课堂中的问题与处理技巧

时间:2022-03-15 10:21:53

课堂中的问题与处理技巧

一、课堂中的问题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则也与任课教师有关。不加分析地将教室里发生的问题归咎于学生,是不客观的,也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和学的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要得道、学业、解除迷惑。因此,教师要教得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讲的知识和理论能使学生理解并记得住,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学得好、学得会、记得住,以后会在实践中应用,增长本领和才干。这样,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整个教学效果就好,矛盾双方就统一起来了。

如果课堂中出现问题,课堂秩序混乱,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学生不好、不听话、不守纪律,而要从教师这方面找原因。学生到学校都是来学习知识和本领的,是受教育者,不是存心来捣乱课堂纪律的。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者,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师要明白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怎样引出课题,怎样有条不紊地讲解知识和理论;要明白自己对所教的专业知识是否精通,备课是否充分,授课计划是否安排得恰当,语言是否生动有趣,板书是否引起学生的喜爱,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是否爱听讲,等等。学生毕竟是学生,时而会出现各种违犯课堂纪律的人和事,这就看教师怎样处理了。处理学生课堂违纪有很多技巧,处理得好,会很快息事宁人,就能很快地恢复教学秩序;处理得不好,就会把事情闹大,使问题复杂化,有的甚至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有的教师因为学生小小的违犯课堂纪律的言行就大发脾气,轻则讽刺、挖苦、罚站、面壁,重则唠叨没完或大声吼叫,还有个别教师动手揪、拉学生或将学生逐出教室。这样做会使课堂问题复杂化,可能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使教师在这个班失掉威信,以后的教学更难开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违犯纪律的言行应给予恰当的批评教育并进行制止,也可以用目视、提问等方式终止其言行,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常见的课堂问题

就课堂行为而言,教师进入教室的目的是为了上课,如果课堂秩序特别好,学生很安静,注意听教师讲课,认真而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做练习,教师就能按计划讲完当堂课的内容,完成授课任务。如果有学生违犯课堂纪律,就会影响课堂教学。如果由于过去家庭和原先学校教育失误,有不良品德、性格和习惯的个别学生,就会成为扰乱课堂纪律和影响他人学习的人。如果对他们的言行不加以制止,就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但如果教师不停地制止他们的言行,往往会耽误一些上课时间,从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对此要妥善处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高中或初中,已经形成的性格和习惯是一下子改不掉的,教育他们的任务就非常艰巨。行为问题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但是有性格问题的学生多半保持隐蔽状态,这就很难鉴别。在集体中,有性格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温顺、服从的特点,从而可能逃避别人的注意。如果长时间不能使学生的这些行为发生改变,不但影响自己,也可能导致班级纪律的严重混乱。根据课堂观察,这类问题行为主要有:漫不经心,感情淡漠,性情孤僻,逃避班级活动;过于依赖教师和别的同学,以致于自己不能自行做出决定,遇事优柔寡断,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孤傲或疑心重,和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缺乏耐心,容易冲动,妨碍自己完成计划任务的能力,导致在许多学习任务上发生差错;个人动机、主动精神和注意力都差,反映为很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意和教师或同学交换意见和探索新知识;答非所问,课堂上好插话,以致于干扰教师的指导和班级活动;轻视功课,给教师和同学起外号,损坏班级公物等;胆小怕事,生怕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心神不安,犹豫不决,生怕自己的行动受到不恰当的批评;坐立不安和过度好动,干扰左右前后的同学学习;几乎不相信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经常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条件,对教师的指导漠不关心;考试和考核前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善于争取朋友和同学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

三、课堂问题与教师的关系

课堂上出现问题的表现是与教师和学生有联系的,有经验的教师可从学生外部的表现推论出可能存在的隐藏较深的干扰因素。例如:坐立不安的学生常常是不耐烦和好冲动的学生的表现,而逃避班级活动的学生常常和教师的关系不好。因此,教师对课堂行为要具有洞察力,不仅能辨别问题的行为,而且也能发现其间问题的原因。针对不同的问题行为情境,教师应机智地从每个学生的水平出发进行辅导。但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意无意会出现下列不当之处:

1.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高

有的教师由于对学生的要求过严、缺乏弹性,学生穷于应付,一不留意就会违反规章制度。要求严格的教师,遇到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会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其结果,或由于个别学生的疏忽,或由于学生身心状况的阻碍,或由于教师命令本身的不合理,反而把维护课堂纪律的行为变成了师生磨擦或冲突的来源。

2.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

有的教师只要求学生不惹事生非,不冒犯教师,其他缺点、过失都无所谓。他们多主张学生“自由发展”,也偶尔被学生无法收拾的过失所激怒,只要在“惩一儆百”后,仍然一如往常,放任不管。结果学生无明确的高标准要求,易于放任自流、纪律涣散。

3.布置大量作业和练习以限制学生的其他活动

有的教师为防止学生无事生非或在自习课内不安静,就布置一大堆作业和练习让学生在自习课或回家去做,其目的是让学生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这样让学生整天忙于学习,一则使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见到学生整天忙于学习,二则使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都不致扰乱别人。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

4.过高地估计惩罚的作用

惩罚立即产生的效果常获得教师高度的评价,至于惩罚产生的副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像个别学生在吵闹时,一训斥即停止,或一体罚就“驯服”。正因为惩罚的效果具体而迅速,有的教师则再三使用。惩罚的目的虽然是制止不良行为,但被惩罚的学生则多怨恨教师,甚至在背后做出反抗的“小动作”。这样,单凭惩罚,并不能迅速改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和言行,反而会形成师生对立,还可能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信任和威望。

5.缺乏处理课堂问题的技巧

一般说来,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常常以说教为主,而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特别是新教师更是如此。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应从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去教育学生,但如何表现对学生的爱则很少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问题行为和引导学生,这无疑是“巧妇”做“无米之炊”。结果,处理问题行为常常事与愿违,徒增师生之间的矛盾。

6.处理课堂问题时一定要冷静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中,有的教师并不总是采用合乎逻辑的冷静态度去处理课堂问题的。特别是在教师心情不好、课前受到干扰、被刺激激怒或受到威胁时往往更是如此。这时教师就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因学生的一点课堂问题而愤怒,以至出现过激的惩罚言行。处理课堂问题的过程常常是处理先于分析。因为一旦出现课堂问题,需要立即做出决定并迅速进行处理,这样教师在处理问题时的方法就不一定妥当。因此遇到课堂问题时先要冷静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才能巧妙地解决问题,稳定课堂秩序。

四、课堂问题的处理技巧

1.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对外界以及自己的认识与成人的看法是有距离的,同样的人、事、物,他们与成人的看法、观点、意义以及处理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如果能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的差异,便不会强制学生去做违反其认识规律的事。

2.弄清哪些属于课堂问题

教师要有效地处理真正的课堂问题,应了解哪些言行是课堂问题,哪些言行不是课堂问题。若教师将真正的课堂问题加以忽略,反而将不是课堂问题的言行误认为是课堂问题,则教师可能会制造出课堂问题来。

3.对事不对人

教师在处理课堂问题时,最大的困难是将事与人混淆不清。如:有些优生有时候也会违反课堂纪律,但由于教师的偏见,即认为只有差生才会违反课堂纪律,从而使优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言行免于惩罚。相反,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的违反课堂纪律的言行,则大为恼怒,严加训斥或体罚。这样的不公平往往节外生枝,引出许多麻烦。因此,对所有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应一视同仁,用统一的标准去处理。只有公平,才能使学生信服。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言行或一般言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言行,应就事论事,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以理服人。如果处理得好,就会让其他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千万不能新账和老账一起算,把以前的问题全扯出来,企图把问题说得严重些,以压服学生,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是行不通的,还容易把问题复杂化。有些课堂问题经制止后,可以放到课后通过谈话、谈心的方式做思想工作予以解决。

5.行为修正

行为修正在于改善学生的言行习惯,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强学生良好的言行以取代或消灭不良言行。其主要步骤有:(1)确定需要修正的言行;(2)制订学生言行修正的具体目标;(3)选择适当强化物与强化时次的安排;(4)排除维持或强化不良言行的刺激;(5)以强化良好的言行逐渐取代或消灭不良言行。

6.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由修正认知、信念、价值、道德观念的改变而诱导外表言行的改变,因为行为和语言是由内心思考而外化出来的。因此,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1)消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2)改善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3)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自我积极性的实现过程就会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4)过于自卑,认识不到自我的价值,不安、紧张、恐惧、失望、自贱便会酿成课堂问题的言行。

7.影响技巧

行为修正与心理辅导是长期性的课堂问题处理技巧。影响技巧是短暂性问题行为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利用各种有效技能、技巧影响问题行为,目的是迅速制止课堂不良言行,维护课堂秩序,保障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常用的影响技巧有:给以信号、提高兴趣、使用幽默、安排余暇、劝其安静、移除媒介、批评过错、复述常规、制止行为、个别谈话等。

8.指导思想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好课堂问题,我们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1)从爱护学生出发,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处理为辅;(2)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在先,处理在后,多奖少罚;(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4)改正不良言行应由他律向自律发展;(5)要减少造成课堂不良言行的校内外刺激因素。

上一篇:加强双边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