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引进海外综艺节目的利弊

时间:2022-03-08 05:45:37

浅析引进海外综艺节目的利弊

自引进海外综艺节目模式多年以来,我国电视产业一直不断发展。境外节目来势凶猛,其中不乏成效明显的节目,但文化差异却也导致这些引进来的形式备受争议。与此同时,国内原创节目不断受到网络舆论抨击。海外综艺节目模式是否会促进国内电视产业进步的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围绕海外综艺节目模式引进历程、现状以及利弊进行分析,并得出国内综艺应在引进的同时加以创新,积极开发原创节目的结论。

海外综艺节目模式引进利弊

目前,国内各类综艺节目获得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各大卫视也逐渐将重心放在播出更受欢迎,获得经济效益更高的综艺节目上,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综艺节目的质量和原创性问题。一个又一个综艺节目收视冠军的背后难以脱去“抄袭”的罪名,这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大量引进海外节目而缺乏自主创造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所致。

一、海外综艺节目模式引进的历程与现状

(一)历程

国内引进海外节目模式历时已久,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产业化改革逐渐开始,国内电视节目在未购买版权的情况下复制了许多国外节目模式。虽然国内综艺娱乐节目早早开始了发展,但也难以抵抗海外节目兴起的浪潮,早期的成功范例包括首个被模仿的节目《生存者》,央视的《综艺大观》等。随后,《超级女声》等从西方模仿来的选秀节目逐渐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随着版权问题的演变,我国开始通过购买版权的方式模仿,比如2010年斥巨资引进的《英国达人》,并改良成本国的《中国达人秀》,成为国内当时最具人气的节目。自此,引进节目开启了新时代。据统计,仅是2014年,中国各个电视台及视频网站播出的与海外版权合作的模式节目就高达六十多档。

随着电视业发展,海外节目模式更加多样化,我国也引进了更多节目形式,例如《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引起收视狂潮的新型真人秀节目,这些年来引进的节目类型遍布到各种领域。但由于大量节目冲击,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节目制作者很难将节目与观众不同的价值观、生活观完美衔接,加上版权纠纷的严重,一时间让我国的综艺发展受到了阻碍。其实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我国电视业在学习国外先进的节目形式、实现创新本土节目的一个过渡时期。也许只有经历了这一阶段,建立健全的产业发展机制,国内市场才能够开发出优秀的原创节目。

(二)现状

据上表显示,2014年我国引进的节目来源国家非常广泛,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韩国,其次是英国和美国。此前国内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类热播节目均从韩国引进,《超级育儿师》这种新型节目则是来源于美国。种类丰富、情节贴近生活、内容新颖多变是这些成功节目的特征。此外,荷兰、德国和以色列等国家的不少节目也被引进过。这些国家的策划理念都比较先进,内容新潮,购买版权后所得到的“制作说明”非常详细,相比之下,国内的节目试播阶段就缺乏市场调查,而且水准不高、不够具体化,可操作性差。

站在节目形式的角度来看,自2013年“限娱令”以来,先前风靡一时的唱歌、选秀等娱乐性强的节目逐渐下线,取而代之的是如今风潮正起的真人秀节目,《了不起的挑战》、《最强大脑》等都在收视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模仿现象依然存在,但我国的真人秀节目也有原创的突破,例如2016年取得收视第二的《欢乐喜剧人》。再说到借鉴节目,国内制作方也已经不再是照搬照抄,而是逐渐开始用自身的创造力进行本土化改造。以《奔跑吧!兄弟》为例,在保持原节目各种元素设定的同时,浙江卫视在人物、主题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为了适应本土观众,根据剧情深入给人物进行的设定,加上第一季中王祖蓝和王宝强兄弟这种接地气组合,都能体现节目制作过程中重视到本土化重要性。此外,《奔跑吧!兄弟》的每期故事背景也都是在尽量贴合中国文化特色。

目前广为人知的电视综艺节目百分之九十都不是原创的。的确,引进的节目模式普遍都足够完善、成熟、制作过程清晰,模仿起来并不难,内涵也比国内节目深刻一些,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优秀节目的意义和目的性更加明确,自然而然成为了全球电视产业的领跑者。另一方面,国内娱乐综艺节目缺少创新型人才,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国内娱乐节目不断遭受口味不同的观众的指责,面对收视率的压力,各个电视台逐渐走上了“模仿”这条道路,一档综艺节目成功了就会被其他电视台争相模仿。由于国内外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引进海外综艺节目这条路才越走越远。

二、大量引进海外综艺节目模式的利弊分析

自国内掀起引进综艺节目热潮以来,不论是收视极好的真人秀还是发展迅速的益智类节目,它们带来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观众都是有目共睹的。

(一)有利方面

1.引进节目风险低,效果好

我国的综艺节目与国外的相比缺少实践经验,市场分析、观众心理分析也做得不够充分,创新能力弱更是一大漏洞。因此引进海外节目既可以省去自主研发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节目播出风险。更何况早前引进的节目都有很大反响,国内节目组也就倾向于“后人树下乘凉”的方法了。2015年至2016年数据表明,多次取得收视冠军的基本都是《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版权引进节目。对版权购买方来说,在制作时能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专业的效果,取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同时又能收入上亿甚至数十亿的广告费,面对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2.加深各民族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情况下,中国电视也投入到了电视文化贸易市场中。海外版权节目正是借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机会在中国得以推广,作为最受瞩目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电视节目市场必然是促进全球文化发展的平台。

国内制作组将国外的节目模式与中国文化结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爸爸去哪儿》中,节目组常常把拍摄地点选在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里,能够展现我国的地域风情;游戏模式往往将“勇敢”、“善良”以及“孝顺”作为想要传达的内涵,这便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和礼仪。事实上,境外节目远不止在形式上提供了经验,它本身的内容和精神就应该被大力推崇,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受到熏陶后,价值观念等都会朝良好的一面发展,

3.推动国内电视业发展,促进原创节目开发

当全球电视市场不断完善和扩大,人们逐渐意识到电视产业与经济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社会经济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广播电视产业。既然电视产业要经济化,就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运作方式和发展机制,因为发达国家本身的节目初衷就是走向品牌化、市场化,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然成为了一种管理机制健全的高效率产业。如果中国想以此为目的,积极引进海外综艺节目模式无疑是一个好选择,借鉴的过程中加能够使国内节目的制作更加精良与高效率。其次,国外团队从制作流程、人员素质、人员管理到播出形式这些方面所达到的高度都是国内团队望尘莫及的。像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的电视产业都非常成熟,竞争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它们的生存之道就是“创新”,吸收海外节目模式的先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国内原创节目的开发。

(二)弊端分析

1.文化差异导致大量引进节目被埋没

并非所有引进的节目都能获得极高的口碑和经济效益,除了我们所知的火爆节目外,有大量的引进节目在播出初期就被否定。比如最近播出的《我想和你唱》和之前的《我是歌手》,同样是从韩国引进,前者的影响力远不及后者。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国情的差异,不是所有节目模式都能和中国文化的传递方式相贴合。据统计,每年引进节目的成功率仅有10%左右,那些沦为炮灰的节目收视率都在0.5以下。虽然制作方短时间内打造具有本国特色的节目不容易,但不考虑实际情况复制粘贴外来节目的结构,让那些受到冷遇的节目实在可惜。由于引进过多境外节目,国内原创节目和它们竞争惨烈,本国的同类节目被排斥,电视资源大量浪费。

2.版权问题始终存在

早期国内节目组没有意识到版权问题的严重多次模仿海外节目,最为人知的便是《超级女声》模仿英国的《IDOL》,当时英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还对《超级女声》提起了诉讼,那时国人才逐渐意识到版权问题的严重性,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不够完善,也带来了节目的制作风险。

不过现今为了避免版权纠纷发生,电视台在引进海外节目的时候都是通过版权购买的方式进行,不断加强与域外电视机构合作,但是这又引起了新的问题――版权购买的合法性。多个卫视为了娱乐节目快速发展通过不合法的渠道引进,导致我国电视行业出现混乱。如果不用法律手段制止这一行为,这将会是国内综艺节目发展的最大阻力。

3.国内制作方产生惰性、依赖性

虽然前面在有利方面提到海外节目引进能够促进国内原创节目改革创新,但就目前来看,国内原创节目发展情况远不及引进节目。引进节目导致国内节目制作组产生惰性,过分依赖于创造性高的境外节目形式。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观众口味变幻无常,网络暴力愈发严重的情况下,国内电视人普遍不愿也不敢尝试原创的开发,担心稍不留意就可能输得一败涂地。

三、面对海外综艺节目引进的思考

电视产业必须走向国际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局限于“引进来”这一策略还无法满足全球产业化的需要。国内学习海外节目的创意和结构需要把握一个度,并且应多关注本国受众的整体素养,站在本国国情的角度开发符合国内人士口味的原创节目。以现在国内电视人的水平开发出本国专属的原创节目还比较困难,但这也不是没有成功典例的,央视推出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便非常具有代表性。总的来说,在引进的节目中尽可能多添加中国特色的元素是目前的首要任务,相信通过将传统优良文化与国外新颖节目相结合,再加以创新一定可以做到国内综艺节目“走出去”。参考文献:

[1]宋丽萍.版权引进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策略分析[J].今传媒,2015(10).

[2]李林芳.从引进综艺类节目看中国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以选秀综艺类栏目为例[J].安徽文学,2015(06).

[3]焦诺.对海外综艺节目模式进入中国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3(11).

[4]徐琳琳.国内版权引进类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文产研究,2015(06).

[5]段佳.论引进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J].影视,2016(03).

[6]罗姣姣.试论引进节目对社会意识形态建构之影响[J].学理审视,2014.(04).

[7]施晓亮.引进综艺节目的文化内涵分析―兼论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J].前沿,2015(16).

[8]林玉琴.综艺节目引进热的冷思考[N].中国财经报,2013-10-31(006).

上一篇:米小圈上学记之来自未来的我 下一篇:跟老师作对,不是聪明男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