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对提高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

时间:2022-03-09 03:50:04

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对提高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对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368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完全依从率(90.22%)、心态情绪、患肢疼痛及功能、患者社会活动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骨科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可提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个性化指导;骨科患者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速度的提高,交通事故日益增多;以及人们久坐、运动量不够造成的缺钙,使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治疗骨折患者,临床不仅要实现解剖意义上的治愈,还要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让患者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1]。骨折的发生大多属于意外,患者在突然间发生骨折,心理上没有准备,情感上短时间内无法接受;骨折所致的疼痛和肿胀,加剧了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反过来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2]。2011年6月~2013年5月,我院骨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极大提高了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依从性。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368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折,入院后均经X线拍片确诊。依照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4例。实验组患者男120例,女64例;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36.7±5.4)岁;其中锁骨骨折21例,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28例,骨盆骨折31例,股骨骨折26例,胫腓骨骨折46例,有1/3患者合并多处骨折。对照组男98例,女86例;年龄35~79岁,平均(39.5±5.7)岁;其中锁骨骨折28例,肱骨骨折24例,尺桡骨骨折29例,骨盆骨折27例,股骨骨折34例,胫腓骨骨折42例,35例患者合并多处骨折。排除语言交流障碍、精神疾患、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骨科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神经压迫症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缓慢收缩和舒张运动。

1.2.2实验组 实验组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心理干预和个性化的指导。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2.1心理干预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骨科患者大多因发病突然,短时间无法接受,心理上有强烈的恐惧、焦虑、不安甚至绝望感。有的患者因此变得非常暴躁。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交流,倾听其心声,有预见性地解决患者生活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满足患者生理及精神上的需求,增加患者的信任感,让患者从内心感受到温暖和关心,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3]。

1.2.2.2健康宣教 向患者宣讲骨折基本知识,告之患者要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以防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导致的功能障碍。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2.3个性化指导 向患者讲明,在骨折康复锻炼的开始阶段会发生疼痛,但疼痛是暂时的,会随着康复锻炼而逐渐缓解。针对锁骨骨折教会患者手指爬墙运动,以锻炼患侧肩关节;上肢骨折患者用三角巾悬吊,悬吊时注意手臂保持功能位,并嘱患者做握拳运动,以促进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消除水肿;骨盆骨折应用坐便器解大便,蹲下的角度不可过大过猛;下肢骨折患者早期卧床时,患肢抬高制动,以减轻水肿,骨折后期鼓励患者下床行走,适当做蹲下、起立动作,防止下肢关节僵硬变形。康复锻炼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鼓励患者要持之以恒,对依从性高的患者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刘红梅等[4]文献资料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定,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三种。完全依从:患者心态积极平和,完全遵从康复锻炼要求;部分依从:患者心态不稳定,康复锻炼不连贯;不依从:患者负面情绪较重,不进行康复锻炼。

1.4统计学指标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或(%)表示,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 实验组完全依从166例,完全依从率(90.22%)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心态情绪、患肢疼痛及功能、患者社会活动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科患者由于突发创伤,缺乏心理准备,心理情绪反应较强烈;骨折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生活上不方便,甚至依靠家人帮忙,加上骨折部位的疼痛,患者常发生烦躁、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拒绝治疗。

本院针对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提倡"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变化,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及时解决患者心理及生活上的护理需求,并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感化患者,鼓励患者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骨折,树立康复的信心。

骨折完全愈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完全愈合包括解剖学上的愈合和康复锻炼。骨科康复锻炼决定患者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康复锻炼指导。首先告之患者锻炼会伴随疼痛,但不能因疼痛而放弃锻炼。锻炼时间长了疼痛自然会有所缓解;其次结合骨折部位和患者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康复锻炼方法;最后鼓励患者要持之以恒,对依从性高的患者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完全依从率为90.22%,患者在心态情绪、患肢疼痛及功能、患者社会活动等方面结果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心理干预及个性化指导可提高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刘贵芳,胡艳娣.骨科患者出院指导在康复期中的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77.

[2]张晓.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386.

[3]任爱红,马秀琴,张海霞.循证护理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无痛康复的护理[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04):164-168.

[4]刘红梅,冯永洪,杨芳明.心理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4-6.编辑/哈涛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临床效果的影... 下一篇:Roy的适应模式在减轻急诊年轻护士职业压力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