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的教学探讨

时间:2022-03-08 06:38:13

声乐课的教学探讨

声乐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声乐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独立识谱和鉴赏水平,对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等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声乐教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一定的声乐基本知识和较高的音乐修养,同时涉及作曲、和声、合唱指挥等方面的常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定的发声技巧、演唱技能,并了解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达到一定的视唱、听音记谱以及乐曲欣赏水平后,还要进行合唱训练。所以在这里我采取了综合教学法,即集视唱练耳、节奏、乐理、歌唱,欣赏于一体的立体交错式教学法,其特点是科学性强,重点突出,顾及全面,灵活多变,便于反馈巩固、提高。

(1)听音(练耳)模唱。由教师先弹奏,让学生初步感受:第一步,听记单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训练;第二步,听记双音,寻找听记双音的规律后,逐渐过渡;第三步,听记节奏和旋律;第四步,听记和弦,和弦要先听记原位和弦,然后慢慢过渡到转位和弦,并且先听记三和弦,再听记七和弦、九和弦等,听记旋律时,教师可按三个音为一组,依次弹出,由学生应用“啦”模唱,后唱出唱名,然后写出来。

(2)乐理教学。可采用讲、练、问、答的启发式教学,然后进行专题训练,改变以往乐理的空洞、枯燥的注入式教学,尽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课堂的互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乐曲欣赏。每节欣赏课,欣赏乐曲的选择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对所选乐曲的作者,乐曲的时代背景、特点、结构等都要在欣赏前给学生详细解说;同时,欣赏的时间不宜过长;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比喻式授课,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增强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水平。

(4)声乐教学。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许多毛病,诸如声音的“白”、“扁”,气息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上腭提不起,喉头放不下,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纠正。

1.呼吸与发声同步训练。发声的动力是气息,要想获得理想的声音,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在教学中采用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同步进行的方法。首先,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学习时身体要自然、放松,在吸气时肩膀不要上提,气息不能吸得过多,即吸到肺的底部,腰带周围有向外扩张,即肋部扩张的感觉,让学生更好地感觉气息的位置,可以让学生搬重东西时憋住气,爬山时憋住气和闻花时气息的感觉来启发,当学生掌握正确方法之后,可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比如: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呼吸控制,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歌唱中就可表现出来,而喊唱的毛病也就得到了解决。

2.做到字正腔圆。在演唱中,在很多学生中都会出现咬字模糊的毛病。方言习惯发声严重,这是由于归不好字的字韵而影响声音的质量,所以在演唱前,要求学生将不容易读的字用汉语拼音标好,每首歌词都用普通话正确朗读,随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吐字咬字,训练正确的口形,使学生逐步学会自然地发声。

3.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乐表演不仅是听觉艺术,而且也是视觉艺术。歌曲演唱如同舞台表演,不但要有优美动听的声音,完善的声乐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还要有优雅大方的演唱风格和气派,也就是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形体动作、姿态仪表等要与歌唱相配合,加强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吸引观众,感染听众。在放声歌唱时,不到感情发展的必要时,切勿手舞足蹈,身体随意晃动。形体动作只是作为歌唱的一种辅助,一定做到恰如其分,不能喧宾夺主。演唱一首歌曲,如果从头到尾站着一动不动,也就显得太死板。现代歌唱表演应是视、听合一,既要有感人动听的声音形象,也要有优美大方的形体动作,这才是完美的演唱,形体动作与歌声一样,要发自内心,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就是一切歌唱的外部形体动作,都来源于内心的感受,都必须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出发,表现在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形体动作上。

总而言之,学习声乐好比盖楼房,首先都得打好地基。基本的发声方法就是歌唱的地基,地基打得越结实,你盖的楼房就越坚固。而歌唱的流派犹如房屋不同风格的装饰,如果只在楼房的装饰上下工夫而忽略打好扎实的地基,楼房终归要出问题的。

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一些优秀歌唱家们的演唱,不管他是属于哪种唱法,他们的发声方法都越来越接近,但风格各异,这种现象非常值得重视。无论哪种唱法,既然发声器官的构造是相同的那必然有其共同的科学发声规律,而这种科学的发声规律掌握以后,就可形成科学可靠的训练手段。实践证明,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训练手段对不同唱法的人都是行之有效的。

上一篇:挖掘几何元素魅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热情 下一篇: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