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多针滞针刺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60例

时间:2022-03-08 06:27:29

局部多针滞针刺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60例

近4年间,笔者用局部多针滞针刺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1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6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93例,女67例;年龄18~67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2个半月,最长17年。其中项韧带损伤12例,三角肌损伤6例,肱二头肌肌腱炎8例,冈下肌损伤14例,大小圆肌损伤10例,菱形肌损伤5例,网球肘9例,腰骶段竖脊肌损伤11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12例,腰骶臀部筋膜炎13例,棘上韧带损伤8例,臀上皮神经损伤24例,梨状肌损伤综合征6例,骶髂筋膜脂肪疝8例,髂胫束损伤14例。

2 治疗方法

除上肢部损伤者可采取坐位外,余者均取俯卧位。首先循按找准疼痛区域,多在肌起止点或肌腱、韧带、筋膜等易损伤部位。常可触及弥漫性肿胀或圆形、椭圆形、片状及条索样阳性反应物。有压痛、酸胀、钝厚、剥离按压后舒服等感觉。冈下肌、大小圆肌、腰骶臀部损伤者有时可向上下肢放散。然后在病灶处随病灶形状排列进针。圆形者呈梅花状或星状排列;条带形病灶呈"一"字或"二""三"字形单行或二、三行排列;椭圆形病灶则中央呈"一"字形,单行或二、三行排列,周围椭圆形排列;皮下筋膜脂肪疝者,中央垂直刺入,周围呈30~45度角刺向其底部。边进针边询问患者感觉,刺到病灶往往效果好。刺到哪一层有反应者,说明病损在那一层,需继续进针0.3cm左右(已达骨膜者除外),然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人为造成滞针。针体直立不易成功时,可将针体倾斜捻转。有滞针感后,适当用力牵拉3~5次,牵拉方向酌情变化。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刺到骨膜才有刺中病灶之反应者,可在骨膜上散刺几针后再滞针。体瘦者或皮下组织单薄处,可改用斜刺或平刺。起针时先逆向退转针体,松解后缓慢取出。病灶小者刺1针或数针,病灶大者刺10~20针,针间距离约1~2cm。隔日1次,6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共治1~2个疗程,1年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运动功能显著好转,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症状及体征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对160例治疗后1年随访进行疗效统计,痊愈129例,占80.6%;显效21例,占13.1%;有效8例,占5.0%;无效2例,占1.3%。总有效率98.7%。

4 典型病例

谢×,女,68岁,1999年10月9日初诊。主诉:左髋外侧痛5年。牵扯左下肢外侧,久坐站起时疼痛加重,不能盘腿坐。曾服芬必得、伸筋丹,外敷膏药,刮痧等治疗无效。检查:取右侧卧位,左髋在上,持患肢令其外展,循按左髂前上棘外缘与外方,向下有约长6cm,宽2cm之纵行压痛区,并向左下肢放散。左下肢外展抗阻力试验(+)。骨盆X线片、抗"O"、血沉均正常。诊断:阔筋膜张肌损伤。用上法治疗,于疼痛区纵行二行排列共10针,留针30分钟,行针2次,隔日治疗1次。治疗1次,疼痛即明显减轻,共治疗7次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5 体会

"以痛为腧"出自《灵枢・经筋》,指以疼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穴位治疗疾病,属于局部取穴。局部多针滞针刺法根据现代软组织损伤学关于无菌性炎症和松解粘连的理论,结合笔者临床经验总结而成。据临床观察,此法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松解粘连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达到"以松止通""通则不痛"之目的。广泛适用于全身各部多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疼痛。注意事项:①尽量采用卧位,以防晕针。②严格掌握进针深度,不可刺入胸腹腔,以免伤及内脏。③牵拉力度适当,不可生牵硬拉。④有出血倾向者勿用。⑤须先退转,试探起针,不可操之过急。

(收稿日期:2002-03-06,赵昕发稿)

上一篇: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59例 下一篇:针刺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