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步兵之矛

时间:2022-03-13 03:27:06

兵器从开始就分为两大类:劈刺式和投掷式。史前人类所用的棍棒是最原始的劈刺式兵器,最早的投掷式兵器是人类投向敌人或猎物的石块。从史前时期开始,人类就会用兽皮制成投石器来投掷小而光滑的石块,这要比单纯用手臂投掷力量更大、距离更远。这种投掷器还使用泥土烧制的弹丸,后来又采用铅制弹丸,在庞培和其他古代遗址中已发现了橡子形状的弹丸实物。生活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投石手都有一套特别高超的投石技术,他们通常配有三种投石器,分别用于远、中、近距离的投掷。据《圣经》记载,大卫( 公元前1040年―前970 年,以色列王) 就是用投石器杀死歌利亚的。在好几个世纪里,投石兵在作战阵容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有些地区,投掷石块逐渐改为投掷尖利的棍棒,后来就演变为投枪、标枪和曲形硬木飞镖。罗马勇士每人都携带两支标枪,作战时先向敌人投掷标枪,然后再用剑进行白刃战。跟标枪相配合的冲刺式兵器是沉重的长矛或梭镖。在许多古代社会中,梭镖是作战勇猛的标记,也是君权的神圣象征。在古罗马的玛尔斯( 战神) 神殿和希腊的各种圣堂中,梭镖更是人们崇拜的圣物。及至到了今天,“梭镖”对于步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武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步兵之矛”,运用了先进技术的反坦克导弹可以视为投掷式兵器延续和发展的一个代表。由于其突出的“技术效率”,冷战中的军事强国无不挖空了心思、不惜血本打造自己的“步兵之矛”。不过,在如何锻造“步兵之矛”的问题上,山姆大叔的尝试却具有特别的启迪性。

调整日益衰落的力量

“…有英国的例子可作借鉴,他们战后的领导人在英国力量衰落时,明智地做出痛苦的但又是必需的力量的调整。如果象我相信的那样,我们也是这样一个力不从心、眼高手低的国家,那么,现在是承认事实(尽管对国家的自尊心来说是不愉快的)和做出调整的时候了…”――罗纳德・里根

美国人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列装了一轻(FGM-77)一重(BGM-71)两种半自动制导反坦克导弹的背后,除了基于战术问题的考虑外,政治因素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后效”,随着美国军事力量从印度支那半岛不体面的撤出而愈加“发酵”起来。美国人是在面临对内对外政策日益困难和复杂,以及军事力量的威信日益衰落的情况下进入70年代的,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在1975年南越“突然崩溃”后达到了“糟糕的顶点”。一切都是士气低落的。对越南的失败陷入深思的美国人找不到挽救过去年代中取得代价高昂的成就而免于失败的方法。尼克松总统的“越南化”政策虽然带来了“走出泥潭”的希望,但是这并不能挽回在战争中美国军事力量介入多方面的行为所造成的非英雄形象。剧烈的内部分裂、士气沦丧、自我鞭挞和自我抹黑的精神颓废,这一切完全有理由使人严重怀疑在任何未来的危机中,人们所期待的美国军事力量的表现――认为美国军事力量靠不住的看法开始滋生,并很自然地使其威信蒙上乌云,削弱了美国影响世界事件的能力。当美国浮出战争泥潭时,其形象在国际上大受玷污,在国内,其分裂的程度比冷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深刻得多。

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由于对可能发生一场核战争胆战心惊,害怕引起过分的反应,重新激发并且加强了美国传统中因袭下来的厌恶使用军事力量(除直接用于自卫外)的情绪。结果,同历史上这类事件发生后的情况类似――历次失败的战争之后出现的反对军事行动的偏见,将因为当前日益需要资源以对付国内问题而得到加剧。在这种气氛下,军事预算和军队规模趋于削减,威信扫地的美国军事力量遏制苏联的能力也将随之而削弱。随着美军形象跌入谷底,任何耗资巨大的军事技术装备项目都是敏感的,也都可能引起公众的反感(可惜,因技术密集而变得资金密集正是发展现代化军事技术装备项目的基本特征)。雪上加霜的是,在当时以美苏对抗为基调的冷战形势中,一度的“缓和”局面正在趋于瓦解,这使处于低谷的美国军事力量所面临着的压力空前加大。1970年8月,苏联与联邦德国签署了《莫斯科条约》,这个条约几乎就是一个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和平条约。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未曾签订过正式的和平条约以结束德国和西方盟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按照这个条约,联邦德国确认德意志民族分裂为两个国家的现状,正式接受战前德国东部土地已划归波兰和苏联的现实。这一条约是勃列日涅夫的胜利,因为苏联在德国的地位得到了西方的承认,从而开创了一个欧洲缓和的时代。

不过,缓和本身充满着很多矛盾,无论是华盛顿还是莫斯科都不想承认这一点。美国是把缓和看作是惩戒苏联军事力量的一种手段,而苏联是把缓和看作扩展力量的一个绝妙良机。莫斯科只想得到西方在军控、贸易和中亚问题上的合作,而不打算接受其他地区的现状。苏联意图把它的影响扩展到第三世界去,在那里,缓和遇到了挑战。第一次真正的挑战来自1973年10月赎罪日期间叙利亚和埃及袭击以色列而引发的中东战争。正巧苏联在此之前把其军事人员撤出埃及,人们于是怀疑苏联早就得知此事。而仅在数月前,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刚签署了一项协议,规定各方必须把可能发生危及世界和平的任何冲突通报对方。诚然,那场危机没有演变成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但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对缓和的信任产生了动摇。造成缓和趋于消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70年代苏联在非洲奉行积极进取的政策。1975年,葡萄牙最大也是最富裕的殖民地――安哥拉在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因内战而分裂。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之所以稳操胜券,正是因为它得到了苏联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坦克、飞机和火箭炮)和1.2万多名古巴作战部队的支援。共产党如此大规模地对非洲进行军事干涉,这是第一次,进而在美国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1974年8月,在尼克松之后继任的福特总统禁止在他的政治词汇中出现“缓和”这个词。

苏联和古巴在1977年再次干涉非洲事务,这次它们支持埃塞俄比亚把索马里赶出欧加登地区。苏联卷入的规模之大引起了华盛顿的警觉,再加上苏联在其他地区的作为,更使人感到好像莫斯科正忙于在一条辽阔的战线上进行一场地缘政治的攻势。举例来说,1975年苏联军队曾帮助北越战胜了南越;1979年,北也门也是在苏联军队的帮助下战胜了南也门。卡特总统的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把苏联的地缘政治攻势称为“危机的弧光”。但是,人们不太清楚莫斯科究竟是出于一种宏大的设想才这样做,还是仅仅对互不相关的地区争端作出机会主义的反应而已。然而,无论如何,美国在越战后对到国外冒险所表现的厌恶情绪被苏联充分地利用了。在越战和“水门事件”后形成的一片反战反政府的声浪中,南方的人吉米・卡特于1977年上台执政。但是,卡特的自由主义主张在美国政策较长时期向右转的过程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空白期。苏联和古巴卷入非洲之角事务的行动激起了美国国内舆论对卡特总统对外政策的批评,指责他没有与苏联展开更为激烈的竞赛。赞成恢复传统的冷战政策的冲力已在70年代后期酝酿成型,重新恢复欧洲盟国对美国军事力量的信心,重新恢复美国在欧洲中部的态势,特别是重新恢复“前沿防御”的“均势”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此时越战的影响远未散去,公众对军方的不信任几乎到了一个一触即发的“临界点”,这使美国军事力量日益衰落的趋势仍在继续。不过,面对美国力量的日益衰落、它的力量源泉不断被消耗殆尽这一事实,难道在这种不幸的灾难之前美国军方会束手无策吗?有些错误肯定是可以纠正的,如果立即动手是有药方的。可由步兵携带的便携式轻型反坦克导弹正被视为这样的一根“救命稻草”。与重型反坦克导弹相比,轻型反坦克导弹因“便携性”而产生了真正的革命性,甚至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战略价值”。在此时灰头土脸的美国军方看来,相比因耗资巨大而遭致广泛批评的主战坦克换装计划,高性能的便携式轻型反坦克导弹不但因“耗资少”、“不那么起眼”以及“防御性质”拥有良好“公众形象”,而且大量部署足够先进的便携式轻型反坦克导弹以加强现有的步兵部队,是可以弥补因装甲部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新型主战坦克换装受挫等问题,对欧洲的前沿防御性所造成的“稳定性缺失”。特别是在70年代中后期,受MBT-70因技术冒进、耗资巨大最终导致下马的影响,刚刚起步的XM1坦克计划也正在公众的指责中艰难度日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

事实上,美国军方认为,既便只是“笨拙地”在现有装甲机械化部队正面增加一层以便携式轻型反坦克导弹武装起来的步兵部队,那么即使在打单层防线消耗战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价值。它的部分价值可以通过战术效果简单相加予以估量,即迟滞敌方的进攻。这种迟滞效果在敌方达成突然性的情况下对于争取动员时间具有很大价值(否则,价值就小些);能够给敌方造成消耗,因为如果下面接着仍要进行机动战的话,则给敌人造成任何程度的削弱都将与作战结局不无关系。而且,如果稍微制定一种更有策略的防御战役方式,把遂行机动防御任务的装甲部队与大量步兵轻型反坦克导弹分队各自的战术行动结合起来,则新增加的正面部署的那层反坦克导弹步兵的价值就会大于战术上的那些效果的总和。比如,通过搞清敌方实施突破地段上的大规模推进,通过继续防守敌方未实施突破的那些地段,防御者可以创造一种格局。在这种格局中防御者的机动部队恰恰可以在战役层次上发挥比以往大得多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从侧方对敌突破纵队的翼侧实施反击,而这些机动部队本身的翼侧可以得到战线上仍保持完整的地段上的部队的保护。

更何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的价值,也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得到了正反两个方面的验证。虽然战后的考证证明,所谓以色列第190装甲旅在苏伊士运河区被埃及步兵的AT-3反坦克导弹一举全歼纯属埃及的宣传,但以色列军方也公开承认,在南线作战中确实有为数不少的坦克被反坦克导弹击毁。而在北线的戈兰高地战役中,虽然以军最后仍然获胜,但在战后军方的总结报告中也坦承:北线作战中战术运用和部署均存在较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本应在戈兰高地这种山地战中发挥较大作用的步兵部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效能,未能有效支援装甲部队作战,分担其压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以军高层对装甲部队的迷信,也有步兵手中确实缺乏称手的反坦克武器的因素。事实上,如果说1973年的这场战争带给了当时美国军事界诸多深远影响,那么对反坦克导弹的重新评价正是其中之一。结果,为了调整“日益衰落的力量”,作为一种其实在“长远规划”中也不无价值的“应急手段”,美军一边对现役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进行不间断的技术改造,一边对新一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展开了技术预研和方案论证……

失色的“龙”

尽管只是美国人设计的第二种反坦克导弹,但以时代技术标准而言,FGM-77“龙”式轻型反坦克导弹在当时是一件相当有“水准”的杰作。这是一种名符其实的单兵便携式导弹,整体设计相当紧凑,虽然采用了类似的技术手段,却决非BGM-71“陶”式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小型化。整个系统的战斗全重为30 磅(13.6 千克),其中瞄准装置总共不到7磅(3.2千克)。射手只需将一体化的瞄准/跟踪组件装在发射筒上,便组成了完整的导弹系统。发射后,射手取下昂贵的瞄准/跟踪组件,空的导弹发射筒即被扔掉,在使用上可谓既方便又兼顾了经济性。而且在当时所有的反坦克导弹中,FGM-77的动力系统是最为独特的,对一个所知不多的“外行”来说,它的工作过程简直令人难以理解。它不像其他导弹那样,在尾部装有一个可持续工作的大型火箭发动机,而是在弹体中部排着12行共计60个微型姿态发动机,每个喷管都跟弹体轴线成一定的角度。因而,经过喷管喷出的气流,既流向后方,也流向侧方。这些发动机点燃的间隔时间很短,不到一秒,但因为是位于同一排两端的一对微型火箭同时点燃,因此并不会使弹体发生上下摆动。

射手发现目标以后,先将瞄准/跟踪组件安装到发射筒上,再展开轻型脚架,然后设置好发射阵地。在目标进入瞄准线后,射手扣动扳机,在普通的小型无坐力炮发射药的推动下,导弹即可发射出去,并一面向前飞行,一面作滚动。在经过几码远的无控飞行后,半自动制导的瞄准/跟踪组件中的红外测角仪会捕捉到导弹,开始向导弹提供必要的修正量。第一对微型火箭开始点火,弹上的陀螺装置可以确定被选定的微型火箭喷管何时面向下方,并在其指向地面的时候开始点火,其作用是给导弹以向上和向前的推力。经过大约半秒钟之后,相邻的下一对微型火箭接着点火……依次类推,逐次点火,用以克服重力和空气的阻力。当需要导弹侧向偏航时,陀螺仪将等弹体倾斜一定角度后,再让下一对微型火箭点燃,这样就可以防止横向推力将导弹推回原来的航线。在飞行过程中,当每对火箭点燃时,导弹即稍稍上升,飞行速度下降后,导弹又渐渐下降,这时,另一对火箭即开始起动……此种过程一直持续到导弹命中目标为止。可想而知,由于特别的动力系统设计,发射时FGM-77“龙”式反坦克导弹所发出的声音自然是非常独特。当然,FGM-77“龙”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时的视觉效果才是最令人印像深刻的。夜晚,当几枚导弹被射到天空以后,从火箭发动机喷发出来的火焰就会形成一串快速移动的亮点,其飞行轨迹非常象是在一条长长的丝光线上串着的一串闪闪发光的明珠;而在白天,人们在观看“龙”式导弹的发射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只正在大草原上奔驰的猎犬……

遗憾的是,虽然FGM-77的设计确有值得称道之处,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令人垢病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战斗部威力;二是射程。其中,战斗部威力不足的问题或许还可以得到暂时的谅解(毕竟500毫米的静破甲威力,用来对付T-55、T-62这类苏联坦克的前装甲问题不大,既便对新型苏联坦克的侧装甲也仍是有效的)。但是,射程不足的问题则从一开始便构成了基本型FGM-77的“致命伤”。要知道,在越南战场上打“越共”的土木工事是一回事,在中欧地区与苏联坦克群“玩命”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这里,苏联115/125毫米滑膛坦克炮的有效射程至少可达1500米,这就意味着美国步兵在使用有效射程只有1000米的FGM-77进行对抗时,将完全处于不利地位。更何况,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技术上一度“领先半代”的英国“警惕”式早期型号之所以受到责难,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射程仅有1375米,而FGM-77 “龙”式导弹的射程比“警惕”的早期型号还近!至于列装时间、技术水准与FGM-77基本一致的“米兰”轻型反坦克导弹(由法德联合研制),其射程却高达2000米,这就令基本型FGM-77直接处于尴尬地位……于是,在首批FGM-77“龙”式轻型反坦克导弹列装10年后,有针对性的改进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对FGM-77的改进

相比于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反坦克火力要单薄许多,对基本型FGM-77A的改进自然更为迫切。也正因为如此,1985年3月,美国海军陆战队(USMC)与麦道宇航公司(MDAC)签订了一个一揽子协议,要求后者为其提供性能更好的改进型FGM-77版本。具体来说,这个协议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以一个全新的122毫米战斗部,替换掉现有FGM-77A弹体的101.6毫米战斗部,由此而来的改进版本被称为FGM-77B(也被称为”龙”Ⅱ)。除了少量由麦道公司全新生产的弹体外,海军陆战队将依靠麦道公司提供的工装设备和技术支援,自行对库存的FGM-77A进行改造。第二步,对弹体、战斗部、制导系统和发射装置进行全面升级,从射程、威力和精度三大性能上对FGM-77进行重构,打造一个全新版本――FGM-77C(“龙”Ⅲ)。到1986年为止,美国海军陆战队向麦道公司持续拨款6200万美元,成功完成了第一个节点的推进。

与基本型FGM-77A相比,FGM-77B的主要区别在于战斗部。具体来说,FGM-77B的战斗部有一个冷锻的喇叭形铜衬,而不是传统的圆锥形。弹头内装有1.63千克Octol炸药(70%HMX和30%TNT),而且有非常平直的炸高曲线。该战斗部有260毫米的固定炸高,在首部有双壁挤压引信,这个开关在入射角达80°时仍然有效。它还有一个精确的引爆器和一套改进的安全/解保装置。尽管这种设计用来对付均质装甲并非最佳方案,但破甲能力较之FGM-77A仍然提高了85%(既静破甲能力890毫米),也比法德联合研制的“米兰”Ⅱ高10%,装药则少10%,设计水平显然更高,穿深/弹径比达到了7.3:1,而且对间隔装甲、爆炸反应装甲、膨胀装甲以及结构复杂的复合装甲更为有效。在进行了多达500枚的高密度试验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麦道公司一致认为FGM-77B有90%的机率可以穿透北约三层重靶。有意思的是,麦道公司当时宣称,在陆战队严格的时间节点要求下,该弹头的性能虽然已经达到了节点要求,但结构仍然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其成型装药的金属射流直径几乎是恒定的,所以应该进一步增强它的恒向应力,并减少由间隔装甲或爆炸反应装甲造成的偏转效应。此外,金属射流的动能也应进一步提高,以增强穿透复合装甲或是膨胀装甲的能力。这便成了对战斗部进行后续改进的一个动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FGM-77B的主要改进在于战斗部,但由于战斗部的变化(新弹头比FGM-77A的弹头重0.85千克,而且稍长一些,并且装有一个新的前向缓冲器),弹体也不得不进行一些简单的适应性修改,主要是改用钢制(而不是铝)稳定尾翼来平衡因为弹头改变而对弹体重心带来的变化。虽然整个系统的战斗全重增加到了12.28千克,但难能可贵的是,经过改进的FGM-77B弹体在装入包装/发射筒后,其尺寸仍与FGM-77A保持一致。而且尽管弹体本身发射重量也增加到了6.98千克,但最大有效射程却仍然保持在1000米,FGM-77B的弹体飞完“全程”的时间也只较之FGM-77A增加了0.4秒。从这些角度来看,FGM-77B的改进显然是较为成功的。当然,正如前文所述,FGM-77B“龙”Ⅱ只是美国海军陆战队计划中的一个“中间状态”。虽然较之基本型号,FGM-77B的战斗部威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在射程这个关键性能上却没有任何变化,而这恰恰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极为看重的。在这个“通常情况”下都极度缺乏反坦克火力支援的用户看来,只有射程够远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才是“可靠的”,这一点甚至比战斗部的威力更为重要――1991年1月29日的海夫吉战斗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海夫吉之战

长久以来,一种普遍观点认为,“海湾战争中的最后100小时地面战只是为空袭过后打扫战场而已”,然而这种观点实则大谬。事实上,在1991年2月24日凌晨4时、地面战斗正式打响之前,驻科威特伊军虽然已经在38天的空袭中被严重削弱,不过多国部队司令部对空袭的效果显然也是估计过高。在多国部队超强度的空袭下,萨达姆的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的确是一败涂地,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但从各地报回的情况看,多国部队空军轰炸的目标主要是伊拉克腹地的一些战略目标,至于地面部队,却大多没有受到高强度轰炸。特别是在科沙边境的一线部队,基本上没有遭到大的损失。而对“沙漠风暴”空中作战的实际效果,多国部队内部其实也一直进行着激烈的辩论。这些激烈辩论的焦点在于:“沙漠风暴”的空中战役应当持续多久?对战役效果的估计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多国部队的空军计划人员是不是过多地关注打击伊拉克境内的战略目标,而对削弱科威特战区内的伊地面部队关注太少?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希望优先打击靠近沙特边界的伊军事目标,而不是伊拉克的民用基础设施。事实上,战后统计表明,驻科威特伊军主力在前期空袭中只损失了约200辆坦克、370辆左右的装甲车、300门以下的大口径火炮,并伤亡了大约1万名士兵――这个数字折算起来,大约只占整个伊军主力的8%左右。可以说,38天的空袭至少在非精神层面并没让伊军伤筋动骨,象征性意义大于实效。

正因为如此,基于某种尚算理性的判断,萨达姆的确是准备把与美军的决战放在地面战场的。实际上,从战争爆发那一天起,萨达姆就确定了一个总的战略方针:在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空袭阶段保存军力,坚持100天,然后在地面战争中大量歼灭美军;借助美国人权力量夸大美军人员遭到大量伤亡的影响,并利用美国国内会爆发大规模的反战浪潮的情况,动摇美军官兵思想,从而罢战退兵。这样,在空袭阶段,伊军地面部队基本是固守在掩体和战壕中,没有过多地进行抵抗,为的就是保存实力。同时,为了引诱美军早日投入地面作战,冒着猛烈的空袭间隙,萨达姆还曾命令他的部队对沙特和美军驻地进行一次主动出击,以引“虎”下山,这便是海夫吉反击战。

海夫吉,本是沙特境内的一个滨海小镇。海湾战争爆发之前,它曾是一个拥有数万居民的商业和渔业中心,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储藏基地。在伊拉克人侵科威特并陈兵科沙边境之后,沙特阿拉伯于1990年8月16日宣布海夫吉为“死城”,并制定了相应的疏散计划。在1月17日多国部队发起“沙漠风暴”空中作战前,最后一批居民撤离了这座昔日相当繁华的小城,仅仅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沙特部队的一个驻地而已。海湾战争爆发后,海夫吉几乎每天都遭到伊拉克炮弹、火箭和导弹的袭击。先是该城南郊的储油罐被击中起火,不久由于坐落在城北的海水淡化厂距科威特边境不足7千米,完全处于伊拉克炮兵的火力控制范围内,结果海湾战争开战不久,海夫吉城便已是残垣断壁,满目凄凉。显然,如果从纯军角度考虑,空无一人的海夫吉似乎已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然而,对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国家来说,穿过海夫吉城的沿海高速公路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将科威特同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以及阿曼连接起来。由于公路途径的沿海平原以及与这毗连的海城是海湾国家最富饶的地区,那里的油井、输油管终端站、装载港和主要港湾给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带来了巨大财富。因此,一旦海夫吉被伊拉克人占领,无疑将对这条沿海走廊形成威胁,从而引起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的危机感。所以,虽然自空袭开始以来除了冷枪冷炮之外,位于最前线的海夫吉尚算“平静”,然而这种平静却注定会被打破。

在空袭行动进入第10天后,多国部队为实施地面战役开始进行大规模机动。为了改善战争爆发以来的不利态势,萨达姆决心在海夫吉发动一次反击。他的企图有三:一是将多国部队尽快拖入地面交战,企图以向海夫吉进攻为诱饵,将多国部队的地面力量提前拖入战火,打乱多国部队的战争计划表,抵消开战以来战略防空作战的颓势。二是打击阿拉伯部队的士气。萨达姆之所以将这次反击的主攻点选在海夫吉,是因为该防区主要由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的部队驻防。在伊军方面看来,海湾诸国是多国部队中战斗力较差的部队。击败这支部队,不仅可以提高伊拉克部队的士气,而且可以打击对方的士气,使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部队从心理上受到挫折,减弱其战斗力和凝聚力。三是发动反击可俘获多国部队士兵,增强讨价还价的砝码。与伊拉克相比,多国部队对士兵的生命安全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减少伤亡,多国部队往往不惜财力物力,有时甚至为营救一名士兵都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因此,若能通过一次反击俘获大量多国部队人员,无疑在伊拉克必须谈判时增加同多国部队讨价还价的砝码。为了顺利实施这次对海夫吉的反击,伊拉克制订了被称之为“冰山之巅”的详细作战计划。具体设想是,首先对海夫吉以西80千米、科威特沃夫拉西南约30千米处的美海军陆战队阵地发动一次佯攻,以吸引多国部队的注意力,随后即向海夫吉方向发动主攻,以期顺利占领海夫吉。一旦第一波攻击部队占领海夫吉城和周围地域并牵制住大批多国部队,强大兵团将发起第二波次攻击,力求重创和歼灭海夫吉城和附近地域内的多国地面部队,从而打乱多国部队的作战时间表。

1991年1月29日,海湾战争进入第14天之后,围绕海夫吉争夺战,伊拉克计划已久的“冰山之巅”反击行动终于拉开战幕。此前,伊军已悄悄地将部分武器弹药通过海上运入海夫吉附近的石油储藏基地。按预定计划从29日晚到次日凌晨,伊军将向沙边界对面的多国部队警戒防御地带发动4次攻击,其中3次为佯攻。根据作战计划,伊拉克军队第一次进攻的目标是海夫吉以西约80千米、科威特沃夫拉西南约30千米处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阵地。担任这次攻击任务的2个营分属伊军第7师第20机械化旅和第9师第26装甲旅,装备有包括T-72在内的上百辆装甲战斗车辆,属于实打实的重装机械化部队。而位于沃夫拉西南约30千米处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却只拥有装有少量加强了FGM-77B“龙”Ⅱ式反坦克导弹的LAV25轻型装甲车,以及少量装备M2型12.7毫米大口径机枪与“陶”式反坦克导弹的“悍马”。显然,单纯从双方地面装备的情况来看,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这将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战斗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海军陆战队手中的反坦克导弹是否能够对伊军装甲集群构成威胁。1月29日晚,夜幕低垂,四野静悄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沙特部队的士兵大多已进入梦乡,哨兵们也无精打采地来回踱着步。十几天来,空军部队所取得的重大战果使他们确信,战争很快就要结束。然而将近午夜时分,随着一阵马达的轰鸣声由远至近,从伊拉克阵地方向开来一列坦克纵队令美军哨兵迷惑不解。美军不相信这是伊拉克的坦克,但也不敢承认那是自己的部队。就在哨兵惊疑不定之时,坦克纵队已冲到近前。一辆行进中的坦克突然射出一串机枪子弹,哨兵应声倒地。于是,多国部队同伊军进行了自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面战斗。

坦克的轰隆声、激烈的枪炮声惊醒了沉睡的美军官兵,双方展开一场混战。不过,刚刚醒来、仓促上阵的美军和沙特士兵,一下子还难以应付伊军的攻击,特别是作为主要反坦克火力的FGM-77B由于射程不足让美军大吃苦头。结果,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1月29日午夜前,伊军纵队首先突破了美海军陆战队的前沿观察哨,向南推进。后来一名指挥LAV-25轻型装甲车实施机动反坦克作战的美海军陆战队上尉回忆说:“……当时我们不清楚伊军究竟在何处向我们开火,既便弄清楚了,凭‘龙’式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也无能为力,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陶’式反坦克导弹,但这种导弹的数量却又太少……”为了避免伤亡,美海军陆战队、卡塔尔装甲部队以及后来赶到的沙特部队只得后撤了几英里。不算其他阿拉伯部队,光是美军在这次战斗中就遭受了相当程度的伤亡,共有11人被打死(其中7人被美军飞机误伤。当时,这7名美海军陆战队员正乘坐1辆轻型装甲车同伊军交战,被1架A-10攻击机误认为是伊军车辆而发射导弹将其击中),而伊军这次佯攻虽然也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达到了预期目的,牵制了美海军陆战队的空中力量。在随后的海夫吉反击中,以沙特为首阿拉伯部队不得不在无空中力量无援的条件下艰难抵抗。

在美海军陆战队同伊军交火之时,伊拉克担负第二轮进攻任务的第5机械化师第15装甲旅的2个营以进攻队形越过边界,直逼海夫吉。当时,仅有少数沙特士兵驻扎在海夫吉北部哨所,当伊军突然出击时,沙特哨兵在向东线联合部队司令报告后迅速后撤。为阻止伊军推进,附近的美海军陆战队只得抽调西线战场部分兵力对沙特部队实施突中支援――以4架AH-1武装直升机对推进中的伊军进行阻滞作战。可惜,由于伊军的第一轮进攻牵制了美军兵力,再加上空袭力度不大,区区4架“眼镜蛇“的空中阻击未能见效。很快,百余辆伊军装甲车辆接近海夫吉城北部的海水淡化厂,在击溃1个沙特海军陆战队连的阻击后,很快便控制了海夫吉城。伊拉克军队偷袭海夫吉的消息震动了整个多国部队,施瓦茨科普夫急令海军陆战队迅速夺回海夫古,同时命空军A-10攻击机予以支援。在“眼镜蛇”攻击直升机和A-10攻击机的支援下,美军开始向伊军反击,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总算遏制了伊军坦克部队的进攻,迫使其转人防御。然而,由于城内的伊军战斗力强悍(拥有包括T-72在内的40余辆主战坦克及近百辆装甲车),而美海军陆战队的反坦克火力薄弱,多国部队也只能将海夫吉城包围而已――十几辆沙特坦克部署在城市四周,重点把守公路,以防伊军进退。海夫吉周围因连续几天多雨而变成一片沼泽地,重型车辆通过非常困难,极易受到空地炮火的攻击,所以这条公路是海夫吉唯一的出入口。

当伊军顺利完成攻占海夫吉的预定作战目标,并与多国部队僵持在海夫吉郊外的时候。按照“冰山之巅”计划的预案,伊军统帅部分阶段的第三次进攻在海夫吉城西约30千米处的边界上展开了。由于投入兵力不大,且立即遭到沙特国民卫队的阻击,伊军这支佯攻性质的进攻力量不久即退回到其进攻出发阵地,但牵制多国部队兵力的目的却大体达成。紧接着,同样为了分散多国部队对海夫吉城的注意,并伺机对海夫吉城内的守军进行支援。1月30日拂晓前,约4000名伊军在80辆坦克和装甲车的配合下向沙特军队的阵地冲来,算是第4次攻击,这次进攻地点位于第一次进攻时与美海军陆战队交锋的地点附近。奇怪的是,这些坦克的炮塔全都朝向后面并挂出了白旗,似乎是来投诚的。但在接近沙军阵地时,炮塔突然转向前,朝沙军开火,致使数名沙特士兵受伤。很明显,伊军进攻的目的是要冲入多国部队包围圈,援救在海夫吉城被困的伊军。

沙特军队在美海军陆战队的重型火炮和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奋力阻击伊军,勉强顶住了伊军这次大规模进攻。就这样,从1991年1月29日午夜至1月30日凌晨,伊军共向沙特境内不同地域发动了4次营级以上规模的攻击,虽然其中3次进攻被击退,但却达到了控制海夫吉城并稳固防御的作战目标。这次胜利使伊拉克军心大振,与此同时,约旦、也门的广播电台也对此大肆渲染。萨达姆也声称是其亲临科威特前线视察部队并指挥了这场“伟大的战斗”。

海夫吉争夺战历时36个小时。伊军亡32人,伤35人,被俘463人,11辆T-55式坦克和51辆装甲输送车被击毁,另有19辆装甲输送车被多国部队缴获。而为收复海夫吉城,沙特军队亡38人,伤132人,另有13辆坦克、11辆装甲车、2部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和2辆救护车被摧毁。美军则有11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打死,12名被打伤,另损失4辆轻型装甲车、2辆安装有“陶”式反坦克导弹的“悍马”以及AC-130、AH-1各一架,2名美国士兵失踪,其中有1名女兵被俘。从这些数字来看,显然伊军地面部队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仍然与多国部队在地面打了个平手。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美海军陆战队大量装备并作为反坦克火力支柱的FGM-77B表现不佳,却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FGM-77B之所以表现如此差劲,与区区1000米的最大有效射程不无关系。

上一篇:我在哈佛上大学 下一篇:外军陆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