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覆盖行动拉开

时间:2022-07-07 02:12:03

关键词:教育扶贫

关键词解读

2015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世界第二十三个消除贫困日。同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了新闻会,在会上宣布了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全面覆盖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贫困家庭学生7个层面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聚焦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案例分析

广西都安是广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在都安县高中一间教室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家中父母吃苦受累盼捷报频传”,下联“灯下学子勤学苦练求金榜题名”,横批“不曾忘记”。

都安高中教师韦喜凤说,学校近40%学生是贫困生,为摆脱贫困,孩子们读书非常刻苦。2014年,这所县城高中10人达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一本上线率超过20%,一度引发轰动,都安高中也成为广西“名校”之一。

身高不到一米六的韦红牡,腼腆、寡言。不久前的段考,韦红牡全年级排第10名。班主任梁瑞权说:“按现在的成绩,韦红牡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但时间又到月初,她的生活费还没着落。每到韦红牡需要用钱的时候,他的父亲韦冠就开始盘算着跟谁再去借钱。家里欠下的2万多元债务,对于这个家庭已经是一笔巨款。他借的钱,全花在4个女儿读书上。“老大读高中,老二和老三读初中,老四读小学,她们光生活费每月就要1000多元。”

生活的压力,让韦冠夫妻俩喘不过气来。女儿成绩优异,是他们最大的慰藉。韦冠的右眼已视力模糊,为让孩子读书,夫妻俩省吃俭用、四处借钱,从未让一个孩子辍学。“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们读书。”

在贫困地区,为送孩子求学而备尝辛酸的故事很多。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石楼县等地,就出现不少家长“陪读”现象。

43岁的郭秀林已头顶白发,石楼县龙交乡的这位农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很多。为让小儿子“读书读出去”,从幼儿园开始,便下狠心将孩子送到县城,和丈夫打工并“陪读”,一家人租住在县城周边一座山坡上的民房里。

郭秀林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给小儿子做好早饭,陪他去四五里外的学校上学,然后赶到县城一家烧饼店打工,中午再跑七八里路,回去给孩子做午饭。天色将黑时,再接上儿子回“家”。这样周而复始的艰辛生活,郭秀林已过了7年。

但,并不是所有穷孩子都能在贫困中坚持把书读下去。在西北、西南、华中集中连片贫困带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地方教育条件与外界差距大,一些贫困生初中没毕业便外出务工。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介绍,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22.3%的家庭表示,因为缺少技能摆脱不了贫困。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李斌说:“一旦求学条件和求学成本过高,贫困家庭难以承受,或对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缺乏预期,很容易使贫困家庭放弃教育之路,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免。近年来,营养餐工程、“改薄”工程等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山区学校焕然一新,山区优质教师资源流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贫困孩子读书开始更有盼头。

本刊点评

近些年,教育部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先后启动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20项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扶贫先扶志。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观点有所蔓延。教育扶贫不能只停留在扶持贫困孩子读书上;应把读书和就业、创业结合起来,让贫困家庭感受到教育的作用。

上一篇:英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下一篇:与爱书人的隔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