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特征的理解与阐释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2-03-14 02:31:34

关于历史特征的理解与阐释的特征分析

描述历史事物的特征,是当今历史教与学、练与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历史特征(或表达为特点、特色、特性、主题、新变化等),是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变化的一种个性形态,是区别于其他历史事物的主要不同点。人类社会历史在基本规律的制约下,总是要通过个性来表现自己的。如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历史特征,不同的历史人物也各有自己的历史特征。这些历史特征包括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现象。历史特征(或表达为特点、特色、特性、主题、新变化等)源于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是经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是对历史的一种理性认识。

一、高考对历史事物特征考查的基本方式

从历史事物特征在高考试题中所表现的程度来看,可将其分为隐性式和显性式考查;从认识历史事物特征与价值的角度看,可将其分为应用式和归纳(概括)式考查。

1.隐性式考查

所谓隐性式考查,就是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某历史事物的特征时,并不直接表述为要考查其特征,但实际上又是在考查其特征。

例(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从表面上看,本题没有出现特征、特点、特色、特性之类的限制或答题词,似乎不是考查历史事物的特征。但实际上,本题是通过“公天下”一词,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同特点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分封制与郡县制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特点)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卿、士等都是世袭的,而郡县制下官吏是由皇帝依据其才干任免的。故答案为D。

2.显性式考查

所谓显性式考查,就是高考历史试题直接表达要考查某历史事物的特征。

例(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6题)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所谓时代主题,就是一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本题A、B、C、D四个备选项实际上依次反映了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试题提供了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其军事进攻的态势特征(从广东广州出发,打到长江流域)明显显示了北伐战争的战争态势。因此,本题答案为B。

3.应用式考查

所谓应用式考查,就是高考历史试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某些历史事物的特征解答某些历史问题。上述关于隐性式和显性式考查所举两例,从本质上讲,就是考查学生应用历史事物特征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下面再举一例说明。

例(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本题实质上考查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从本题所列四个备选项来看,征辟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虽出现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依据人的才能或德行来选拔人才做官。而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其最大特点就是依靠门第做官。因此,本题答案为C。

4.归纳(概括)式考查

所谓归纳(概括)式考查,就是高考历史试题要求学生或阅读相关材料,或回忆所学知识,或将二者有机结合,归纳(概括)出某历史事物的特征。

例(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本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依据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这一历史事物的特点。学生答此小题的关键,就是看能否从官营作坊、家庭作坊和资本主义性质的作坊等不同视角概括其特点。第(2)小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或概括出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学生答此小题的关键,就是看能否紧扣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的历史特征,从发展速度、经营与生产者、生产工具、资本规模、阶级分化等不同视角归纳或概括其特征。

参考答案:(1)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答案略。

二、归纳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 基本思路

1.纵横比较

通俗地说,历史事物的特征就是此事物和彼事物、此人和彼人、此时期和彼时期本质的不同。换言之,历史事物的特征实际上就是通过纵的或横的比较得出的。因此,寻找历史事物特征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比较,以得出异同。

如通过纵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的特点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从社会形态看,先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秦汉则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从政治上看,先秦经历了由原始民主(禅让)制向王位世袭制、由分封制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初步形成、由天子“共主”到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演变;秦汉时期则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与初步发展,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由分裂到大一统,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从经济上看,先秦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耜耕尤其是铁犁牛耕的发展,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形成的时期;秦汉则是中国社会经济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从思想文化上看,先秦经历了由以半坡氏族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原始社会文化向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的演化,再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我国思想和科技等后世文明发展奠基的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思想走向统一,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在许多方面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时期。

又如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为内阁制,明朝的内阁制与英国的内阁制就存在下列主要不同点:从产生背景看,明朝的内阁制产生于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事务繁杂、皇帝的精力和才能有限而设置内阁;英国的内阁制始于16世纪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淡出行政事务,议会逐渐控制行政机构。从产生方式看,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西方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对议会负责。从权力大小看,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只是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英国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从性质上看,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突出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机关,体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特点。

2.焦点突破

历史事物的特点既可从历史事物发展的整体上去寻找,也可以抓住历史事物某个突出的方面(焦点)去寻找。利用焦点突破法寻找历史事物特征的关键,就是在寻找特征时必须眼界开阔、思路灵活,善于发现聚焦点。例如“阐释明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时,不少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如果我们以明朝中后期的苏州为焦点(观察点),将其与北宋的东京做一比较分析,就既可得出北宋东京的特点,也可认识到明朝苏州的特点。即从“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坊和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反映了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唐朝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得出“苏州在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反映了封建经济的渐趋衰落”。从表面上看,明朝苏州与北宋东京这两个城市毫不相干,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都很大,但“社会经济”与“发展”这两个焦点为我们跳跃思维、寻找特点创造了条件。

3.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历史事物特征既可以是一种宏观高度概括,也可以是一种微观简述,还可以是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在寻找历史内在特征时,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对事物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分析。如学习人教版历史选修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若从宏观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高度概括为“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九个字。若要求从微观上简述,我们又可以将其归纳为: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与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分封制崩溃,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改革奴隶制上层建筑,以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军事上: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强者为“王”。

4.本质发散

历史事物特征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在归纳或阐释某些历史事物的特征时,环绕该历史整体,以其本质为基点从不同角度(历史要素)审视其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从而寻找出其特征。作为历史整体的特征,需要“面面点到”。

如1924年至1927年中国爆发了国民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本质就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间存在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倒列强、打倒军阀。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表现出了五个前所未有的特点:①国共两党合作,四个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形成,是大革命的起点。两党合作合力推进这场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打倒军阀”使革命力量空间团结起来了。②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工人掀起反帝爱国运动新高潮,农村也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此前的辛亥革命和都没有这样好的群众基础。③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进步,是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所不能相比的。④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给帝国主义势力以沉重的打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夺去的权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革命重心由广州移到了武汉。⑤因的叛变而失败。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也是败因之一。总之,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通过抓特点,就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宏观上完全掌握了。

三、归纳阐释历史事物特征应注意的问题

从平时历史教学和高考学生解答历史事物特征的失误来看,可以说归纳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主要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提升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仅掌握归纳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基本思维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在实际归纳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时,还应注意下列几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1.掌握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常用角度

历史事物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具体事物特征。

阶段特征是对某个特殊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结合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世界近现代史某个阶段的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以列强 之间矛盾的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以中国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为例,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表现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科技巨着,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做纵向和横向比较。比如,16世纪~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时期国际关系的特征是:从整体上看,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交往方式上看,和平往来为血与火式的殖民掠夺所取代,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欧殖民主义者以武力为手段,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从交往结果上看,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开始转型;亚非拉广大地区则日益成为欧洲的殖民地和商品市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从大国关系上看,表现为欧洲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对某历史事物特征的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以为例,从时间节点上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性质上看,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从参与者看,是一次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到全国人民参加的真正的群众革命运动;从结果上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学会提炼,提升归纳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凡表达历史事物特征一般都用概括性的语言,是理论语言,而不是史实。我们要善于区分历史事物的特征与表现;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历史事物的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例如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这是高度概括的语言)。具体特征与表现之间的关系为:①特征: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与曲折性。表现: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有成功、有失败,接连不断。②特征: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表现:从抵抗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③特征: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表现:救国救民成为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共同任务与愿望。④特征:方式多样,人民武装起决定作用。表现:方式有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暴力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等。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成了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⑤特征: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表现:了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注意历史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

一般来说,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事物的特点,集中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是把握事物特点的基本方法。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上看,表现出血缘关系、宗族统治、等级秩序、神权维系等特点,而实质性的特点恰恰不是王权而是族权的问题。也就是说,商周时期政治制度最显着的特点是族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是用族权来维护王权。这些制度一方面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同构”的机制,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因此王权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甚至可以说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王权政治。中国古代“王权”的加强,始于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在秦朝统一后得到高度强化。又如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秦以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组织模式、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在历史的发展中虽有变动,但其本质属性是固有不变的,这就是君主专制,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军权、财政权、监察权、选官权等一切政治权力,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最终是集中在皇帝手中。把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属性,不仅有助于认识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而且有助于理解这一制度的历史演变。例如,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及至僵化等,都与君主专制这一本质属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4.关注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

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也是认识特点的有效方法。例如,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其最大的变化在于通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的革新,确立法律的保障、议会的权力以及政府的职能,明晰权力以制衡权力。再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内容中,涉及礼仪方面的变化,而近代以来礼仪的新变化不仅是在一些礼节方式上的变化,而且体现为礼仪观念上的变革,即由古代社会礼仪的等级分明转变为平等自由,由体现政治观念而抑制个性转变为提倡个人尊严,由繁文缛节转变为简便实用,由禁锢女性转变为尊重女性等。这些新的变化,本身就是特点所在,是我们观察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归纳历史事物特点的重要方法。

5.运用历史事物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历史事物特征既可以作为学科知识来掌握,又可以上升为一种方法论,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18题)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蒙昧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禁欲主义思想 D.浪漫主义思想

解答此题我们必须清楚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的作品打上了当时时代的烙印:人文主义。显而易见,答案为B。

例(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中国传统农业从不同视角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时间上看,历史悠久;从空间上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从耕作技术上看,表现为以犁耙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精耕细作农业;从生产方式上看,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学生如果熟知中国传统农业的这些特点,结合试题图画信息,自然就能轻松选择出正确答案B

上一篇:高中征文范文一等奖作品:历史从这里开始 下一篇:关于历史与现实结合提高历史教学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