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利之职业教育思想探微

时间:2022-03-08 07:14:09

陶行知生利之职业教育思想探微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在其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从职业教育的本质论、教师观、课程论、教学论与学生观等方面探讨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其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01―03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陶行知曾与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共创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担任过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在该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生利主义,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文本分析为主,兼顾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职业教育实践,从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等方面分析了其职业教育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职业教育思想仍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就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因为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进行职业教育实践的前提。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将“生利主义”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并用“生利主义”具体诠释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陶行知指出:“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关于职业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不同于生活之教育,也并不同于全部的教育。“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为部分”。陶行知指出职业作用所在就是职业教育作用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日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三产业。他还认为能否生利是区别职业与非职业唯一标准,“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同时他还认为能否生利也是区别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在关于职业的教育类型与职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界人事的教育,是培养生利人物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其终极目的是培养能生利、能养活自己、能贡献社会的人。

二、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

陶行知指出:“七十二行,行行都可做我们的教师”,“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变化的,在不同的领域,学生可以变成教师,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教师与学生区别在“做”上,教师是“在做上教”的人,而学生则是“在做上学”的人,可见陶行知奉行的是人人皆可为师的大教师观。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的教师理应具备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与生利之教授法此三要事,“然在三者中,经验尤为根本焉”。“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任务为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在他看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具备生利之经验,具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培养出生利的学生,因而“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有了生利之经验还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指导,则势必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只有经验而没有学识,经验就无从传授,且容易走向经验主义的极端,使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各行业发展,“故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是为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的第三要事是教法。仅有经验和学识还不够,还需要不同的教法。“盖教授生利之方法,随业而异”。不同的课程要求、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有宜先理想而后实习者,有宜先实习而后理想者,有宜先理想、同时并进者”。同时,教师还需要“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与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指出“健全的职业教师,自必然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具备标准”。若三者不可兼得,宁可舍生利之学识与教法,而求取生利之经验。教师没有经验,学识与教法再高明,则不能培养出会生利的学生,既然培养不出会生利的人,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就不是职业教育,因而,三者之中经验为根本。

三、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

基于生利主义的基本理念,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也必须符合生利的要求与目的。陶行知不主张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也不主张专门训练某种技能,而是主张以“事”为中心,按事施教,课程以每个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理论与技能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思想。他还主张课程安排应遵循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规律,逐步深入,“完~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自易至难,从简入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行业的知识与技能,适应各种行业岗位的要求,他还主张学以致用,学以生利,“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使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罢则生百利”。惟其如此,学生才成为生利之人,使其受益终生。他还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需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以充分生利为原则与依据,加强课程之间的广泛性和联结性,“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只有设置充分生利之课程,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与方法,学会统筹利用工作时间,快速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既然以生利为原则与依据设置,只能按事设课,既然是按事设课,就只能按事施教,采取小班授课,陶行知提出职业教育的实习班最多不超过十五人。

四、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

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际效果,必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法、学法和

做法应当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学不只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在教、学、做中,“做”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什么是“做”呢?“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做是包含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他还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陶行知指出如果手脑并用,则“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因而,他提倡手脑并用,学用一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以“做”为统帅,做到“教学做合一”。此外,他主张半工半读,提倡产学研结合,其主要实践是他办的工学团。“工是做工,学是科学,团是集团,它的目的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五、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

陶行知认为要办好职业教育,只有生利之教师、设备、课程还不够,还应有最适合生利的学生,既然最适合生利的学生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那就要选出最适合接受其专业教育的学生,学生也应慎重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选择最适的专业有两个方面:“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对于某一专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选择了最适的专业,学生的才能才足以成事,学生的兴趣才足以乐其业。学生选择最适合最感兴趣的专业而学习,则一定会成为一个生利之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学生如何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呢?陶行知提出了“职业试习科”的办法。“职业试习科,包含农工商及其他业之要事于一课程,凡学生皆使躬亲历试之”。在试习时期可根据专业灵活设置时间,试习的情形要与真实职业无异,惟其如此,才能检验出学生的学生的真实才能与真实兴味,然后根据检验的结果让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在某一专业方面最适合的生利之人以培养之。

六、职业教育要凸显学生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生利之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学习一技之长,更应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养成良好的素质。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发舒内力”是说职业教育要传授技艺,还要促进个性与才能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应群需”是说物和事“有利于群”。可见,陶行知把启发人的“内力”与“群需”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不只使学生得到一技之长,同时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

七、陶行知职业教育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职业教育是生利之人的教育,是生利之教育类型。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我们就不应人为地将职业教育停留在专科层面,理应存在更高层面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理应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层次要求提高的层次而有所提升。职业教育是“生利主义”之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理应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视野下看待,要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凸显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凸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职业经验放在职业教师资格的突出地位。职业教育的教师则在学识、教法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的从业经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具有的“双师型”教师偏少,这是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弱项,这与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很不协调,是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既要从理论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教学能力,更要从实践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

3.改革职教课程设置,凸显“做”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所坚持的是学以致用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是行动过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课程实施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典型职业工作的行动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种连续的串行关系。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特定目标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所在。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做”,改革“满堂灌”的教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记笔记,一切为考试,考完便忘记”的现状。“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会不会做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

4.指导学生选好专业,注意学生素质的提升。从职业院校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入学后发现专业与学生个人能力及兴味脱节,导致学习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借鉴陶行知“职业试习科”的设想,改变按专业报考与录取的做法,把专业选择放在入校之后,通过入学后的专业认知与企业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工作任务与业务流程、职业规范与发展前景,并结合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等因素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同时,学校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责任,及时公开有关专业与职业的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味”所在,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自己适合的职业。此外,职业院校还不应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还要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基于“生利主义”之上的培养“生利”之人的教育。他积极实践职业教育,践行自己的以“生利”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其主要包括生利经验之教师观,“充分生利”之课程观,“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观与最适生利的学生观等方面。陶行知的这些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18,(3)

[2]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18)

[3]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4]庄西真,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钩沉[J],教育与职业。2008,(14)

[5]马桂霞,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哲学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

[6]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1

[7]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0

上一篇:论章太炎“保持国性”的教育观 下一篇:法国农民创业培训与我国大学生村官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