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预防

时间:2022-03-06 12:26:21

【中图分类号】R5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30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养犬数量不断增加,人和动物日渐亲近,狂犬病预防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有87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发生,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狂犬病的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病死数量和病死率均高居我国37种传染病首位。造成狂犬病疫情上升的原因主要有:①公众养犬大量增加,城市宠物犬农村看家犬增加;②犬只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依据和管理措施;③犬只接种率下降,免疫力低下;④被犬咬伤的患者未采取正确的伤口处理;⑤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狂犬疫苗,被严重咬伤者未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1认识狂犬病

1.1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为100%。

1.2狂犬病的宿主:主要为犬、猫、猪、牛、马等温血动物,以及狼、狐、貂等野生动物,此外,吸血蝙蝠也可以成为狂犬病的自然宿主。

1.3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最长的达数十年。狼、狐等野生动物咬伤者潜伏期较短,潜伏期还与病毒毒力、病毒数量、咬伤部位、伤者的抵抗力有关。据国内资料显示,被病狼咬伤后的发病率最高,平均为50-60%,其次为病犬,发病率为15-30%,被犬等动物咬伤后全程接种疫苗者的发病率仅为0.15%。

1.4易感性:人对狂犬病没有自然免疫力,狂犬病病毒不能穿入非破损皮肤,狂犬病毒大量存在于狂犬的唾液中,研究发现,当人被狂犬咬伤以后,狂犬病毒首先在伤口周围繁殖,并侵入周围神经组织,然后沿外周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进犯。狂犬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以后,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便逐渐表现出来。此外,病毒还可能通过非创伤性途径感染,如消化道、呼吸道等。

2如何预防狂犬病

2.1加强犬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宠物犬及看家犬的急剧增加,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传染源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有许多养狗者未到有关部门登记,也未打狂犬疫苗,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限制城市内养狗、养猫,对所喂养的狗进行登记,用强制手段要求狗、猫的主人对自家养的狗、猫打疫苗。同时要消灭所有的迷路狗,隔离观察怀疑的狗。对有高度危险性职业的易感人群,如畜牧、饲养、屠宰、皮革加工人员,应告诉他们如何注意自我保护,并为他们进行疫苗接种。那些家中有养狗、猫等宠物的人,应该避免过分去逗弄它们,以免被这些动物抓伤。

2.2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狂犬病知识 目前,狂犬病可防不可治,狂犬病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提醒公众尽量不养犬,特别是城市小区、街道、社区的居民。

2.3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则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理。清洗或者消毒时如果疼痛剧烈,可给予局部麻醉。

(1)伤口冲洗 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

(2)应当尽量避免缝合 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

(3)伤口较大或者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时,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后,应当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使抗体浸润到组织中,以中和病毒。数小时后(不少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当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 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2.4接种狂犬疫苗: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狂犬病疫苗不分体重和年龄,每针次均接种1个剂量。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2岁以下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

2.5消灭传染源:狗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现疯狗一定要坚决捕获隔离或捕杀埋掉。养狗的人一定按规定将狗上锁看管好,以防感染和伤人。并要定期给狗等动物进行兽用疫苗注射。

参考文献

[1]沈祖胜.狂犬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社区医学杂志[J],2007,5(6):75-76

上一篇:食源疾病控制策略 下一篇:血液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