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法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3-11 11:41:30

改良法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效果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改良法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效果。方法:对220例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于左、右两侧臀部分别按改良法和常规注射法各注射1次苄星青霉素,比较其1次注射成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改良法1次注射成功率为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82%(P<0.005),注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法能提高1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疼痛。

关键词 苄星青霉素 肌肉注射 成功率 疼痛

苄星青霉素为青霉素二苄基乙胺盐与适量的缓冲剂及混悬剂混合制成的无菌粉末,在体内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1],它是治疗梅毒病人的首选药。因其制剂为混悬剂,存在着针头容易堵塞,需多次注射,药液浪费,喷射污染操作者等缺陷[2]。我院门诊注射室于2010年1~12月对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与观察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2月本院皮肤科性病患者需注射苄星青霉素220例,其中男120例,女100例,年龄20~65岁,每例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侧120万U,分两侧肌肉注射。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同一病人左、右两侧臀部分别采用改良法和常规肌肉注射法各1次,比较1次注射成功率和疼痛程度。入选条件:病人意识清楚,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皮试结果均为阴性。选择臀大肌或臀中肌注射,注射部位无炎症、硬结、疤痕、化脓性感染或皮肤病。为避免技术误差,经培训后由固定护士实施注射。

对照组采用常规肌肉注射法,常规肌肉注射法按照基础护理学操作规程进行[3]。实验组采用改良法:先用10ml注射器8号针头抽吸生理盐水6ml,注射器针头与苄星青霉素瓶呈60°角进针,使针头斜面贴着苄星青霉素瓶内壁四周缓慢注入瓶内充分摇匀,勿剧烈振荡,快速抽吸全部药液(不要将药液的泡沫抽出),抽吸后轻轻回抽一下,留下少量空气约0.1~0.2ml,再抽吸生理盐水0.5ml,使针梗及注射器乳突部苄星青霉素处于较低浓度状态,粘滞度低,用碘伏消毒一侧注射部位,不排气,垂直进针,回抽无血后,持续用力加压推注药液完毕。嘱病人观察20分钟后无反应才能离开。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①1次注射成功率评估:1次完成注射者为成功,2次及以上完成注射者为不成功。②询问每位病人对疼痛的感受。2种方法均在拔针后30秒评估局部疼痛的程度,将疼痛的评价标准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4],病人无痛感者为无痛;病人诉有点痛为轻度疼痛;病人诉比较痛为中度疼痛;病人诉很痛,且表情痛苦,为重度疼痛。

统计学处理:两组注射方法1次成功率比较与疼痛结果比较均用X2 检验。

结 果

两组注射法1次性注射成功率情况,见表1。两组注射方法疼痛结果,见表2。

讨 论

改良注射法能有效提高1次注射成功率:苄星青霉素溶液为混悬液,分子颗粒大,容易发生沉淀物堵塞针头。改良注射法在抽吸药液后不排空气,再抽吸0.5ml的生理盐水充满针梗及乳突部,使针梗及乳突部没有苄星青霉素混悬液停留,药物浓度相对较稀,而且注射前将药液充分摇匀,使注射器内的苄星青霉素药液保持运动状态,不容易沉淀而堵塞针头,从而能有效提高1次注射的成功率。

改良注射法能明显减轻病人的疼痛:改良注射法抽吸苄星青霉素药液后,预留有少量空气在注射器内,注射时能使针头部位的药液全部进入肌肉组织内。拔针时,空气栓子能防止药液回渗,减轻药液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减轻病人的疼痛。此外,注射前不排空气,并抽吸生理盐水,使针梗、针尖上填满生理盐水,使药液容易推注,避免注射失败,避免因重复注射导致疼痛或加重疼痛。

改良注射法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其克服了常规注射法容易堵针,需多次注射,增加病人痛苦等缺点,减轻病人紧张恐惧心理,减轻护士因注射失败引起病人不满的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理纠纷和投诉,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表1 两组注射方法1次性注射成功率比较[例(%)]

注:X2 8.79,P<0.005。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33.

2 平其能,主编.现代药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33-115.

3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5.

4 许美芬,陈小琼,董裕芳,等.改良悬浮液肌肉注射法对提高注射成功率及减轻疼痛的观察与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39-40.

表2 两组注射方法疼痛结果比较[例(%)]

注:X2 20.22,P<0.005。麻黄素10mg静滴处理后好转。

上一篇:分娩镇痛与产科护理体会 下一篇: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