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化”策略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

时间:2022-03-13 01:14:12

运用“三化”策略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

[摘 要]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三化”策略,即活化教材内容、深化课堂互动、内化道德情感,让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根据儿童喜欢活动的天性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将教材内容趣味化,使学生更快地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能力,形成道德行为。

[关键词] 小学品德;活化;深化;内化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其德育功能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学为中心”基本理念强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广大品德教师基于儿童的认知开展课堂教学,让小学品德学习更具针对性。

一、活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留给教师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品德认知规律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二度开发,让品德学习内容更贴近时代。

(一)结合时代背景补充教材内容

例如,笔者在教学《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时,补充了这样一个辨析题:

这几年,李燕爸爸在淘宝开了一个网店,生意非常火爆,挣了不少钱,还向国家交纳了足额税金。家里的条件也变了,买了高级小轿车,家人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名牌。李燕一家人是不是太浪费了?

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意见不一,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懂得合理的消费与生活俭朴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以上案例没有用教材中简单绝对的条条框框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而是结合时代特点对原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美丑以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学生认知替换教材内容

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的思想状况大有差别。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无法考虑到各地学生的特点,编入的学习内容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原教材内容进行替换。

例如,在教学《你是我的好朋友》这一课前,笔者通过课前访谈了解到学生对“朋友”的认识处于比较粗浅、形象化的阶段,他们往往把朋友当作“玩伴”,这种朋友关系是不稳固的。在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替换,借助管仲与鲍叔牙、伯牙与钟子期、马克思与恩格斯等名人之间的故事引导小学生认识与理解“友谊”的真谛。

(三)基于儿童喜好将教材内容趣味化

教师要根据儿童喜欢活动的天性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将教材内容趣味化,使学生更快地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能力,形成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红绿灯》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玩“看谁最快安全回家”的交通安全棋,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交通安全常识,认识到交通规则虽然是管束人的规则,但目的是为人们服务的,切身感受交通规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把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游戏是一项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迎合了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教师利用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活动之中,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深化课堂互动

课堂上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教师要善于优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的品德课堂。

(一)师生换位

所谓“师生换位”,就是指老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师生换位彰显学生本位,让课堂更具灵动性。

一是老师当学生。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这里有个“真”与“假”的问题。一方面,老师当学生,实际上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假”。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地拓展。事实上,在很多方面,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看待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教师都难以回答。面对这样的事实,教师要放下为人师尊的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这是“真”。教师只有把自己看作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能够思学生所思,感学生所感,为学生所为的时候,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也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二是学生当老师。学生当老师,并不意味着做教师的“傀儡”。以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的形式。但这种“老师”完全没有自,所作所为全是按照别人的设计意图进行,纯粹属于教师导演,学生表演。作为老师,我们要多放手少控制,多启发少代替,多鼓励少批评,充分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创作权,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生生合作

生生之间的互动包括班级互动、小组中互动和个体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课堂互动不可缺少的途径。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状况相近,交往时心情处于放松状态,可以自由地争论,交换意见,进行情感交流。

例如,在教学《科技造福人类》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问题讨论。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欲望高涨,总结出二十多处在学习、生活、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不方便。如何解决刚才总结出来不方便之处呢?笔者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灵感碰撞的场所。通过合作交流,学生领悟到小发明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

教师给学生留出合作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按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及学习兴趣等来组成学习小组,可以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内化道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的心理状态如何。”这一点在品德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光靠教师的说教就能形成的。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获得道德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把感知到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行为准则。

(一)借助情境内化道德情感

例如教学《红绿灯》一课时,笔者利用课件创设了如下情境:两个小学生在公路上骑车追逐打闹,结果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一死一伤的惨祸。在医院里,孩子的父母抱着儿子的尸体悲痛欲绝……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像效果,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如果遭难的是自己的亲人或身边同学时的心情,这样学生很快就懂得了在生活中要珍惜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道理。此时,笔者适时提问:“如果你在场,会怎样劝阻他们违规的行为?”面对血淋淋的画面,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而且还要劝违规的人遵守交通规则。

(二)基于问题探究培养道德观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品德课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当今社会,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学生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辨,面对道德困境学会选择。

例如教学《向宣战》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既然封建迷信是害人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迷信?”这个问题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想法:“相信迷信的人一般缺乏科学知识,信以为真。”“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一般都是在生活上、事业上遇到挫折,而封建迷信的内容往往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把人弄得神魂颠倒。”……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迷信是骗人的,我们要利用科学知识揭去生活中封建迷信的假面具。像这样的探究教学,让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领悟,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文树.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的实效性[J].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5,(11).

[2]李全瑞,浅谈小学品德活动教学的技巧和实效[J].课程教育研究,2015,(4).

上一篇:高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研究 下一篇:富德生命人寿挺进千亿俱乐部 寿险“黑马”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