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应用益气疏肝养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82例经验总结

时间:2022-03-10 03:13:02

杜氏应用益气疏肝养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82例经验总结

摘 要 目的:观察杜氏益气疏肝养胃汤的疗效。方法:采用益气疏肝养胃汤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并与单纯西药治疗100例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痊愈率65.0%,显效率29.0%,对照组总有效率78%,痊愈率50%,显效率2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疏肝养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理想。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益气疏肝养胃汤 辨证论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98

资料与方法

1997~2007年收治胆汁反流性胃炎18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05例,女77例,年龄22~67岁。病程1~6年,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肝胆B超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中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糜烂性胃炎36例。合并胃窦炎者63例,十二指肠球部炎症27例,小弯溃疡者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胃大部切除者6例,其中HP检测阳性者42例。

治疗方法:以益气疏肝养胃汤为主方。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20g,茯苓10g,当归20g,木香10g,枳壳30g,元胡10g,郁金10g,白芍30g,柴胡10g,三七6g,茵陈30g,甘草6g。加减:胃热炽盛型加丹皮10g、栀子10g、黄连6g、蒲公英30g、大黄6g;脾胃虚寒型加高良姜10g、肉桂10g;胃阴亏虚型加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6g;泛酸频者加乌贼骨20g、煅瓦楞15g。1日1剂,早晚空腹各服1次,连续服15剂为1个疗程。

对照组药用诺氟沙星+多潘立酮。用法:诺氟沙星0.2g,每天3次,早、中、晚餐前半小时服,连续服15天;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早、中晚餐后半小时服,连续15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炎症消失,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正常,胆汁反流消失;②好转:自觉症状好转,胃镜检查黏膜急性炎症好转,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胆汁反流减少2/3以上;③无效:达不到显效标准的病例,而未见恶化者总有效率94.0%。

结 果

结果见表1。

讨 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任何减低及破坏幽门功能的手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或胰腺液等反流入胃,使胃黏膜遭受胆汁酸等碱性反流液损害而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改变。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②自身免疫缺陷;③胆汁反流;④病毒感染。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吐酸”、“痞满”等范畴。多由情志、饮食等因素致病。其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机失调,脾虚肝郁,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为主。针对这一基本病机,杜氏在临证时均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配以活血养血为原则,临床应用益气疏肝养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中黄芪、白术、茯苓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加强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柴胡、白芍同入肝经,疏肝解郁;木香,枳壳可减少十二指肠的逆向蠕动,使十二指肠液和胃液能顺利的向下流动,从而阻止了胆汁的逆流;三七活血化瘀,可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蒲公英入脾胃二经,清热解毒,健脾益胃,消除胀满而散结,具有抑制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松驰,有利于胆汁排入肠中且有抑菌消炎的作用;茵陈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综观诸药配伍,具有益气而不温燥,行气而不伤阴,清热而不伤正,活血而不碍胃,标本兼治,共奏益气疏肝,和胃降逆之效,药切病机,故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北京:北京科学术出版社,1996:226.

2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5:6.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0(5):314.

上一篇:中药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产后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