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时间:2022-03-11 04:35:02

编者按:

学习是为了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本期我们同韩素静、徐嘉青两位老师一起走进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从这部影片中去思考教育、品味人生。

每接一届新生,我都在问自己:我要带这些鲜活的、饱满的生命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要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些什么?我要让他们因为我而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我似乎明白了很多。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印度电影,主人公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时时都在挑战陈规的人:第一次出现在同学面前,就利用“盐水导电的原理”巧妙地应对学长的“下马威”;在与院长的见面会上,他提出“为什么要耗资几百万造太空笔而不直接用铅笔”的问题;课堂上,当教授问什么是机器时,他用简洁的语言回答“机器就是减轻劳动力或节省时间的东西”,并且举出实例“按了风扇的按钮就有风,风扇就是机器;和远方的朋友通电话,电话就是机器;计算机能瞬间完成复杂的计算过程,计算机就是机器……”相信这样的解释,比二号主人公查托死记硬背的定义:“机器是以相对运动受限制的方式连接起来的任何部件组合,以此力和位移得以传动和转变,例如螺丝和螺母的组合,或绕支点运动的杠杆,或绕轴运动的滑轮,尤其指一种无论简单和复杂由运动部件或诸如轮子、杠杆等简单机械原件组成的结构”更让人明白什么是机器。

兰彻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他更注重思考和疑问,而不是死记硬背;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得到一个优秀的分数和红红的证书。电影最终的结局也证明兰彻是成功的:没有大学毕业证书的兰彻却有了400多项发明。

为什么没有证书的兰彻会获得如此成功?他的成功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先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教育现状吧。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一遍遍地背诵那些复杂的、刻板的定义。师生这样辛苦的唯一目的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完整“复制”到脑海中,考试时正确地“搬运”到试卷上,从而换取一个较高的分数,考取一个理想的大学,换来一个满意的学历证书。在教师眼中,能把书本上的内容原文不动背诵下来的学生就是“有知识、有能力”,而那些不走常规、有自己独特创见的学生,往往被打入不及格的行列。就如那个用诗意的语言回答“冰雪融化后变成春天”的学生,她得到的只是冷冰冰的“×”,这“×”,是一把剪刀,剪掉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剪掉的是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平时,我们总在忙,但殊不知,我们忙着做一件可怕的事情——扼杀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魔鬼在人的必经之处放置了一个箱子,凡过往的行人,都要被他塞进箱子去,而人再从这个箱子里走出,全都变得一模一样。这个故事就是在讽刺当今的一种教育模式:箱子是学校,教师是魔鬼,经过了教师的手,学生都失去了与生俱来的“棱角”,全都变得一模一样,没有个性。

从教育促使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教育应该充满诗意和灵性,让人感受到的是快乐和美好。如果孩子成天不动脑子地死记硬背,在我们眼里,哪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那就是一台台呆板的复印机;在我们耳里,只听到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是否完整,而听不到创造力和想象力坠落在地发出的清脆响声。

让我们再看看死记硬背的效果吧:电影中,查托要作为教师节大会的发言人发言,他请图书馆工作人员杜比帮他用艰深的北印语写讲稿,当杜比一边写一边给他讲解时,他摇摇头说“管他什么意思,我背下来就好”。后来,兰彻在讲稿上将“服务”改为“压榨”,因为查托不理解词语的意思,他照样在讲台上背诵:“32年来,他(院长)从不停止‘压榨’我们学生,我相信他会努力一直坚持。我们都很惊讶,一个人的一生中,怎么能‘压榨’这么多人,‘压榨’得如此之好……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学习他的‘压榨’精神,我们保证,我们会走遍全球,走到哪里,‘压榨’到哪里,我们要在全世界升起‘压榨’的旗帜,要让世界见识到我们‘压榨’的能耐……”

这样的演讲,理所当然引起一阵阵大笑,以至于要把院长气疯,而查托却浑然不知,就因为他根本不理解词语的意义,而只是在一味地背诵。

很多时候,仅仅为了完成学业,仅仅为了一个较高的分数,仅仅为了一张毕业证书,我们逼着学生背啊背,让死记硬背吞噬掉那饱满、鲜活的生命。

教育,千万不能只剩下死记硬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和动脑。只有思考,只有动脑,学习才充满乐趣,职业才能成为事业。就如兰彻,他没有毕业证书,但最后,他却有400多项发明。在他创办的学校里,学生在利用摩托车的动力带动粉碎机加工面粉,用自行车作为动力剪羊毛,利用“盐水导电的原理”巧妙地电击随地小便的人……这一切,是死记硬背能得到的吗?是一张证书能换来的吗?

兰彻的经历告诉我们:上学,不是为了毕业证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学习的乐趣,为了让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变得卓越。但很多时候,我们只顾得行走,却忘记了带上自己的灵魂,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让我们像苏霍姆林斯基描述的那样:二月,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些积雪的果园里,对孩子们说:“仔细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快要来临的最初标志吗?……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

上一篇:挖掘楹联价值 弘扬国学文化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海洋意识”养成教育及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