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研究

时间:2022-03-13 02:13:55

初中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研究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和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主动性的养成,提升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和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相关论述,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认知规律;非智力因素

学习心理学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有智力因素的参与,也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智力因素主要是通过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考等形式参与人的认知过程,它能有效实现对知识的加工与存储。而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则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方面,它主要是对人的精神方面的调节和强化。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下,才能激发人的学习兴趣,确保人的情感稳定,促进智力的有效增长和发挥。为此,如何有效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关心的。

一、认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表现通常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成就卓著的科学家通常都具有非比寻常的非智力因素。比如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道,他之所以能够在生物科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其对科学的热爱分不开,更与其对科学的不懈探索和勤奋的努力分不开。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那他也将沦为平凡;而一个智力水平普通的人,如果将自己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充分发挥,往往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因此,非智力因素可以有效弥补智力方面的缺憾,促进人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长具有推动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倾向于对人的情感的培养和开发,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下,情感教育得以实施,教学目标得以坚持,学生个人抱负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求知欲被激发,对自我约束的能力增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定向作用。人的思维与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与行为上建立定势,便于学生从学习活动中锻炼思维能力。

3.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学习活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习活动不仅需要学习者具有学习积极性,还要求学生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如果对学习活动忽冷忽热,没有持久的毅力,学习只是浅尝辄止,难以为继。

4.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弥补作用。通过有效开发和挖掘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让学生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

二、中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通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将智力因素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而不注意对其信念、思想、世界观的正确引导。毕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比,在效果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智力因素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和训练,在短时间内或许能够取得一定的效应,但这样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难免会出现类似“伤仲永”的悲剧。因此,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对于智力因素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够为智力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力。人的信念和品质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人的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高尔基曾对人要树立的目标进行过经典的总结,他通过对生活、学习的观察和积累,认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远,取得的成就就越大。他的观点阐述了内心追求的品质与成才的关系: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拥有百折不挠的信心,并时刻鼓励自己为目标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才能将学习的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当前,很多中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往往表现为懒散、不愿读书、不爱动脑筋、贪玩、不爱做作业,甚至学会欺骗、伪装,为自己找借口,不能虚心对待教师的批评和教育。在学习上,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无论是对同学评价还是自评,都没有信心,对学习新知识没有积极性,面对问题不思考,缺乏必要的适应性,缺乏主见,厌学情绪比较强烈。如果不能及时激发和唤醒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会严重阻碍其智力因素的发挥。

2.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确保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智力的发展过程与其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紧密相连。孟子曾言,担大任者必须要经受大苦、大难,方能动心忍性,无所不能。培养人的品质,能为智力的开发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优秀品质的养成必须从一定的环境中造就。俗话说,逆境出人才,磨难出英雄。因此,只有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其从行动上敢于吃苦,敢于挑战自己,才能使之获得成功。

3.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会影响智力发展的方向和水平。通过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从中分析学生智力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比如,有效的暗示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成绩。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意志力不够强,心理发展不成熟,但是只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智力提升将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升入初中时,水平不相上下,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差距的拉开主要是学生对新学习环境的适应力不同,从而影响了学习习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有所增强,对自己喜欢的学科通常会有明显的排斥性,于是,智力的开发也就发生了变化。偏科现象的形成,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是一种阻碍,也是学生长期的学习习惯造成的。由此,学生智力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紧密。

4.非智力因素能够实现对智力的有效开发。面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落后,很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教育,殊不知,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够,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学生的智力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学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谷粟,而是如何耕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让学生的心胸逐步开阔,观察力不断提升,兴趣更加广泛,性格更加坚定。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能够带来更多的自信和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还能从技能方面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加强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尝试和探索,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要以合作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共同思考,以促进学生在平等、融合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其次,加强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话题的有效设置,因为灵活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时,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教材或固定的答案,而是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更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求知面。再次,在语文作业处理上,要尽量避免呆板、固化地抄写文章,避免打击学生对语文作业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最后,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要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必要的鼓励和赞扬,也要结合当前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不足或缺点进行改正,让学生从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开发,促进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不仅能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余健梅.语文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内江科技. 2006,(05).

[2]吕荣霞.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

上一篇:试论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下一篇:中考英语应试点拨技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