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对2008奥运会的制胜法宝

时间:2022-03-13 10:44:25

媒体应对2008奥运会的制胜法宝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的临近,各媒体已严阵以待,准备借助这场盛会,展现各自实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媒体要发扬人文精神、彰显大爱,将体育精神的本质融入新闻中,而这也正契合了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的主题。笔者认为,媒体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追求真实、客观制胜

体育新闻的一大特点是快,但追求速度并不能以牺牲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为代价。

据新华社报道,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创意方案征集工作尚未截止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就主观臆断,报道相关细节,对公众造成误导,最后,北京奥组委不得不专门就此予以澄清。

2004年,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军团夺得一枚举重金牌后,有媒体报道称张国政将获得云南省政府颁发的150万元人民币奖金,事后证明该报道纯属炒作。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专门发出通知澄清此事,并点名批评了某媒体不负责任的文章。

以上事例表明,为追求轰动效应而不顾事实俨然已成为部分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恶习。奥运会是体育记者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但激烈的竞争要求报纸决不能有疏忽,据了解,北京奥运会时,大约将有2万名记者云集北京,任何媒体的任何不负责任行为都可能导致受众群的流失,公众的信赖才是媒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动力。

内容全面,视角平衡

从以往的体育报道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有失偏颇,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受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我国媒体向来在对“胜者”的报道上不惜笔墨。输入“奥运冠军”后,搜索引擎中竟出现高达1,450,000篇相关网页。这种主流的报道倾向制造了“冠军明星”的轰动效应,却忽视了其他参与者的付出。与此相似,在国际性赛事中,媒体倾向于报道我国的强势项目,而对那些相对弱势或没有中国队员参加的项目涉足不多。这种狭隘的做法显然会造成有效信息的缺失和传播面的狭窄。

奥运精神的精髓在于体验体育运动的过程,而不仅仅在于比赛结果,金牌固然重要,但金牌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运动竞技闪耀的人性之光。理性的媒体应该能及时注意到这一点,在平衡报道面这方面下工夫。

2.地方倾向性明显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做到客观、公正是体育新闻的基本要求,但实践中,许多媒体从个人感情出发,甚至沦为比赛双方舆论斗争的阵地。以十运会报道为例,许多媒体就站在本省运动员的立场上,一味地将责任指向裁判或对方运动员,置新闻的基本要求于不顾。

在今年1月初山东队战胜江苏队的一场CBA比赛中,由于原裁判王俊智老母亲病重,比赛中途不得不更换裁判,赛后,江苏某媒体登载了题为《裁判裸挑衅小唐 :巩晓彬要定了你们拼也没用》的文章,称山东之所以能在主场爆冷完全是当值主裁判的功劳,引来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对此,CBA联赛办公室主任郝国华专门做出解释,并谴责了媒体不负责任的做法。

以上事例不禁让人担心――2008年奥运会中,我国媒体会带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将报道天平偏向于国内吗?我们要认识到,2008年北京奥运是在我国举办的世界性盛会,我国媒体报道的视角和立场,将直接体现中国的胸怀和姿态,公正客观的报道不仅能赢得最广大受众的信赖,还利于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

尊重体育,关注人本

体育精神讲求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提倡从生命健康的角度出发,关心人身心的发展、并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媒体作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能够透过体育赛事的表面,从生命个体出发,诠释体育现象所传递的深层含义。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媒体积极地和体育工作者实现良性互动,尊重后者,并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关注体育工作者的生存状态。

目前这一观点已成为大部分媒体的共识。如在对44岁的前牙买加田坛女将奥蒂参加雅典奥运会短跑的报道中,许多媒体有意识地从奥蒂身上挖掘人性化因素,盛赞其体现的坚韧不拔、勇敢乐观的体育精神。

但仍有相当部分的体育记者为争得受众,违背了这点,比如,一个记者在女排赛前,采访赵蕊蕊时说 :“全国观众都不知道你伤好到什么程度,你能不能对着镜头给我们蹦两下?”。赵蕊蕊气得说:“我都蹦一天了,你还让我蹦!”说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这种做法缺乏对体育工作者起码的尊重,甚至存在幸灾乐祸心理,更何谈传播体育文化呢?

事实上,这些媒体没有认识到,对体育和体育工作者的尊重才是赢得受众信赖的杀手锏。随着媒介素养的逐步提高,公众已渐渐能够明辨是非,而对那些哗众取宠的报道产生排斥心理。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是否体现社会关怀等因素对传媒的公信力影响最大。拿传媒业发达的美国来说,他们往往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认为对个体重要的东西就是新闻所追求的价值所在。奥运会的报道更是如此,要想在自家门口掌握跨文化传播的制导权,无疑要突出奥林匹克所追求的人文情怀,关注长青的“生命之树”。

语言文明,拒绝“血腥”

近来,体育新闻中充斥暴力、血腥用语的现象成为众矢之的,许多媒体过分注重竞技体育求胜的特性,把赛场看成战场,给受众传递了一个战马长嘶、杀气腾腾的场面。

以2006年7月新浪网转载的一篇名为《中国一哥击败世界第一 林丹战胜李崇伟报一箭之仇》的消息为例,首先,文章标题中就出现了“报一箭之仇”这样的字眼,随后的文中这样描述:

“林丹赛后异常激动,跪倒长啸。”

“中国女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就已全军覆没。”

可见,记者已经把参赛者看成战场上奋力拼杀的战士,霸气十足。这种报道倾向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维一脉相承,在这种主流报道的模式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传统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人性化因素被忽视,相反,竞争的残酷性被无限放大,极易误导公众。而事实上,媒体内容制胜的关键不在于哗众取宠的词语,而在于细致的描写、生动的画面、全面深入的分析。

总之,秉承人文关怀是做好奥运体育报道的制胜法宝,而这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诠释,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充满人文精神的节目和报道,公众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奥林匹克精神,世界也将看到一个更为开放、人性、民主的中国。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娱乐业对传媒业的依赖与渗透 下一篇:“神仙眷侣”的纳木措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