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的影像语言艺术

时间:2022-03-06 09:50:07

数字技术下的影像语言艺术

一、创作空间的延展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融入,导致了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利用数字影像进行创作的时侯,人们关注的总是数字影像的快速性,获取影像的便利性。把传统手工获取影像的方式形容的如何如何复杂,要将传统技术就此抛弃。其实摄影的创作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拍摄的结果,它包括了影像的制作和后期的加工,它是可以变换各种方式方法得到不同影像味道和趣味的过程。在传统感光涂布涂层影像中,我们创作的承载物是感光材料,首先我们所获取的图像必然与客观存在的景物所联系,是对客观场景的复制或异化。其次我们在后期暗房加工中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对图像做某些变化与加工,但是其限制性和技术上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影像结合数字化首先使得前期拍摄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传统获取图像的方式结合数字化处理,也可以直接通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获取图像。在获得图像时,载体本身的特性、摄影视点的丰富性、观看形式的变化等等给图像以更为丰富的呈现空间。在感光涂布涂层影像的制作中,图形工作站和后期处理软件的介入极大丰富了其表现的手段与空间。数字后期的图像软件中对于后期效果的视觉模拟都是来源于传统暗室技术,但是数字化后,图形工作站使得这些特殊效果的获取从暗室推向了明室,由繁琐、偶然性走向了简便和直接化。数字影像可以通图像工作站处理轻松的得到虚拟的时空以及梦幻般的影像。此外,还能使用图像软件生成的虚拟影像加入到我们的影像中。

二、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传播

感光涂布涂层影像经过数字化后在网络中传播具有了互动性。在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图像的来源或者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单项的关系,观众很可能只是在不停地被动的接受作者的影像,观众参与的机会是有限的,观众对影像信息的反馈很难被作者掌握。而在数字时代,由于网络的出现,数字影像可以快速传播,观众也能即时的做出评价。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单向的信息传播,使之变为双向的点对点的信息交流。这时传统的影像也能和数字影像一样传播,观众对影像的接受不再像传统媒介一样是被动的,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作者也能及时得到观众对作品的反馈信息,这时的观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众,他们也能转变成作品的传播者。就感光涂布涂层技术而言,由于原作本身已经和数字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化的形式生成,作为图像信息的接受者—观众既可以快速方便的欣赏到“原作”,评价作品;还可以利用这些影像进行第二次创作,提升了传统影像的价值。传统影像数字化后在网络中传播表现出一种虚拟性。首先数字化后的图像自身就有别于传统摄影原作的概念,作品本来就处于一种虚拟的语境空间中。在传统媒体中作品的展示可以较为容易知道其来源,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传播和演变使得作品的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原作”自身的影像也处于不可控制中。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影像控制的特权。之前的影像传播只能是借助展览杂志等纸质媒介,创作者的作品话语权受到限制。感光涂布涂层的数字化后,很多限制逐渐消失了。捷克艺术摄影家迈克•马库,自己发明感光液“Gellage”创作作品《撕裂人体》获得2005年获得法国阿尔勒(Arles)摄影节的“新发现奖”。作品迅速在网上传播,让人们认识了马库和其发明的感光液体。2009年我国的“蜂鸟摄影网”也对马库作品进行了介绍。让中国摄影人对感光涂布涂层技术有了更新的认识。总的来说,以前大量繁杂的暗房制作由图像工作站在明室中来进行,使得影像艺术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而且新技术的发展成就了背景不同、庞大数量的影像消费者,感光涂布涂层技术有史以来向大众敞开了大门。同时在图像的创作中,数码技术使感光涂布涂层的影像创作空间和创作观念以及人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作者:黎田田 单位:广州大学

上一篇:舞蹈教学语言艺术综述 下一篇: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