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色针灸治疗脑中风临床应用与观察

时间:2022-03-11 04:25:39

浅析特色针灸治疗脑中风临床应用与观察

【摘要】浅析特色针灸治疗脑中风与中药活血化瘀、通腑泻下为伍临床应用与观察。

【关键词】特色针灸;脑中风;活血化瘀;通腑泻下;观察

用针灸治疗脑中风已有二十多年了,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是一种经济实用、施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针灸能治大病,能应急,以其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绝对优势,得到了社会和患者的认可。但是,要应用针灸治疗疾病,就首先要明白经络及其生理、病理,经穴、络穴和经外穴,更要明白经络在全身的走向和分布。

1经络与分布

1.1.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竖行)是主干,譬如途径;络(横行)是分支,譬如网络,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内联脏腑,外络肢体,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1.2经络的生理主要是通行气血、调整阴阳,联系人体上下内外,所有脏器、五官、骨骼、皮毛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必须依靠经络的关系,运行和调节气血,以滋养濡润,才能保持各脏器官、组织的平衡协调,是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3经络的病理主要联系到疾病的发生和转变,经络之气失常,则机体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外邪致病,经络是病邪由表入里传变的通路,造成各脏器组织器官的病变,经络是互相间影响的主要途径,内脏病变,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一定部位。

1.4经络的分布和走向肢体与头身、内脏相联系的经络,主要有十二条,加上前后身正中线的任脉与督脉,共为十四条,叫做十四经。凡分布于上肢掌面、下肢内侧的经络和头身后正中线的督脉,叫做阳经。通过上肢的经络叫做手经,通过下肢的经络叫做足经。阳经在外侧为表,阴经在内侧为里,阴经和阳经有一定的表里关系。上肢经络叫手经,通过上肢外侧的手三阳,分为手太阳、阳明、少阳,通过上肢内侧的叫手三阴,分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下肢经络叫足经,通过下肢外侧的叫足三阳,分为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通过下肢内侧的叫足三阴,分为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其走向衔接: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手三阴经;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2继承与创新

2.1以往针灸治疗脑中风,主要是以经穴治“瘫”和治“傻”为主,不管是软瘫还是硬瘫(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叫硬瘫,也叫痉挛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叫软瘫,也叫弛缓性瘫痪),不管是血管性“傻”还是神经性“傻”,不管是缺血性脑中风还是出血性脑中风所致,均以经穴为主,而且多以恢复期施针,在穴位的选择上,多以患侧为主,在针刺的时间、手法和补泻上,多以传统型和经验型施治,并配合口服芪香通络散、黄朴通便散、络通宁散促使瘫侧的肢体恢复,使“傻”的症状得以改善。

近年来在继承前辈治疗脑中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治疗“瘫”症上分单瘫、偏瘫、截瘫和全瘫,“傻”症上分“血管性傻”、“神经性傻”和“功能性傻”,根据“瘫”和 “傻”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程、时间、轻重和影像学的“三定”(定向、定位、定性)的诊断,采取不同的针灸措施,再配合“通腑泻下,活血化瘀”的中药,促使其即早康复。

2.2时间的选择针灸的早期参与,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存活率,减少致残率。因早期针灸可以防止过度的缺血、缺氧造成的休眠状态的加剧,对于已经处于坏死状态的中心区神经细胞,适宜刺激可以促进相关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的轴突,从而建立起正常功能的神经环路网络突出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的重新组合或重塑。

2.3穴位的选择中风病人,首犯阳经,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经中,又以阳明经为主。因阳明经多气多血,若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旺盛,机体的功能就易于恢复,那么选取的穴位上,就以阳明经腧穴为主,如:内庭、足三里、阴市、天枢、合谷、手三里、曲池、迎香、解溪、四白、地仓、颊车等,辅以其他腧穴,激发经气,扶助正气,通过外周躯体或植物神经的传入系统,使针感反射性的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调动和激发了机体一系列自我调节机理,最终调节了脑血管壁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善了脑血管异常的舒缩状态,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不足。

2.4头针的应用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脑中风病人头针针刺,醒脑开窍,效果堪好。因为大脑皮层,在头皮表面有相应的投影区,投影区既是头穴的位置,又因大脑皮层动脉系统内的主干、支动脉具有彼此吻合、侧支循环丰富的特点,故头部腧穴及特定穴疗效更佳。如:百会、四神聪、上星、鱼腰、风府、风池、金津。玉液等,配合体针,上下结合,对脑中风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2.5舌针的应用中风后,有些原本口齿清楚、思维敏捷的人。会忽然变成不会说话,或语言艰涩,这种现象叫失语。西医常规治疗是语言训练,而中医的舌针治疗,往往收到好的效果。因为《黄帝内经》中有“心主舌......在窍为舌;肝者......脉络于舌本”的记载,认为心、肝、脾、肺、肾通过经络和舌体相连,脏腑气血通过经络上营于舌,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就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而针刺摄体上的反应点,可以治疗相应的病症,这就是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的道理。

在舌体、舌底、舌系带,取相应的心穴、肝穴、肺穴、肾穴、脾穴等,进行针刺或放血,并配合体针相应穴位施治,对中风所致的偏瘫、语言障碍、舌体麻木、木舌、僵舌等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3治“瘫”与治“傻”

瘫痪是指个体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可分为神经源性、神经肌肉接头性及肌源性等类型。

3.1单瘫治疗以患侧为主,尤其是硬瘫,取三阳经穴以合谷、手三里、曲池、肩等为主,配以后溪、少泽、阳谷,手法:强刺激以泻为主,降低肌张力,如果是软瘫,应弱刺激,以“补”为主,调整经气,疏通经络。

3.2偏瘫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也称痉挛性瘫痪,是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及其发出的下行纤维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的上下肢瘫痪,称为偏瘫。治疗上,以三阳经穴为主,如:三阴交、阳陵泉、风市、环跳、肩井、阳白等,针刺以泻为主,少加平补,但是要在健侧的上下肢阳面,以相对应的穴位,平补平泻,再配经外穴和络穴,协调其平衡。

3.3截瘫治疗双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瘫痪,称为截瘫。治疗上以三阳经和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穴位为主,如:双太冲、双阴交、双足三里、双阴阳陵泉、双风市、双环跳和双上肢相应配穴(经穴和络穴),双下肢阴阳配穴,采取平补平泻,双上肢多补少泻。

3.4全瘫治疗双侧上下肢神经元损伤,临床表现双侧上下肢瘫痪,称全瘫。全瘫的治疗,以三阳经和三阴经经穴为主,先取上下肢阳经经穴,如:内庭、承山、委中、足三里、阳陵泉、风市、环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等,均为双侧,再配合双上下肢阴经穴,如:太冲、三阴交、阴陵泉、少商、列缺、内关、通里、曲泽等,手法宜平补平泻,或平补少泻。双侧阴阳侧交替使用,调节全身经气,调动全身的激活因子,疏通全身的经脉与络脉,利用“阳脉之海”散发的阳气,利用“阴脉之海”散发的阴气,利用“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散发的营卫之气平衡全身阴阳,协调卫气营血,促使躯体渐进康复。并利用经外穴,如:上肢:八邪、十宣、四缝,下肢:足八风,头面部:鱼腰、球后、翳明。

在中风针灸治瘫的过程中,芪香通络散和固本通络丸、黄朴通便散和黄香润肠丸,始终起着活血化瘀、通腑泻下的开关、通塞作用,能够明显改善瘫痪的四肢肌力、神经功能、生活总能力和一系列中风症状。

3.5“傻”的治疗所谓“傻”,就是脑窍不开。脑窍为七窍中的总窍,也就是人类灵魂的总窍,若脑窍不开,古人称为“傻子”,即“不开窍”。脑窍不开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为遗传因素所致;后天多为脾胃不足,精气不升以及窍络(窍道)闭塞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傻子就是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日常生活功能损害或行为方式的改变,但这些傻子多为中风所致,有明显的卒中史和脑萎缩。

针灸治傻,在治瘫的基础上,加头针醒脑开窍,如: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上星、四白、地仓、颊车等,再配肢体远端穴,如:太冲、隐白、内庭、涌泉、劳宫、十宣等,强刺激,补泻灵活,再配合中药菖蒲益智丸,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治傻,就是治脑。治脑应采取“三通”“三补”的方法,三通--即是通血管、通经络、通脑窍。通血管:中医称之为行气,活血化瘀。通经络:风邪困阻经络,湿毒闭阻经络,经络通气通血。通脑窍:脾肾不足,精气不升,窍络(窍道)闭塞,补气升阳通脑窍。三补--即是补脾、补肾、补脑。补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统血,为根为本,古有治脑先治脾的说法。补肾: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肾精不足,则生髓无源,枯竭,致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所以补肾生精,生髓。补脑:脑为人体元神之府,髓之源。古有补脑即“修仓补道”之说法。即现代医学所说的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耐氧能力。改善微循环,促进脑血运行,营养脑细胞,改善脑神经功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免疫力。

4手法与刺量

针灸之前,患者必须摆正,一般以卧位和有靠的坐位为主。A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腧穴;B 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腧穴;C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腧穴;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临床适用较少。

临床针灸时有以下几种手法: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将针迅速刺入所要求的深度。双手进针法:双手配合,协调进针,主要有以下几种:A 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为常用,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边缘刺入皮下。B 夹持进针法。C 提捏进针法等。

针刺操作中,正确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但施术中手要轻,速度要快,进针后患者有酸胀感,传导感,压力感,沉重感,谓之“得气”,得气后进行行针补泻,补泻的手法有:A 捻转补泻:拇指向前捻为补,拇指向后捻转为泻。B 呼吸补泻:吸气时进针为补(吸进呼停),呼气时进针为泻(呼进吸停).C 起针补泻:补的手法:起针时轻轻按住穴位,边捻转针体边出针,出针后。手指继续轻轻按揉穴位,捻转针体3-5下,手提起后,迅速出针,出针后再轻轻按揉穴位为泻。只有补泻合理,正确,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针灸刺激量,是根据中风中经络或者中脏腑,再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辩证,结合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生活总能力级别、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傻”和“瘫”时间长短来确定。

5效果与观察

通过二十多年上万例脑中风病人临床针灸疗效观察,有效率90%以上,尤以中风偏瘫早期针灸介入为著。中风病人发病在一个月内针灸配合服用通腑泻下和活血化瘀的中药,康复率能达到95%以上,降低了致残率,一般的生活总能力都能提高到1-2级,个别的能恢复到0级。

中风病人发病3个月后,针灸配合服用中药,有效康复率能达到90%以上,各种功能损伤的康复,元气、经气、精气神的恢复,进展较快。

中风病人发病6个月或者更长一段时间,针灸治疗再配合一些综合中西结合措施,效果仍然显著,只是疗程需要更长,时间需要更长,康复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比如有些中风病人,多年后经过其他康复治疗,效果不显著,又来我院针灸,我们采取多穴位治疗,经穴和络穴结合,远端穴和近端穴结合,局部穴和侧部穴结合,一般采取平补平泻,调节整体平衡。年老体弱者,以“补”为主,久病卧床者,本着“久病必虚”的原则,“补虚泻实,培元通脑”。以“壮元阳、填精髓、理气血、开脑窍”,全面激活生物因子。在整个针灸治“瘫”治“傻”的过程中,中药固本通络丸(活血化瘀)、菖蒲益智丸(醒脑开窍)、黄香润肠丸(通腑泻下)贯穿了全过程。使众多的瘫痪病人重新站了起来,众多的“傻子”开了窍,给生命带来了光明,给生活增添了风采。

上一篇:参龙宁心胶囊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研... 下一篇: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肝胆\泌尿系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