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时间:2022-03-11 05:09:18

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摘要:从新时期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出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原则,在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培养方案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以保证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高级应用型人才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带动建筑业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大量采用使得许多岗位对专业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技术含量岗位的不断涌现,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大量既受过高等教育又能从事第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等工科教育应以培养生产与管理第一线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积极进行思想教育与观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一、土木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的人才具备“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地方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据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构建相应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多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给学生以真正自主的选修课,为学生按兴趣以及就业方向提供较大选课余地。现在土木工程专业包括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岩土与地下工程等领域,专业覆盖之广、口径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为适应这种变化,土木工程教育应由传统的对口专业教育转向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的适应性教育。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结合河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现状,本着夯实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的教学培养方针,着眼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调整,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又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本着这一目的,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了三个模块方向:建筑工程类课程(模块I),交通土建类课程(模块II),地下及岩土工程课程(模块Ⅲ)。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主修模块I、模块II或模块Ⅲ中的一组课程,目的是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某一行业工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辅修另外一个或两个模块中的部分课程。通过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知识的同时,对相关专业方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扩大了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立足点更高,视野更开阔,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选择

课程设置基础理论与基本素质以必须、够用为准;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以专业所需为度;专业技术与综合技能培养以施工技术与管理为主;提高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以拓展知识为重。

高级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具备能够适应本专业工作岗位的一技之长,尽可能依据行业或企业的生产管理需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精选,课程体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

(三)改革教学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精选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实用方法的比重,以培养熟练程度;适时、适当结合工程背景,提出一些有挑战性、有一定研究深度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增设新知识、新技术内容,让学生领略到科研与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享受其带来的巨大乐趣。

2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通过参加教学教改及其工程应用等科研活动,使科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实践经验和高新的技术知识带到课堂,既丰富更新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让有能力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实习、实验场所和机会,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辅导学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自学,落实自学措施,检查自学效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四)加强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构建三大系列

(1)实验系列:培养动手能力,训练专业技能。

(2)实习系列: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在专业的启蒙教育中建立综合意识,培养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意识,提高工程素质。

(3)设计系列:培养学生独立收集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1)教师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实验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重视基础实践基地建设,在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工程基地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院已经分别在张家口、石家庄、廊坊、保定、秦皇岛等地建立了若干实习基地,并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以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推行“双元制”的办学模式。与建筑企业建立产教结合的伙伴关系的同时,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与讲座。学生在保证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圆满完成的同时,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投入到企业的工程基地,及时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服务社会等能力。企业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制度,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

(4)实行“双师制”。培养应用型人才既需要较高比例的讲师、副教授、教授,同时又需要具备工程师兼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师制”。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有以下两大方面优势:一方面,在系内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习期间可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实习期间聘请企业专门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可以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开拓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减少了强大的就业压力对土木专业毕业生的冲击。

上一篇:加强工程训练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一篇:高职院校汽车工程专业英语教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