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级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能力

时间:2022-03-13 03:09:17

构建三级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能力

摘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根据国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高三复习重中之重。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模块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结构,形成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三级知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字:高考;单元知识结构;模块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结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的规定,明确地提出了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成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应对高考的挑战,我校历史科组在广东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分层教学的“自主建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规划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三历史复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帮助学生建立三个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复习。

一、单元知识结构构建。其要点是突出主题、关注细节,其目的是解决历史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知识结构的构建宜细不宜粗,并通过记忆训练加强巩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课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只有政治文明史第三个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没有列入广东省高考考试范围,其余皆为必考内容,因此高三复习在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时以这25个“学习专题”为基础,结合本校教材版本使用和学生平时学习实际,将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选修内容融到这些“学习专题”中,突出每个专题的主题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关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重大历史问题。

例如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涉及的教材内容皆是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专题依据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构建如下知识结构。

一个趋势:世界从相对孤立、分散日益联系成一个密切的整体。

两点反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原因和评价。

三个阶段: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雏形形成: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④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①工业革命兴起背景条件;②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与主要成果;③工业革命的评价。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形成: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条件;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与主要成果;③第二次工业革命评价。

在这样的知识结构内,“一个趋势”突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专题主题;“两点反思”突出从整体上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三个阶段”突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趋势,并且关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详细掌握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并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加以认识。

二、模块知识结构构建。其要点是定位时空、纵横关系,其目的是强化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立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联系,知识结构的构建宜粗不宜细,通过图表、知识树等比较形象直观的载体,让学生自我建构,将知识内化,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终要打破教材编写体例的藩篱,既要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脉络、规律,也要认识中外文明发展的关联与互动。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广东省高考文综考试说明的相关内容,建立经济文明发展史、政治文明发展史、思想文化发展史(包括思想、科技、文艺、教育)三个模块的知识结构,选修模块的内容划归到必修模块相关单元中。

以必修二经济文明史为例,该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建议先按中国史和世界史分类,再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类,将这8个学习专题归纳和总结如下。

(一)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

一个趋势:世界经济由孤立走向统一。

两个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三个阶段:十月革命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十月革命至苏联解体期间两种性质经济体制并存发展和调整;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速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阶段(十月革命之前):①15世纪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②18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最终形成。

2、两种性质经济体制并存发展和调整阶段(1917-1991年):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二战前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模式的推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速发展阶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②世界经济全球化。

(二)中国经济发展史

一个主题:国家富强。

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3、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①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②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4、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①物质生活的变化;②社会习俗的变化;③大众传媒的变化。

见下表。

三、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其要点是阶段特征、融会贯通,其目的是解决提取历史信息不全、答题思路不清等问题,知识建构宜粗不宜细。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种误区,认为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图进行叠加就完成了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实则不然,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必须在三个模块知识结构叠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阶段特征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阶段特征指学生在要掌握单元和模块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重要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实际上要求学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并强调中外关联。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阶段确定可长可短,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古代史部分,以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基础,同时对比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分为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尤其是明朝中后期)8个阶段。近现代史部分以世界史的历史分期为基础,分为15-18世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后至苏联解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5个阶段。

例如对19世纪中后期这一阶段构建如下知识结构。

经济方面:

①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②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政治方面:

①世界:资本主义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殖民扩张加剧、国际工人运动和巴黎公社。

②中国: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思想方面:

①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②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想。

世界科技发展:19世纪中期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文艺发展:19世纪30年代后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后半期早期印象画派、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

融会贯通指学生在掌握模块内知识结构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史观、方法论培养与训练,能够按照不同的史观梳理历史发展的趋势、脉络、规律,能够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这需要在高考复习中加强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基本原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根据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可以构建历史问题解决过程的知识结构,简要归纳成五步。

第一步,提取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现象),将事件归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艺中的某一领域;

第二步,从背景(原因)、过程(内容)、结果(影响)三个层面分析事件;

第三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

第四步,运用判断、对比、归纳、概括、分析等思维方式探讨历史发展基本特点、规律;

第五步,按问题要求组织文字。

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既有区别,各有侧重点,但又有内在的联系,不可分割。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视单元内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模块内知识结构和历史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为突击破口,将融会贯通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的知识框架中夯实基础,在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双赢。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训练的思考 下一篇: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