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制造:价格阵痛

时间:2022-03-14 11:10:05

零部件制造:价格阵痛

使产品向高端、核心部分转型,树立品牌,提升价格,是未来中国零部件厂商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伴随着近10年来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增长,零部件制造产业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在迅速提高各类机械产品国产化率的过程中,零部件制造产品逐渐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时至今日,在中国机械整车产品出口规模仍相对较小的情况下,零部件制造行业则无论从出口规模还是出口增速上都明显强于整车,零部件出口已成为中国汽车类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然而,在制造成本上升,国际经济恢复趋紧的大形势下,中国的零部件产品遭遇史上最重要的挑战――自发性的价格调整。如何有效避开价格竞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定价机制,是未来中国零部件厂商国际化战略上决定性的一环。

近期走势节节攀高

除2008-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之外,近年来中国零部件制造出口量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在金融危机之前,零部件出口额的年均增速为37%左右,远高于国内整车机械制造行业的销量增速。

2010年,中国机械制造行业中整车出口量为54.49万辆,仅占中国整车产量的2.98%,主要产品仍以满足内需为主。而同一时期,中国零部件制造产品出口额却高达413.64亿美元,远高于整车出口金额的69.84亿美元。另外,零部件产品出口额增速高达42.71%,远高于整车出口额增速的34.56%。

2011年1月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到33.49亿美元,同比增长47%,这是继2010年高增长之后的又一个开门红。一季度,零部件产品出口额达到112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34%。但由于一季度受到来自日本地震的相关影响,出口量可能偏高,未来走势值得关注。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零部件产品国际订单指数表现出不同的走势,虽然境外采购商下单踊跃,但国内出口企业却普遍不愿意接长单。据统计,企业中短单比例高达89%,一方面反映出宏观经济变数对微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说明出口企业亟需相关金融产品对冲宏观风险,国内金融机构在相关领域将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2011出口态势分析

外需恢复呈放缓趋势

中国零部件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北美、欧洲、日本等机械制造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这些国家2011年以来的经济形势看,整体都已经走上了复苏之路。2011年5月份,中国出口总值为1571.6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但19.4%的同比增速却较4月回落了10.6个百分点,远低于市场预期。这与往年五一过后出口增速上涨的情况有所不同,出口增速的回落揭示出外需趋缓的信号。

欧盟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零部件产品出口地区。2011年5月,中国对这两个地区各项产品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3.2%和7.2%,均大幅低于整体出口水平,且相比4月回落了14与17个百分点。美国在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之后,再进行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而美国的就业状况与房地产市场并不稳定,对其需求增长的影响也持波动态势。同时,欧元区商业景气指数有所下降,受三年多首次加息的影响,欧元区商业信心指数出现下滑。欧盟委员会公布的4月份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从3月份的-10.6降至-11.4,低于市场预期。

日本经济受地震和核泄漏冲击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对外出口双双下滑。根据日本内阁公布数据显示,日本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月份的41.2降至38.6,为2009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本财务省的出口数据也较悲观,3月份出口额较同期下降2.2%,至5.866万亿日圆,为16个月来首次下降;贸易顺差较上年同期下降78.9%,至1965亿日圆,远低于市场预期。

随着通胀压力日增,新兴市场国家开始频繁使用加息手段。4月20日,泰国央行加入升息行列,加息25个基点至2.75%。巴西央行也于当日宣布上调该国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12%,这也是今年以来巴西的第3次加息。加息之后造成的银根趋紧也间接导致了国内生产压力的上涨,通胀的降低也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新兴市场更多的将产品投入国际市场,依靠汇率差提高盈利能力。这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这些国家内需的紧缩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量减少,另一方面这些国家较低的产品价格也对中国产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国际价格调整成主要任务

汇率政策已成为中国对抗通胀的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继续升值预期也快速增加,有专家预期1年后人民币升值幅度将达到2.9%左右。因此,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零部件产品为了保证利润,将被迫主动调整价格。

目前,中国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策略为努力以低价保持和扩大市场,而且尚未大量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供应链,出口产品主要面向售后市场。这也造成了中国零部件产品价格调整的难度。

海外用户对商品和品牌的感知与本国消费者往往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同样的市场、对相同的商品,来自西方制造则可以溢价销售,但当针对的是中国制造的产品时,全球范围的消费者都存在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应当是低价产品。这给中国厂商提高出口产品价格造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境外的中间商时常以此为借口压价,从而谋求更大的利益。由于中国零部件生产企业尚未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经销网络,因而与海外经销商的利益博弈也是价格调整的关键环节之一。

对此,一些优秀的中国零部件制造企业可以逐步打造品牌,提高售价,其中,比较快捷、可行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升产品附加价值,逐步向高端产品靠拢,掌握一部分核心零部件产品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能力,不再只停留在产品的后端;二是提升品牌附加价值,特别是针对产品目标国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一直以来,中国零部件制造企业只是停留在完成订单的阶段,没有真正实现在目标地区的自主营销,既劳民伤财、又摊薄了出口利润。但近一两年来,已经有比较大的企业开始尝试与目标国的公关与营销服务公司合作,并雇佣具备实战经验的当地留学生进行当地拓展,对提升品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零部件制造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机械制造行业出口领域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机械整车出口不振的情形下,成为了具有较高成长力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内各项产业振兴政策的推出,也在政策层面大力提高了零部件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其中,稳定出口退税、加大融资支持、加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等多项举措,均为零部件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进一步保证了中国零部件行业的出口增长。

但机遇面前从来不乏挑战。进入2011年5月份,本应进入上升通道的出口增速竟然出现了下滑。而纵观中国在全球的主要零部件产品输出地区,均表现出经济恢复速度放缓的征兆。“国内需求放缓――国外进口减少――中国出口降低”的链条逐渐清晰。这一趋势值得企业下大力气思考及关注。

更大的挑战却来自价格。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国内大多数中小型零部件企业的毛利润已经降至3%-5%,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估,即将消失殆尽的盈利空间逼着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价格调整策略。调整的过程虽然会很长,但路径也很清晰,在寻找到合适的定价策略的同时,注重产品向高端、核心部分转型,并着重培养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加大力度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软硬件的双提升,才是中国出口价格提升的根本。

上一篇:俄白哈同盟:对华贸易影响几何 下一篇:水泥出口:高烧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