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识图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8 09:35:00

一、识图培养巧思

1.解读地图与理解文意相结合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通过不同渠道对知识的吸收率是不同的:视觉83%、听觉11%、嗅觉3.5%、味觉1%、触觉1.5%。可以认为,大脑储存的信息,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占最高的比例,地理图像更是如此。因而学习地理知识时重视解读地图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具体的序列化程度,应合理、协调地利用影像、地图和表格,以促进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从而灵活地理解文意、分析地理问题,提高思维抽象的灵活性与广阔性。

在新课标教材编写中,专家突出了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使地图影像与文字信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把地理教学发展成解读图像和理解文字内涵的过程。地图印证时空立体感应、文字说明使地图内涵具体化,掌握地图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地理教材的文意,促进识图。教学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事物对应在相关的地图上,让学生明确图文结合更有利于自身地理素养的提高,也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巧。例如,在指导学生认识电子地图、遥感图像时,应让课本文意变得通俗易懂,才便于学生理解、领会并建立空间概念,进而明白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精于教学设计并以图导入新课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安排的活动内容较多在“识图”栏目中以图像体现,引“生”入胜。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析图,以激发求知欲望、启迪发散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如何在讨论地理问题中既复习旧知又预习新课,这是教学设计必须重视的内容,教师应把读图作为地理学习的红线,把识图能力培养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并适当补充校本地图、绘制板图,设置画图活动,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巧妙导入新课。如讲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文字描绘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并提出思考题,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态描述表达能力、绘画能力。

3.巧用地理图像承载丰富教学内容

按照表现形式,结合其所反映的课文内容及其功能等,地理图像可归纳为九大类:地图、照片、图表、表格、示意图、漫画、话框、游戏、景观图。解决地理问题时,提供上述特定的地理图像,使之与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时,就能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学生置身于地理图像之中,知识结构、丰富的教学内容因地图的出现而鲜活。地理知识被穿插在地图中有利于活跃学生形象思维,提高趣味指数,应巧用地图、图像中的有效信息,让地图成为有效教学最主要的资源。

新教材中有的地方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问题而不用文字叙述,显得简明扼要。如讲人口问题时,课本文字叙述甚少而用地图表示许多隐含的信息,图上用几个箭头表示系列化问题。教学中就应重点引导学生读图开展讨论弄清人口的数量变化、比例、分布状态、增长等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然后让学生领悟教材。如笔者在讲解人口增长模式这一框题时就出示了地图,让地图来承载更多的学习内容,让重点、难点都包含在地图中。

二、读图训练精要

1.感性识图

新课标教材中配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面对种类繁多的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利用它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首先应培养学生的感性识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地图分层设色绘制成地理挂图,展示立体视觉感受,或绘制黑板略图,或用多媒体展示地图,或应用地理拼图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图上感知所学地理事物的位置、轮廓、范围、人文信息、自然特征,使抽象的时空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一维平面。通过直观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深地图视觉信息与隐含信息的领会。这样的感性识图指导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感性识图是地理读图的开始,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奠定基础,让识图成为地理学习和平常生活的需要。

2.理性读图

教师利用挂图、板图、投影或拼图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认知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讲“东南亚”时,教师利用“本区的地形图”让学生先指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然后再进一步讲解东南亚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东南亚位于北半球、西临太平洋东临印度洋、领土位于热带地区,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通过阅读地图的自然特征信息,学生就能进一步分析东南亚人文内涵、经济特点、发展前景等,使学生对东南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笔者实现理性读图的基本步骤:①了解地图名称,明确目的。②感知图例,明确方向和比例。③读图,全面分析地图的隐含信息。④检测读图结果。例如,讲我国气温分布规律时应以地图为依据,通过引导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过程得到答案。如读“我国降水分布图”,可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800mm、400mm、200mm等几条等降水量线,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描绘等降水量线。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学生对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并能和地形、地势、海拔知识联系起来。

3.填绘地图

读图只能让学生形成表象。通过读图使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还要让学生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自绘图上独立作业,并用幻灯片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点评,让学生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如讲“日本”时,绘制日本轮廓图,让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结果学生基本上当堂课就能很好地掌握日本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新大纲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图、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在做填图练习前要讲解填图的具体要求、文字规范、书写间距、位置确定等,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认识到:图上相差毫厘,实地失之千里。

绘图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环境,这主要表现在课堂和课余两个时间段。在地理课堂中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动手。如根据日本是四个大岛、印度呈倒三角形、澳大利亚形似猫脸等特点,可先绘制出轮廓,然后根据所讲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临海、城市等地理事物画在轮廓图上。课余时间应充分利用好地理填充图。二是社会环境,主要是课外实践。结合实际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如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校平面图、家乡交通图、工农业生产增长(曲线或柱状)图等。

4.深化用图

识图实践是巩固读图、析图、填图、绘图成果的升华,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地理课堂中的地图教学,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及身边的地理事物;能从图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近几年来文综地理试题经常以地图为切入点,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实践能力。以2011年全国卷为例,全国大纲卷Ⅰ有6幅图,卷Ⅱ有4幅图,其中包括火山喷发示意图、五大湖区工业分布图、高速铁路景观图、气温变化图、数据统计图、印度黄麻产地图、等降水量线图、河西走廊图等,其识图实践能力的考查多于往年。这就要求在复习时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识图实践能力。一看图的标题确定知识范围,如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与人文信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二看图例和注记,发现并提取图像信息。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性数据或背景知识。四看相互联系的地理事物,综合分析,组织有效答案。当然用图实践还可以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如讲世界政区,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进行拼图比赛,通过活动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实用能力。

作者单位:1.云南师大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650092)

2.甘肃省宁县良平中学(745205)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案设计的再思考 下一篇:我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