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把握契机

时间:2022-03-14 03:19:39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定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并具体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注重知识与技能和思考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情感与态度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不够重视,片面地认为这不属于教学的目的。事实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双重发展,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学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其形成、发展、巩固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来完成的,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所以数学课堂注重德育内容的渗透,可以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抓住学生人格的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

一、捕捉机会,联系实际,在每一个实例中渗透德育

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往往会在教学目标里这样表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比如,语文,我们会时常想到,文中的人物可能就是生活中某些人的影子。而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事实上就是在渗透德育教育的内涵,生活的事实最具有说服力,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就是课堂的有效延伸,就是德育培养的契机。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摹仿和抄袭。”德育渗透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纯粹的知识渗透的教学结果,会使学生思维僵化,成为现代化的“机器人”,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发明。

生活是蕴涵丰富价值和意义的,是思想道德根植于其中的肥沃土壤。教师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每一个机会,借此进行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使学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德育目标,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

政治教材中,有很多材料都与爱国教育有关,所以教师应很容易进行德育渗透。而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我们可以充分挖掘题目蕴含的德育素材,善于利用这些教材或自编题目,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升。可以利用数学史料充实德育素材,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从古至今在数学领域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从科学家的经历中培养勇气、毅力和胆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拓进取。

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拘、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清思路,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有理、科学严谨的态度。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创造利于学生发展的成长环境,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只有做好智与德的双重教育,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三、渗透唯物主义观点,利用辩证因素,进行渗透德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是最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门学科。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一种体现。数学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从中也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它们既相反对立,又相互依存。数学的解题过程更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学会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感受到实事求是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再进一步成为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师要把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这恰恰是德育教育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与态度”这一教学维度是必由之路。需要我们长期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扩展视野,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要善于激活学生的能动性,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开拓思维,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真、善、美,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刻苦地学习,自觉受到思想教育。唯有如此,新课程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上一篇:激发写作兴趣 提高作文水平 下一篇:让作文之花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