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教师不良教学习惯分析与改善策略

时间:2022-03-08 10:39:07

课堂中教师不良教学习惯分析与改善策略

摘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些教学习惯,有些不良的教学习惯,如急于问答、低效评价、随意板书等,很可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伤害。因此,教师必须寻找策略对这些不良习惯加以修正并改善,从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不良 教学习惯 分析 改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24

1 不良习惯之:急于问答

以提问引领课堂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每堂课,教师总少不了提问。但好的提问,如果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其价值则大打折扣,形同虚问了。长期以来,课堂提问成了优等生的独门戏,其它学生成了默默无闻的听客,滋长学生思维的惰性,慢慢地学生潜意识里就会默认了老师或其他同学会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心底没有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准备。

改善策略:在教学中的一些特定环节的处理上,节奏放慢点,教师学会“等待”,将会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还可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一,等待,把尊严还给学生。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思考分析后再回答。等待时应该给予学生期待的目光,耐心的等待,对学生的回答尽量作肯定的鼓励,即使学生一时答不出或错答,也应循循善诱引导其作答或逐步纠正错答,这样的二次回答,既解答了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更增进了师生间的信任、尊重,学生课堂情绪也会随之放松。

第二,等待,把创新留给学生。

学生的创造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经历思考、顿悟、豁然开朗的过程。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这个时间,一个任务完成后就紧接着另一个任务,那么学生就难以有创造性的表现,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如果提出问题之后稍等一会儿,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个任务完成后问问学生还有没有别的想法,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这样课堂上就会有创新、有灵性、有思维的火花。

2 不良习惯之:低效评价

教师的课堂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与积极性。但有一些评价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比如,教师无评价的冷态无言示坐;不管回答如何,类似一句句的“你真棒”淹没了课堂;评价语不简洁,含糊不清;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评价等等……这些评价的作用不利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善策略:教师应该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

第一,表扬,适可而止。

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扬:

一位学生回答得很精彩,笔者就会这样表扬:“你说话有条不紊,表达内容条理清晰,真不错!”而对一位内向的小姑娘回答了问题,就抓住契机进行表扬:“今天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要是声音再高点,就更好了。”总之,表扬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努力贴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表扬式评价才会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批评,委婉含蓄。

寓批评于诙谐之中的“幽默式批评”更是深受学生的喜爱。例如:有位学生把“瞠目结舌”读成了“堂目结舌”,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了,你一惊讶眼睛就跑了。”学生一愣,但旋即意会,赶紧翻开了字典……这样的评价,在风趣幽默中指出了学生的错误,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更是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避免错误的再次出现。

第三,评价,关注过程。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因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堂评价不能游离于教学活动本身而存在。应该在学习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更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形成性评价,只有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

3 不良习惯之:随意板书

有些教师上课时,板书内容随意性太强,会让学生抓不到教学的重点而疲于应付,从而降低板书的作用。随着计算机进入课室,PPT、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学硬件有效地满足了在短时间高效率的教学需求。由于对多媒体的过多依赖,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忽视对板书的设计,有时甚至一堂课零板书。

改善策略: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应该是符合教学内容的,是简明扼要、关键点突出、拥有良好逻辑系统结构的,是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的板书。

第一,板书,紧扣重点。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我觉得板书不在乎多,贵在精要。”好的板书语言是经过提炼的语言,又是准确恰当的,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要点,突破难点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深度解读文本,找出最能反映教学内容的精髓设计板书,力求以少胜多、简处求丰。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又使学生对课堂关键内容记忆深刻。

第二,板书,理清思路。

好的板书应当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在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叙述顺序逐步明晰的进程中,一点一滴汇集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思想到内容。课堂上板书的逐步完善过程,其实就是教会学生思考的顺序,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度。它不仅是课文的浓缩,而且显示出是怎样一步一步理解课文的――这实际上是方法的训练、思维的训练。

第三,板书,启迪方法。

对学生来说,让学生掌握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到哪里去学呢?从老师的板书中学就是一条途径。学生从教师的板书形成过程中,就会学到阅读方法,像老师板书那样梳理出一条文章脉络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天长日久,学生从板书中就能学会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运用不同的梳理方式,“提纲挈领”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第四,板书,书写规范。

板书的文字书写要求正确、清楚、端庄、匀称、美观。这不仅有助于激起学生记忆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而且能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写好字,使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学习和书写习惯。不少学生跟着老师写好了字,而且养成一种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况晨光.教师有哪些不良习惯[J].教书育人,2005,(22).

作者简介:恽承恺,江苏省常州市白云小学,江苏常州 213016

上一篇:培养有灵性的写作思路 下一篇:如何促使学生成为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