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招招鲜

时间:2022-03-13 11:55:53

如果生活是写作的制造商,那么课文则是写作的供应商,它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我们写作素材、行文技法,指点我们精要拟题、创意构思、创新表达。遗憾的是,在我们进行课文阅读时,“写”的作用和意义被严重忽略,阅读与写作成为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老死不相往来”。其实,我们的学校“生活”,主要还是以课堂学习的学业活动为主,具有天然的“读写结合”优势。如果能够换一下思维,换一种“活法”,读写联姻,“互通往来”,也许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以写促读缤纷读

1.阅读成果写来辅

概括表达能力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必备的能力。课文阅读常常有这样的训练机会,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故事。

有学生围绕“叙事六要素”这样概括:体弱多病的我,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和五个伙伴去爬悬崖,爬到半壁,被伙伴抛弃的我陷入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脱离危险。

有学生围绕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这样概括:在57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7月中,我和伙伴玩厌弹子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还有学生用“打油诗”工整概括:玩厌弹子寻新奇,大伙飞跑攀岩石,落后颤抖冒冷汗,蹲身石架几晕眩。崖顶伙伴抛弃我,暮色四合父到来,指导迈步下石架,顺利脱险永难忘。

这种以写的方式来表述阅读效果的方法,不仅可以训练概括能力,习得阅读方法,还有助于写作思维条理化的形成。

2.阅读深化写来助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语意丰赡的散文。为深入理解课文,我们尝试“用一个词表述你体会到的文章的主题”,结果大家提出的主题词多达五个,分别是亲情、孝心、责任、生命、和谐。

对于这种主题多元的文章,我引导大家结合散文阅读方法,以“我从《散步》中读到了________”为题写作,要言之成理,尽量从原文中找依据。有学生选择语言着力点,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了《散步》的语义多义性。

如胡悦同学从《散步》中读到了责任:

从第一段用多个“我”可看出我的担当。“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可以看出因为母亲老了,所以我叫她出来走走,是为她的健康着想,这是爱的责任。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受到责任的重大。”这里直接点出了我作为儿子、父亲、丈夫对于整个家庭的责任。

这样的写作,符合新课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沉浸文本,形成自我思维建构。胡悦阐释时,先引用语句,再结合主旨词进行适当阐释,把握了阅读笔记的基本写法。

3.阅读心得写来悟

一篇课文学习之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用精炼灵动的语言修饰,就会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

学习《皇帝的新装》之后,有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课文心语”:

小时听《皇帝的新装》的故事,觉得十分好笑,觉得皇帝好傻,骗子好高明。

初中学课文《皇帝的新装》,不由自主地对那两个骗子的贪婪、不劳而获而憎恨;对皇帝的爱慕虚荣、愚昧以至于被骗子耍弄而叹息;最使我震惊的,却是那些平民百姓,在游行大典上,他们为什么也不说实话,他们为什么把浑身赤条条的皇帝赞美?

随着阅读的深入和老师的讲解,原来只是耻笑皇宫大臣愚昧蠢笨的我,竟忍不住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那个皇帝,如果我是那个大臣、那个官员,如果我是游行大典现场的百姓,我又会咋样?

这真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二、以读促写丰富写

我国读写结合的“写”,多指“另立炉灶”的写作,是写“文章”,是写“生活类”的文章。西方的“读写结合”传统特别强调“写,实际就是“读”,“写作,需要围绕同一话题或主题广泛阅读,当然与读过的作品相联系”。阅读不仅为写作提供素材资源,还为写作提供参考“图示”。

1.课文素材开写源

课文话题、素材,可以引发我们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和思考,甚至引发写作的冲动。2010年11月,我带着陈从周的散文《说“屏”》这一课题,到北京石景山、东直门等中学“以课会友”。陈从周的《说“屏”》,着眼点不在对“屏风”的介绍,而在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上发表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为了让学生对“屏风”有更多了解,我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东施效颦一番,写了重在说明的《说“屏”》一文,以增进学生对“屏风”的理解。

说“屏”

“屏者,障也。”屏风,顾名思义,“可以屏障风也”。

据学者研究,屏风最初产生于周代,用在皇帝宝座后面,是皇权的象征。过去每逢重大场合,主人身后一定要搁置一座屏风,以显示气势。

到了汉唐时代,屏风逐渐转为生活用途,除了挡风,还有间隔和遮蔽作用。

古代的屋子不像今天这么密封,常有穿堂风,小阴风刮着。会客、小憩,需要三面挡上屏风,这种三面挡屏风的习惯,逐渐演化出后来的罗汉床。中国床大都有三面围子,就是受屏风的影响。

屏风还常用来分割空间。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今天在许多场合还在使用屏风的这个分割功能,比如在一些重大场合,或非常大的餐厅,可以用屏风挡一挡,使很多人有一个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

屏风是中国古代用作遮蔽作用的重要家具。《史记》记载曰:“孟尝君待客座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孟尝君和客人屏风前主宾分坐畅谈,屏风后是专记宾主说话内容的侍史。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门外直望见厅堂,必置一屏。旧时为避男女之嫌,女子闺房中常摆设屏风,来缓冲一下通道和视线。屏风和美女相伴,平添了一种情韵。

屏风还有装饰功能,能够美化生活。《水浒》中有这么一段:“柴进转到一间偏殿,……是皇上看书的地方。迎面一座大屏风,上前一看,画的是青绿山水,非常漂亮。”屏风依装饰功能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特定屏风,如置于枕边的“枕屏”,置于文具前的“砚屏”,置于梳妆台上的“镜屏”,置于进门处的“座屏”,张挂装饰大理石或书画于墙上的“挂屏”,凡此等等,无不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赋予生活以诗情画意。

屏风还因其具有精美、古典、静默、掩映、朦胧之美,与文学广为结缘。晚年白居易在诗酒中打发自己的岁月,在《自咏》诗中不无惬意地述说自己微醉清旷的形象被画于屏风之上的逸事,“卧疾瘦居士,行歌狂老翁。仍闻好事者,将我画屏风。”他在《赠梦得》中的诗句“心中万事不思量,坐倚屏风卧向阳”,更是勾勒

出他展开床榻伴着屏风,自在轻松的生活。

如此看来,“屏风”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如若我们能够在生活中诗意地用用屏风,我们真可以诗意地生活了。

这篇短文作为自制《屏风》视频的解说词,课前让学生观赏听阅,可以丰富“屏风”知识,增加“屏风”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韵味。全文重点围绕屏风的生活用途解说,采用段首中心句方式结构全文,特征突出,条理分明。

2.文章体式为写用

借课文还魂热点生活,可以巧妙地打通阅读和生活的通道,并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深度结合。2012年10月,“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网络媒体及舆论大众炒得最热火的一个关乎素质与法律的话题。在和学生讨论“中国式过马路”时,我借用《春》的行文思路、语言句式写了“中国式过马路”,感觉构思别致,幽默风趣,实在好玩。

《春》之“中国式过马路”

盼望着,盼望着,红绿灯闪了,车辆行人的脚步声近了。

一切都做好了准备的样子,欣欣然瞪大了眼。红灯将要绿起来了,行人的脚步早已迈起来了,左转右拐直行的车灯亮起来了。

行人偷偷地从斑马线钻出来,嚷嚷的,挤挤的。红灯之下,斑马线上,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行人车辆混杂。走着,赶着,提着包包,推着小车,抱着小孩,人流混杂车流。灯还红红的,人车快溜溜的。

挑担的,抱娃的,开车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铆足了劲儿往前奔。男的像狼,女的像豹,开车的像吃了豹子胆。人流夹杂汗味,车流喷着青烟;闭了眼,仿佛《一九四二》逃难的人流、车流、浊流。红灯下成千成百的声音嗡嗡地闹着,大的车小的人转来奔去。斑马线上,汽车遍地是:杂样儿,有品牌的,没品牌的,散在人流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红绿灯下人流涌”,不错的,像翻卷的波浪涌向海岸。浪里带来些人流汗味的气息,混着汽油味儿,还有各种脚的“香”气,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发酵。驾车的大牌将车开到斑马线上,着急起来了,使劲摁动“呜呜”的喇叭声,捎带责骂的腔调,跟大呼小叫应和着。交巡警口中的短笛,这时候也不由自主地“滴滴”响着。

堵是最寻常的,一堵就是四五刻钟。可别恼。看,像牛毛多的行人,像花针般闪光的汽车,像细丝般绵长的人流车流,密密地交织着,十字路口早已熬成了一锅粥。想过马路不得的行人眼睛已经绿得发亮,等待呼啸而过却不能的司机瞪起的二筒红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华灯初放,一缕缕霓虹的光,烘托出一片杂乱而喧嚣的夜。在十字路口,有指挥交通的巡警,斑马线上,还有等待穿行的行人汽车,提着包闪着灯。他们的心境,毛毛躁躁的,在夜里抑郁着。

天上的明星渐渐多了,地上的明灯也次第亮了。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沈阳济南,都赶趟儿似的,演着一出出“中国式过马路”。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穿过马路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路之计在于跑”,穿过马路,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中国式过马路”像雨后的春笋,长了一茬又一茬,它生长着。

“中国式过马路”像池塘的浮萍,捞了一波浮一波,它繁荣着。

“中国式过马路”像健壮的青年,在我们一年又一年的议论中依然风采依旧,领着我们继续新生活。

本文借用朱自清散文《春》的体式,紧扣“中国式过马路”话题,从准备偷偷穿越红绿灯、穿越时你奔我跑、红绿灯下堵成长龙几个方面,撷取生活细节进行描绘,形象具体。在语言运用上俚俗与典雅并存,诗句化用使行文极富幽默感。

上一篇:每当醒来,我的眼前是一片繁华 下一篇:最喜爱的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