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15例

时间:2022-03-11 03:23:33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1],确诊有中耳积液的患者,鼓膜穿刺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科应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分泌性中耳炎115例中,男69例,女46例,年龄14~63岁 ,病程7天至5月。临床表现为耳闷,有堵塞感,有时伴有耳鸣和听力下降,摇头时有水流感,随头位变动听力减退,耳闷有所变化。检查鼓膜有明显液平、气泡等鼓室表现;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20~30dB,声阻抗B型曲线或C型曲线,并排除鼻咽占位性病变。

1.2治疗方法 采用直径2.7mm、长度10cm的0°硬管耳内镜,患者取平卧头侧位,患耳向上,消毒耳甲腔、外耳道、鼓膜,2%的丁卡因表面麻醉外耳道及鼓膜;在耳内镜下,用5号球后针头(磨短针头的斜坡)在在鼓膜前下象限刺入鼓室、空针抽吸积液,更换注射器,向中耳腔注射2.5mg 地塞米松和4000U糜蛋白酶,拔出针头。术后1周禁止向患耳滴药,避免进水。

1.3治疗评定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鼓膜愈合好,无鼓室积液,纯音气导听阈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声导抗图为A型 ;有效:耳闷塞感、耳内水流动声,听力下降症状明显减轻,自觉听力提高,鼓膜接近正常,纯音测听气导听阈提高15-20dB,声导抗为A或B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鼓室内积液复发,纯音测听气导听阈无改善,声导抗图为B或C型。治愈加有效为总有效。

2结果

患者均全部顺利完成穿刺治疗,无外耳道及其它损伤。术后随访,症状消失治愈80例,有效24例,无效11例,有效率90.4%。全部病例鼓膜愈合良好,无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本病的基本病因,任何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完全或部分阻塞,使中耳负压均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为耳闷、有堵塞感、耳鸣、听力减退,查体可见鼓膜混浊,凹陷呈毛玻璃状或淡黄色,有的有丝状液平,在鼓室负压状态下,中耳粘膜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积液,若负压持续,则中耳粘膜病变进一步加剧,由浆液变成粘液,治疗目的是去除鼓室积液,防止再生[1]。其手术方法有鼓膜穿刺,鼓膜切开及鼓膜置管。鼓膜穿刺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传统的鼓膜穿刺通常在肉眼直视下进行,因外耳道狭窄细长,且存在两处狭窄[3],视野受限,进针不易掌握,很容易造成外耳道及中耳不可逆的损伤。耳内镜的使用,视野宽广,清晰,使操作准确易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伤。本组病例全部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穿刺,无并发症发生。我们体会,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就首先排除鼻咽部疾病,对于鼻咽部疾病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应先治疗原发病。(2)穿刺治疗向鼓室内注射药物,应对药物加温,接近人体体温,以防低温液体刺激内耳,引起前庭症状,同时药量1-2ml,以穿刺孔有药液溢出为标准。(3)穿刺部位应以前下象限为宜,防止损伤听骨链和内耳结构。

总之,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鼻咽喉科全书.耳科学.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0-479.

[2] 裴鹏,陈洪春.鼻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49例.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9):66-67.

[3] 王斌全.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2-184.

上一篇:286例老年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下一篇: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