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共享品质生活

时间:2022-03-14 08:19:36

让残疾人共享品质生活

2010年11月20日,嘉兴市秀洲区总投资达2546万元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启用。

这意味着,除了7个镇康复中心和118个社区康复站外,秀洲区残疾人又增添了一个多功能的“新家”。他们在那里不仅可以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和心理辅导,还能享受到就业培训、文化教育、法律援助、休闲娱乐等各项服务。

当然,秀洲区残疾人的这100多个“家”,并非一朝一夕建成的,它离不开秀洲区政府部门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多年努力,也离不开秀洲区人大常委会这些年的持续助推。

让残疾人拥有自己的“家”

近年来,秀洲区人大常委会一直十分关注该区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早在2005年,区六届人大常委会就曾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代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狭小的空间,简陋的屋舍,里面除了一两台简单的康复器械、几张桌子和一些台账资料外,别无他物。这是2005年8月,时任秀洲区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韩忠烈一行,在检查秀洲区洪合镇建北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时看到的景象。事实上,当时所谓的“社区康复站”,其实就是寄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一间办公室。

陪同检查的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缺乏康复器材和专业的康复医生指导,平时很少有残疾人去这些康复站参加康复训练。此次执法检查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发现,全区有不少重度残疾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没有劳动能力,缺乏经济来源,致使整个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向区政府提出了要注重残疾人康复需求,尽快建立镇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快完善社区康复站设施,依托各地敬老院尽快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等意见。

2007年初,张涵明等多名区人大代表又在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分别提出了有关建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6件建议。张涵明代表在建议中提到,“目前,我区的大部分残疾人康复仍停留在家中自行康复阶段,缺乏必要的康复器械、专业康复指导。当然,也有家庭将残疾子女送到周边地区去接受专业康复训练,但经济上、精力上和时间上的压力,让这些残疾人家庭苦不堪言。”为此,张涵明等代表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筹建残疾人综合性康复中心,让残疾人早日实现就近康复、专业康复。

可喜的是,这些意见、建议引起了秀洲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那几年,区政府依托镇医院建起了镇残疾人康复中心,依托敬老院创办了5个重度残疾人托养所,各社区康复站的康复器材和人员配备也得到了加强。此外,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在经过选址、立项、审批等一系列程序后,也终于在2008年11月开工建设。

如今,秀洲区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覆盖率已达100%,站内配备了143名社区康复协调员、92名社区康复医生和14名基层康复管理人员,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将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各类服务。据了解,目前秀洲区80%以上的残疾人,都可以在15分钟路程内找到一家社区康复指导站,在嘉兴市率先实现了残疾人“15分钟康复圈”。

与此同时,5个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所,也按每3至4名残疾人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配备了护理人员,并根据残疾人家庭实际情况,为重度残疾人建立了32个家庭康复点,为175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了居家安养服务。

授之以鱼,还需授之以渔

“现在残疾人要想找事做,实在太难了,因为我们根本不具备跟正常人竞争的实力,有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可干不了几天就被老板辞掉了。要是政府能照顾一下,帮忙找个事情做就好了,这样我们就不用整天闲在家里,还能贴补点家用。”这是2008年4月,秀洲区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到部分残疾人家庭、福利企业视察时,一位残疾人向调研组成员道出的肺腑之言。

事实上,调研组在走访残疾人家庭时,确实看到了不少家庭家徒四壁、生活窘迫的现状,他们除了每月领取一点政府救济金外,根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在随后召开的秀洲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全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各抒己见。秀洲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建丰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业应是缓解残疾人生活困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政府一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残疾人就业帮扶机制。”傅一峰委员则建议: “应该落实好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积极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岗位。”邵金龙代表也提议,“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好扶持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以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为残疾人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会后,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向区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审议意见:要加大“造血型”救助模式的探索,因人而异地帮助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依靠自身劳动和发展生产逐步摆脱贫困;要创新救助方式,依托产业发展引导困难人员开展主动自救和相互救助。

接到秀洲区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书后,秀洲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和完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支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残疾人就业(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人才开发和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等多项举措。

在人大常委会的助推下,秀洲区还依托嘉兴虹亚纱管纸业有限公司,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社区建起了以接纳智力、精神残疾人为主的综合机构――虹亚残疾人辅助工疗站。工疗站按智力、精神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生活需求,分别设立康复娱乐室、工作区、餐厅等功能区域,并按需配备了各项生活、康复训练、手工劳动的相关设施。在那里,残疾人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就业保障,更有了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和娱乐活动的机会。

与此同时,秀洲区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和普通企业按比例分散安置等办法,累计安置残疾人就业1276人。按照“一镇一品一基地”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洪合绿华基地、新塍自强基地、油车港半岛基地、王江泾乐丰年基地等助残扶贫基地,累计扶持残疾人1900多人次,让40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秀洲区这些助残扶残的做法,不仅得到了从业人员及残疾人家庭的普遍赞赏,还引起了省内外各级残联的广泛关注。2010年5月16日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助残日专题节目,还曾对秀洲区自强基地扶持残疾人创业进行了报道。

让残疾人共享品质生活

这些年来,秀洲区的扶残助残工作已是硕果累累。2010年,秀洲区作为嘉兴市首家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接受国务院残工委等相关部门的验收。同时,秀洲区还参与嘉兴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联动,积极创建“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简称“两创”)。

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对 “两创”工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将其列入区人大常委会2010年度重点监督议题。2010年上半年,秀洲区人大常委会便组织调研组分别赶赴各镇、村实地察看康复中心(站)运行情况,以及残疾人就业、生活状况和医疗康复情况。当调研组成员看到秀洲区完善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康复工作人员专业的护理水平,以及残疾人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有了显著改善时,都感到无比欣慰。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10月,秀洲区还成功通过验收,被民政部、卫生部和中残联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可正当大家为这一系列成绩感到高兴时,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又把目光投向了秀洲区残疾人工作的薄弱环节。2010年下半年,秀洲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区政府关于残疾人“两创”工作情况的报告。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到了重度精神病人集中托养问题。他们认为,重度精神病人集中托养工作目前已是秀洲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软肋”,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引起重视。

据统计,秀洲区现有精神病患者2112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自虐和暴力倾向,家庭监护管理难度大。而且,由于缺乏集中托养场所,这些病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秀洲区作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应尽早建立精神病人集中托养场所,将其列入财政救济范围实施救助,并纳入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范围提高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2011年1月13日,11位区人大代表又联名向秀洲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建立区重度精神病人医疗康复机构及相关保障机制的议案》。代表们认为,当前秀洲区在精神病患者救助工作上存在着救治制度缺失、救助工作覆盖面小、缺乏专业救助服务队伍等问题,建议政府着手建立一个综合性精神病人医疗康复机构,并配备相关的专业医护、管理人员。同时,建议完善精神病患者医疗康复的相关保障机制,为重度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康复提供政策保障。

据了解,该项议案最后被列入大会议程,成为近年来秀洲区唯一一项人代会审议的议案。

会后,秀洲区人大常委会马上成立调研组,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了议案处理意见,交由政府进行办理。接下来,秀洲区人大常委会还将以不同形式全程跟踪监督,推动相关意见、建议的办理工作,努力让秀洲区的2.21万名残疾人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有尊严,共沐和谐社会的幸福阳光。

上一篇:征集民意是一种行政艺术 下一篇:敢啃“硬骨头”的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