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课改惹的“祸”

时间:2022-03-06 08:33:47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改的热情。走进新课程以来,我们努力以新课程新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进行扎实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并亲身体验与感受着新课改给教师们带来的变化。

一、观念――“转”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观念一变天地宽,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学观念的。新课改呼唤新理念,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要积极应对,争当课改先锋。首先要在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换脑”“洗脑”。如淡化知识的简单传授,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感悟启发,倡导开放互助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对“硬灌”的理念;注重能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反对“贝多芬”(背多分)式的僵化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教师中心的理念;等等。新的知识观使教学目标走出了“以知识为本”的知识技能取向,新的学生观更加关注“以育人为本”的教学主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新的课程观使教学课堂回归到了“原生态”的生活世界。这些都要求教师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重新打量和定位自己,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在课改面前,我们的身份都是课改的亲历者、研究者,我们正从“走向”新课程到真正“走进”新课程。

二、教材――“浅”了

新课改已经开始,新教材也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它打破了旧教材的知识体系,以生活逻辑为主线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对旧教材进行了重新“洗牌”和整合,其设计拉近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内容变“浅”了,知识点太“多”太“杂”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教材,教师平时要多多“充电”,要苦练内功,要学会提炼与总结知识,要“用好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教师要避免放手全让学生“自学”,也不必对知识点“深挖洞、广积粮”。新教材的又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抓住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必须“穿新鞋,走新路”,加强对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的思考。同时,新教材的装帧及版面设计的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新教材是“浅”而不显,“杂”而不乱,唯有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三、老师――“懒”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积极实施,人们跟着课改“感觉”走,处处可见有“形”有“神”、有“情”有“韵”的课堂,在这样大容量、快节奏和“繁荣昌盛”的课堂里,老师似乎变“懒”了。但是,殊不知在课堂45分钟老师没做多少事的背后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前,教师要将一堂课精心设计好、策划好,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又要让学生大胆“表演”,促使其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无活人”。要积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团结的教学氛围,以引起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情感上的“共振”与“共鸣”。因此,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教师不仅自己要“教”得轻松自如,还要让学生“学”得快乐和主动,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有问题来。“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它的眼睛。”教师要善于用镜头说话,用生活说话,积极调动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理论,在实践中升华新课改理念。另外,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使营造情景交融的繁华课堂如虎添翼。当然,面对新教材,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心太软”,不必“一切重来,还是回到从前”,要用心去探索和研究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呆板无趣的课堂真正“动”起来,患上“多动症”。

四、学生――“乱”了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是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能让学生做的,都让学生去做。”新课改转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把课堂搅“乱”,让学生变“欢”。要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课堂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活跃局面。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经常卡壳”等。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活生动的个性和心灵天空。因此,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地。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有“杂音”,而学生的五花八门、色彩纷呈的答案有些甚至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更要求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不同的见解,要让课堂“疑云密布”,要使学生有“钻空子”的机会,把自由想象、自主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寻求更多的思考成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双赢”;通过“油灯精神”合作探究,实现共进。当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自主”与“自流”、“放开”与“放任”的界限,要使学生做到放开、放胆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调控,以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象。

五、题目――“鲜”了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过程中,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同时,题目设计更加鲜活了。试题在情景的设置上,围绕社会重大热点问题,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大背景小角度地切入试题,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生活性特点。这不仅缩短了试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探究性试题,也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了,而且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有的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这种开放性试题很受学生的欢迎,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学生做这种题目,不仅没有任何的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激情和兴趣。学生呈现给老师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作品”。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实现教育价值的变革。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课改呼唤新教法和新学法。面对新课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正在接受着考验,接受课改带来的秩序变化。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只要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变“吃老本”(传统的教学经验)为主动出击,在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就肯定能够奏响动感与和谐课堂的新乐章,也肯定能够引领新课改走进一片更加美好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关注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观察教学水平 下一篇:警惕课件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