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箱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时间:2022-10-19 11:24:16

艾箱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摘 要 目的:观察艾箱灸疗法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7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常规治疗加用艾箱灸疗法,连续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肠镜、病理组织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2.35%、对照组69.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箱灸神阙、上下巨虚穴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艾箱灸 治疗 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肠辟”、“痢疾”等范畴。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关键是脾胃虚弱,湿邪致病,发为泄泻。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目前由于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所以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措施;西药治疗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及其衍生物和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疗效欠佳,本病具有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院消化内科配合艾箱灸疗法治疗此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疗效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3月~2008年1月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28~60岁,平均35.5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4.3年;病情程度轻度31例,中度36例;病变部位直肠炎31例,直肠乙状结肠炎29例,全结肠炎7例;有黏液脓血便史59例,有腹痛史56例,有抗生素应用史62例。随机分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病变部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成都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期间均配合营养支持疗法,常规消炎、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艾箱灸疗法温灸神阙、上下巨虚穴(艾箱用普通木板制作,长30cm,宽15cm,高15cm,下不封底,中间以铁纱网隔阻,上面加木盖)。将艾段(约5cm长)点燃3根,放至艾箱内的纱网面上,上方加盖,以局部出现灼热感或出现肌肉的跳动或局部有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且局部皮肤均匀汗出为度。每次30~50分钟,1次/日,6次1疗程,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3天。

观察项目: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电子结肠镜下肠粘膜、肠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电子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留有疤痕。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电子结肠镜复查肠黏膜仅余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护 理

情志护理:该病的特点是病程长,易复发,患者常表现出紧张、抑郁、焦虑的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难以坚持系统的治疗。中医强调七情致病,《素问》:“努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因此,对患者的情志护理尤为重要,因为“心脾为母之脏,心火之热可温脾土”。作为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病因、病理及情志对此病的影响,同时还应讲解艾箱灸治疗的目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同类患者治愈的经验,让患者认识到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治愈,注意生活中的自我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这样可使疾病得到较好的控制和长期缓解。

辨证施膳:食疗在我国起源很早,素有“药食同源”之说。《黄帝内经》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配制原则。同时中医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本草纲目》的食疗方中也早就体现出了辨证施膳的思想。脾胃为水谷生化气血源泉,“病者虚也”。脾胃功能失职,运化疏泄失常,常有纳呆,不欲饮食等,所以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饮食气味调和,冷热的配伍,五味的安排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饮食指导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饮食指导。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不食油腻、不洁、生冷、辛辣之物。给予易消化温热富含营养的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米汤、粥汤 或用淡姜汤等,注意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如腹泻严重时,可服用一些理肠止泻品,如山药、大枣、乌梅等,必要时禁食,静脉点滴营养物质,如有便血,可进食一些藕片、莲子等具有收敛止血的食物,严重者服用止血剂或采取输血等方法。同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详细指导患者的饮食,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戒除烟酒,为治疗提供帮助。

起居护理:《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中医还认为“久卧伤气”,这些都说明劳逸过度均可损伤脾胃元气,使脾胃虚弱。因此对病情较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通风。病情较轻时,建议患者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快步走等。因此,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休息和睡眠,避免劳累而导致复发。

施灸护理:予艾箱灸之前均应评估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既往史、过敏史;观察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了解患者对疼痛或热的耐受程度,注意环境是否符合隐私保护和保暖要求;告知有关艾箱炙操作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用大浴巾围住艾箱的外侧以固定箱的位置,防止移动,确保艾箱置于神阙和上下巨虚穴的部位;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节艾箱的高度,防止烫伤;每天做好观察记录。

讨 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肠癖”等范畴,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本病初起多由脾胃虚弱所致,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引起脾肾阳虚。其病机是以脾胃虚弱或脾肾两虚为本,其标在肠[2],故健脾补肾是原则。神阙属任脉之要穴是真气之所系,生气之源,为十二经脉之总枢,其与督脉相表里,与命门相呼应,具有调整阴阳气血平衡、健脾温肾壮阳、培补元气的作用。灸神阙穴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并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3]。上、下巨虚穴分别为大肠、小肠下合穴,有“合治内腑”之意,具有通降腑气、运化湿滞、恢复肠道传导的功能。有实验研究证实,上巨虚穴具有调节免疫和胃肠肌运动、改善肠血流、促进病变组织新生、修复溃疡的作用[4]。三穴共用能疏通气血,调理胃肠气机,调整阴阳。艾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祛除寒湿。《本草纲目》云:“温中,逐冷,除湿”。艾箱灸既可温经通络、调理脾胃、滋肾补阳,又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并能改善肠黏膜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消化内科应用艾箱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近期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欧阳钦.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4):236.

2 施茵,刘慧荣,李双,等.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7):43-44.

3 张英.不同受治时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0,(8):488.

4 邹阳,邹筑良,杨孝芳,等.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ANCA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7):509-51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镜等检查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上一篇:电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68例护理体会 下一篇: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