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时代的相遇仪式

时间:2022-03-14 08:21:33

感官时代的相遇仪式

兰塞和马特制造的这些相遇仪式是对数字世界中社会关系的探索,它们创造了新的美学体验,但是也在对这个不断被数字化和量化的世界提出诘问。

2015年12月28日,一个临街的“艺术橱窗”出现在文艺的五道营胡同,旁边是巨大的人脸海报一一这里是新成立的北京人文艺术中心(BCAC)。作为开幕展览之一以及BCAC艺术橱窗计划项目的一部分,荷兰艺术家夫妇凯伦・兰塞(Karen Lancel)与赫尔曼・马特(HermenMaat)联合创作了互动装置作品《行动的生活:脸・网》。

《脸・网》(Saving Face)有一个带有摄像头的互动装置和一块与之相连接的电子屏幕。当观众来到互动装置前,镜头和面部识别系统开始捕捉其头像并将它显示在屏幕上,此时系统会提示观众去抚摸自己的脸,而这个动作即刻让屏幕上的头像产生了些微变化。无论观众是触摸自己的额头、下巴还是任何一个五官,都会让它们看起来与原来的样子有点差异,既熟悉又陌生,仿佛正在经历一次“微整形”。实际上,这个过程是观众的面孔在和之前那些参与者的面孔相融合,并被“画”在了屏幕上。最后,当观众对自己的新面孔感到差不多“满意”了,就可以选择把它打印出来,获得自己的一张“脸・网”护照。

这张新面孔中50%的特征来自于本人,40%由之前的两位参与者平分提供,其余的10%则来自于所有之前的参与者。每一个融合更新的肖像都会被保存和添加到数据库中。这也意味着,随着参与者的增加,这个肖像会进一步叠加融合,携带着更多人的共同特征。通过这一行为,人们共同出创造一个透明的、无法追溯的、流动的网络身份。

社交生态

《脸・网》是一种小型而亲密的仪式,启发人们反思科技与社会的巨大变化。“参与者通过抚摸自己的脸,与家人、朋友以及陌生人在网上建立特殊链接一一他们将合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面孔,成为自己的时同时也成为他人。在虚拟的网络交往过程中,人们成了彼此可触可见的社会雕塑,我们邀请他们不断地相遇、抚摸、融合,并成为彼此的镜像。”

兰塞和马特的创作概念源自“仪式”,在他们看来,仪式是一种复杂的感知系统。例如当人们第一次接触时握手、互相注视对方的眼睛、触摸、移动或思考,这一系列连接过程是一种仪式,在社会关系中非常重要,但是在今天的科技条件下却变得不可能。

在传统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作为社会结构基础的互动、社会关照和信任等议题在相当程度上建立在人们相遇时面对面的联系、身体感受以及触摸等感官体验之上。然而在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生活空间的时代,人类的存在感已经从“我思,故我在”跨越到了“我链接,故我在”。习惯了通过纯数字化的自动化系统和社交媒体来相遇,我们的感官体验也逐渐被身体扫描技术所代替,例如社交媒体过滤和面部认知技术。在日渐媒介化的现实环境中,信任、互动、身体感受等议题都在遭遇挑战。兰塞和马特的艺术探索由此展开,“我们该如何相信联网的身体?我们需要看见对方,还是需要触摸?我可以在网上触摸你吗?”

感官共享

兰塞和马特把他们每一件作品都看作是一个“艺术的社会实验室”,他们邀请观众成为共同研究者,在精心设计的“相遇仪式”中为观众设定不同的角色,在参与式的实验和娱乐中获得观众经验反馈和反思,一起探索事物、身体感知、有亲密感的信任和社会关系。

《脸・网》也是他们的艺术研究“感官共享”的一部分。这一研究以启发和反思可持续的社会技术生态系统为题,对各种自动化控制技术,例如监视技术、社交媒体、自我量化、脑机接口等进行解构,然后重新把它们与人类的亲密行为、隐性知识、感官以及审美感知联系在一起,探索一种数字化的联觉的“信任系统”。

“感官共享”研究中的另一件互动装置《脑电波之吻》(E.E.G Kiss)将于2016年5月国际电子艺术论坛(ISEA)期间在香港展出。这是一件融合了声音-视觉-触觉的脑机交互和神经反馈系统的参与式行为装置,在展览现场使用脑电波头套来测量亲吻行为中的脑电波活动。观众们被邀请来参与这一行为表演,他们亲吻时,脑电波将被测量并显示出来,之后数据被转换成乐谱,并用低频音演奏出来。

通过调查亲吻如何能被转换为一系列生物反馈数据,兰塞和马特将继续研究将数据重组生成一种在线的亲吻体验的可能。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就意味着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从远方相互亲吻。这也许是未来制造远程亲密感的一种产品原型?听起来似乎是异地恋人的福音,弥补了他们无法触摸的遗憾。然而在艺术家看来,所有的问题也刚刚开始,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测量亲吻者们的相互感觉?一个吻和它的亲密感可以在线传输吗?我们是否能信任脑电波创造的亲吻?我们想要在一个透明的数据库中保存我们私密的吻吗?其他人也可以使用?

记者:通过《脸・网》这件作品,你们想来表达什么?

艺术家:我们制造相遇之地和相遇仪式。相遇时,我们需要相互接近,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更多是在网上相遇。如果你只是在网上遇到一个人的话,你是否需要在网上看到他,在线触摸他?网络媒介让生物性的身体超越了时空限制,但是它让触摸变得不可能。《脸・网》是我们设计的一个仪式,其中利用了各种控制技术,如面部识别技术、监视技术,然后我们制造了一种新的体验,来感受亲密。

记者:在这个仪式中,为什么你们要设计一个让参与者触摸自己的脸的动作?

艺术家:我们喜欢让观众感到一点困惑。我们想利用这种通过互动产生的反思来创建新的有关身体与网络的感知,思考如何让你对于相遇和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交互界面的一部分。我们不是设计师,不是要提出封闭式的问题,而是要尝试着创造新的可能性,并让它们变得可见。

记者:为什么要让参与者和他之前的参与者的面孔相融合?

艺术家:你成为一个融合了他人的个体和身份,代表了这个过程中的一种联系,所以你没有被控制,你不是一件产品。

记者:所以这是一种解放吗?

艺术家:我希望是这样。

记者:在你们的另一件作品《脑电波之吻》中,是真人在亲吻吧?

艺术家:是的,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已经做过好几次这个展览了。不光是我们喜欢当众亲吻,展示我们的脑电波,许多情侣观众也想参与,我们希望中国观众也想要这样亲吻。

记者:利用这些数据,可以重建这些亲吻吗?

艺术家:是的。但问题是,你想这样做吗?比如你吻了你的男朋友或丈夫,然后这些数据被储存和传输,那你想让我们也来使用你的吻吗,从数据库中?

记者:但这是虚拟的,所以这成了一个伦理问题?

艺术家:对,《脸・网》也提出了伦理问题,你的身份是什么?你所体验到的身份是什么?你如何与它相她身份是一项永远不会固定的事物,它在不断变化,所以这也是我们的作品想尝试着去表达的。

记者:你们对于新技术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吗?

艺术家:应该说是批判的。我们确实认为技术应该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与身体知觉和现场相连接。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越来越难做到批判性和意识到你身上正在发生什么,什么样的数据可能围绕着你?它们看起来都是无害的、友好的,大多数时候也确实是这样,但它们的负面场景还是有可能发生的,重要的是平衡。我们在做的就是制造正面的输入,如果你在这个系统中创造更多的物理的、与触觉相关的意识,它可能会阻止负面的场景发生。

艺术家的能力是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来让人们重新思考、重新体验。当我们的沟通和物理感知体验被科技限定了之后,金钱成为它的一部分,我们想创造一些与之相对的开放式空间。我经常感觉,当许多人坐在一起时,他们都在使用自己的屏幕,这样一来,我的身体好像已经不在那里了,我们身体的感知在相遇中成为越来越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们要找到方法,制造仪式,来让我们的身体发展。

上一篇:激励法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下一篇:一张“互联网地图”的经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