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流产药在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12 05:21:34

口服流产药在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观察口服流产药配合依沙吖啶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效果。方法 2003年1月~2010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要求终止疤痕子宫中期妊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 mg,同时服米非司酮200 mg;对照组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 mg。两组中若有注药72 h仍无宫缩,则经阴道放米索前列醇片至引产成功,对两组观察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均一次引产成功,患者宫颈成熟情况和疼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自注药至胎儿及胎盘娩出所需要的时间和胎盘胎膜残留与产后2 h出血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口服流产药; 依沙吖啶; 联合应用; 疤痕子宫中孕引产

随着宫颈手术和子宫肌瘤挖除术的增多,术后疤痕子宫中期妊娠流产的患者多因疾病、防止先天性畸形儿出生、遗传性疾病及非法妊娠等要求终止妊娠,子宫损伤风险比正常妇女增大。同时中期妊娠因其生理性特点,使子宫充血、变软、容易损伤,胎盘娩出后残留的蜕膜细胞不宜坏死、排出[1]。这些都易引起产后疤痕宫颈裂伤、疤痕子宫破裂和产后出血或晚期产后出血等,为降低或避免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的上述风险,笔者近几年用口服流产药配合依沙吖啶,进行疤痕子宫中期妊娠流产,患者痛苦小,未见并发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10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患者128例,年龄28~45岁,妊娠前3个月月经正常,胎龄13周至不足24周,经常规中期妊娠人工流产前检查,无人流禁忌证,无使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禁忌证,无依沙吖啶引产禁忌证;B超确诊正常子宫内妊娠;有剖宫产或子宫肌瘤挖除术史2年以上,或宫颈电熨术后3年以上。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间年龄、孕次、孕周、子宫和宫颈手术史2~3年以上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查体,行血、尿、白带和肝功能常规检查,行B超胎盘定位并选择最佳穿刺部位。观察组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 mg,同时空腹用低温开水服米非司酮50 mg,1次/12 h,总量200 mg。对照组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 mg。两组中若有注药72 h仍无宫缩,则经阴道放米索前列醇片200~400 μg,每4小时一次,24 h

两组注药后均观察记录:自注药后至子宫收缩发动时,子宫颈成熟情况,肛诊子宫颈变软、颈管消失>50%、颈管口松为成熟;患者腹痛情况(A、疼痛能忍;B、疼痛难忍;C、剧烈疼痛);自注药至胎儿及胎盘娩出所需要的时间;胎盘娩出是否完整;胎儿及胎盘娩出后2 h内出血量;引产并发症(疤痕子宫和宫颈有无破裂或裂伤)。

1.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质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引产成功率 观察组患者均一次引产成功;对照组有16例经腹羊膜腔内注药一次引产失败后,经阴道放米索前列醇片200~400 μg引产成功。

2.2 两组患者宫颈成熟情况和疼痛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宫颈成熟情况和疼痛情况比较(n)

2.3 自注药至胎儿及胎盘娩出所需要的时间 观察组和对照组自注药至胎儿及胎盘娩出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36.2±4.1) h 和(48.5±10.3) h,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7,P

2.4 胎盘胎膜残留与产后2 h出血情况 观察组胎盘胎膜残留与产后2 h出血>300 ml的患者,分别为9例和4例;对照组分别为41例和13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sup>分别为11.6、9.63,P

3 讨论

口服流产药中的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的抗早孕激素和抗皮质激素类药物,口服后吸收快,促进子宫颈胶原纤维降解和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使宫颈软化、扩张;同时米非司酮与孕酮竞争受体致蜕膜变性坏死,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使宫颈软化、扩张,引起子宫收缩而引产,类似于自然分娩的生理过程。而依沙吖啶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经腹羊膜腔内注射后胎儿中毒死亡,胎盘变性坏死,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使宫颈软化、扩张,引起子宫收缩而引产。米非司酮与依沙吖啶二者协同作用,提高胎盘与宫壁的有效剥离和完全排出率,降低胎儿娩出时宫颈的阻力,缩短胎儿排出时间,降低疤痕子宫中孕引产中对子宫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此类患者的安全。

由引产成功率和表1证实,口服流产药中的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在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不同时期配合依沙吖啶引产,能避免二次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有效降低引产过程中患者的腹痛程度,减轻其痛苦。

参 考 文 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8-2863.

上一篇:不同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9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下一篇: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