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思维绽放的空间

时间:2022-03-08 07:07:24

留白:思维绽放的空间

小时候练字是从描红起步的,一笔一画地描写练字,“照葫芦画瓢”,有时甚至得由老师手把手地帮助才行,这是儿童练学书法初级阶段。待到“知其大概”后,便升级为临摹了。如果想在书法上有点名堂的话,下一步必须脱离字帖,独闯一路,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好像是我们以前课堂教学的缩影,基本上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随着新课标的到来,我们改变了许多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倡留白,留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时间中获得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了留白会更精彩!

一、在导入新课时的“留白”

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通常是从生活情景引入的,在引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可能由于时间的问题,有的教师是匆匆而过,事实上有的学生有可能还没有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留白,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为学习新知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如在教学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 ”的时候,新知是“past,to” 的用法,旧知是1至30这30个数词的复习。如果我们直接进行新授,便会发现许多学生对1至30这些数词的读法早已遗忘,所以对新知的学习便失去了兴趣。这时候,我们教师最好能够给学生留白,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数词的读法。这样引入,很好地为新知作好铺垫,同时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传授新知时的留白

在课堂上,对于那些有探究空间的知识,有的教师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吊足学生的胃口。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例如,我们在教学“There be”结构时,在教完“There is a......”单数形式后,它的复数形式我们应给学生留白,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并给出答案。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上的愉悦。

三、在合作探究时的留白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机会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有利于他们从这些感性材料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结论,从而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法。例如,在教学时间的间接表达法时,为了让学生探究“past”与“to”的用法,教师可以先给出两组时间数据:(1)1∶05 10∶30;(2)6∶40 3∶59,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数字有什么规律。这时,直接由教师给出规律不可取,马上让学生表述结论也不可取,应留出空白,让学生观察比较,整理为自己的内部语言,最后概括出:前一组都是用“past”来表达即分钟数不超过30,后一组都用“to”来表达即分钟数大于30。这样,人人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四、在课堂小结时的留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导学生时,只是在他很想弄明白却又无法弄明白时才去指点他,只是在他很想说出来但又说不清楚时才去启发他。我们现在的课堂小结一般由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你学会了什么啊?”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多听细听学生的回答,多留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五、在设计作业时的留白

如何将作业设计得集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创造性为一体,真正使孩子“做”有所获呢?既然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要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多彩,形式要多样,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的集体合作学习。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B第四单元,在教完C部分之后,我便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份课后作业:完成一张统计表格。这主要是结合刚学的新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aturdays/Sundays?”来调查班级里每位同学的周末活动。学生对此项活动非常感兴趣,其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

绘画艺术讲究留白,目的是营造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给鉴赏者留出了一片想象的蓝天。同样,课堂上也需要留白。当然,课堂上的留白要有目的而留,切不可为留白而留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地准备留白,做到留而不流。作为教师,不要把所有的知识都直接告诉孩子,要让孩子永远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孩子有所期待,孩子才可能产生探索的热情。这样孩子的学习就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究了。让我们走出描红的束缚,努力给学生留下发人深省的空白吧!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浅谈语法知识随课文学习 下一篇:构建有效课堂 强化语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