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竞争机制,优化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环境

时间:2022-03-13 01:09:27

强化竞争机制,优化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环境

摘要:自2003年开始的产权改革已基本完成,但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未达到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这直接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的提高。文章通过建立简单的数量模型,分析三种市场竞争对农信社的影响,主张强化竞争机制,优化外部治理环境,通过市场约束倒逼农信社改善经营管理。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竞争机制;外部治理环境

一、前言

2003年8月,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国家决定将农村信用社发展成合格的现代金融企业,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地选择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并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然而近几年的实际情况表明产权制度改革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使农信社治理机制得到改善。归根到底,外部市场缺乏竞争压力,政策方面过度“特殊照顾”以及内部管理行政化是造成农信社治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刘芍佳和李骥(1998)利用超产权论阐明了竞争的作用,强调了竞争与企业治理机制对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人民银行沂南县支行课题组(2001)认为必须在更深层次上全方位地激活内部竞争,才能真正确保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林毅夫(1997)强调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刘民权、徐忠等学者(2005)的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和市场约束的缺乏会从多方面降低农信社改善经营机制的激励,从而使得现有的改革措施难以很好地达到塑造有活力的市场主体的目的。

上述学者无一例外地都强调了市场约束与竞争对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竞争为主线,着重分析竞争对产品创新及管理改善的作用,主张进行市场化改革,消除政策壁垒,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环境来规范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市场因素对农信社经营绩效的路径分析

影响农信社经营绩效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产品及服务的改进与创新(C)、管理水平(M)、资本实力(K)以及其它因素(μ),其中前三个要素投入对其经营起主导作用。超产权论认为市场竞争度与要素投入的效率正相关,因此对市场结构进行剖析有助于了解要素对农信社绩效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分为以下三类(见图1)。

第一,客户市场的竞争。面对提高市场份额及利润指标的压力,企业会主动展开对存、贷款的争夺,自觉改善各项服务,同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那些不能主动调整自身产品服务,一味地“等、靠、要”的企业必然要被市场淘汰。然而1996年以后的多次变革客观上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以农信社为单一模式、以存贷款为单一内容的局面。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上,农信社几乎垄断了信贷资金的供给,客户市场上的竞争几乎不存在,无法对农信社经营形成制约,从而不可避免地滋生工作惰性并哺育低效率。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态度恶劣,贷款程序繁琐都是其外在表现。

第二,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作为主要管理人员,农信社主任、副主任的个人能力及努力程度对管理水平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一个公平有序、竞争合理的经理人市场能保证农信社的高管人员拥有良好的个人能力及职业的工作态度。而当前绝大多数农信社主任(行长)的任命权掌握在省联社手中,选拔程序多为“走过场”,行政干预色彩浓重。由于缺乏市场化的聘选机制,管理人员的任命创造了大量寻租机会。同时在没有必要监督的条件下,各种裙带的人事安排、人情借贷也给农信社的正常经营埋下了隐患。

第三,控制权的竞争。主要通过收购、兼并及破产等手段来实现。在面临上述风险时,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因而他们会时刻关注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作为国家支持“三农”建设的主力军,农信社受到了政策的特殊优待:大量的财政补贴及没有倒闭关门的风险。在政策的庇护下,存款人、投资人对农信社的管理经营状况漠不关心,农信社自身更是缺乏上进的动力。

三、三种竞争机制下农信社经营绩效的数理模型

为了更好地阐明竞争对农信社投入要素的影响,基于超产权理论以及农信社改革的实际情况做出如下三个假设:

假设1:各要素投入对绩效的边际贡献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竞争所决定,即市场竞争越充分,要素的投入越有效率,对经营绩效的贡献越大。

假设2:农信社的资本金(K)为外生变量。经过本轮产权改革,绝大多数农信社都通过增资扩股来充实资本金,资本总量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动,但结构会有小幅调整。

假设3:农信社暂时不存在跨区经营的可能,但允许跨区域兼并、重组。

通过上文对三个市场的分析,可以发现客户市场的竞争(θ1)以及控制权的竞争(θ3)对主要对农信社的管理水平M起重要作用;同时控制权的竞争(θ3)和经理人市场的竞争(θ2)又对农信社产品及服务的改进创新C施加了影响。基于三大假设本文借鉴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一个简单的数量模型,将农信社的经营绩效表示为:

Y=Mθ2+θ3Cθ1+θ3Kμ

通过对等式两边取对数得:

lnY=(θ2+θ3)lnM+(θ1+θ3)lnC+lnK+lnμ

当对管理、产品的要素投入增加为原来的t倍,则:

Y1=(tM)θ2+θ3(tC)θ1+θ3Kμ

Δ=ln(Y1/Y0)=lnY1-lnY0=(θ1+θ2+2θ3)lnt

当Δ

当Δ>lnt即θ1+θ2+2θ3>1时,Y1>tY0,结论同上面相反,表明外部市场达到了充分竞争,外部治理机制完善,企业投入的每一单位要素都充分有效。这也是改善农村信用社外部环境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强化三种市场竞争,完善农信社的外部治理机制

根据以上的推导,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提高农信社的经营绩效,市场化、多元化、公开透明的外部环境十分必要,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改革农信社管理人员选拔方式

经理人市场竞争度不高(即θ2过小)导致农信社难以招揽到优秀的人才,对管理人员的权力也没有足够的制约,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建立市场化的聘选机制不仅有助于克服“逆向选择”问题,还有助于降低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因为充分的经理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动态地显示了他们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使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生存危机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具体来看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的任用必须按照“公开招聘、层层选拔、公正公平、能者优先”的原则,将选拔程序制度化、规范化。以现有岗位竞聘、客户经理制为基础,改革农信社现有的主任任命制为业绩公开招标、民主选聘制。同时为了避免不当的行政干预,人事任免的权力要彻底下放到农信社股东代表大会,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优聘请合适的管理人员。

(二)消除政策壁垒,拓宽农村信贷产品供给渠道

放宽市场准入,消除人为障碍,增加农村地区资金供应渠道,完善和丰富整个金融体系的层次和深度是提高农信社经营活力的根本对策。随着进入门槛的降低以及各项政策壁垒的消除,各种资本可以自由出入,可竞争市场(contestable market)逐渐形成。一旦农信社经营无效,产品和服务不能让客户满意,市场上就会出现有利可图的机会。大量后来者涌入并争夺市场份额,给“在位者”农信社带来客户市场的竞争压力,从而全面改善产品与服务质量。

具体来看,首先将民间金融合法化。民间金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的农村微型金融机构。总之,要不断丰富市场供给,消除各项政策壁垒,提高农村信贷供给市场的竞争程度。

(三)放开控制权竞争,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缺乏对控制权的争夺客观上限制了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信社的发展,而保护了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农信社。股东的资产、管理者的利益以及存款人的存款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唤醒股东及存款人的对农信社经营的监督意识至关重要。

放开控制权的竞争首要的就是激活行业横向竞争,允许农信社内部展开资本运作。通过入股或兼并其他农信社,那些经营良好的农信社能够拓展投资渠道,增强资本实力,达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控制权有旁落的风险,农信社股东有动力要求其管理人员改善经营机制;而存款人在面临损失的可能下,也会对农信社产生压力。其次允许战略投资者入股(甚至控股)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经过市场检验的先进理念嫁接到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其经营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社保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都可以成为引资对象。

五、结束语

在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造中,要避免商业化倾向过于严重,处理好追求经济利益与支持“三农”之间的关系。在构建外部竞争机制的同时,要注意实现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郭田勇,郭修瑞.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闫星宇.可竞争市场理论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1).

3、刘芍佳,李骥.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J].经济研究,1998(8).

4、陈福成,曹京芝,尹程,李子刚.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J].金融研究,2005(1).

5、中国人民银行沂南县支行课题组.外部垄断与内部竞争:论农村信用社的非制度性变迁[J].金融研究,2001(12).

6、刘民权,徐忠等.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探索[J].金融研究,2005(4).

7、杨晓妮.超产权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构[D].武汉大学,2005.

8、张兰.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改革与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9、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2008.

10、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上一篇: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探析 下一篇:发展农村土地银行,以农地“资本化”解决农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