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仁”学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6 05:50:59

论孔子“仁”学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其思想的主旨,他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的人作了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尤其是“泛爱众”、“民之于仁,甚于水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对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实践,其意义之深远重大是毋容质疑的。本文重点讨论了孔子“仁”学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价值。

Abstract: Confucius "Ren" thoughts, is the thrust of his thought. He mad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o different different people in different place, but these explanations are not contradictory but complementary. In particular, the "pan-loving public," "people's benevolence, even untold miseries", "lost her way on others", "Who has to stand for thyself, and pursues" to today'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management practice, its great and far-reaching meaning is beyond ques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value of Confucius "Ren" thought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关键词:“仁”学;爱人;修身;人力资源管理

Key words: "Ren" thoughts;love people;cultivate one's morality;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36-02

0引言

今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因此,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由此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这个根本。而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我国儒学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借鉴。

1孔子“仁”学思想概述

“仁”是孔子基本思想范畴的中心概念。孔子主张的“仁”,主要有以下几层涵义。

1.1 “仁者爱人”(《颜渊》),在孔子看来,仁,不仅爱亲人,还要推及到所有人,也就是“泛爱众” (《学而》)。孔子的用意是“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其涵义就在于教育人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对统治者、管理者提出了宽以待民的要求,这是孔子对“仁”的最高概括和解释。

1.2 “克已复礼为仁” (《颜渊》),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孔子这里所说的“克己复礼”,也就是修身,只有修身才能爱人,修身是人的内在方面的道德原则,爱人是外在的道德表现。

1.3 “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孔子从重人道轻天道出发, 把人看作“仁”学的根本问题。 “仁者,人也”是说人就是人,人是各种各样有着不同性格和个性的人,这个意义的“仁”,是人类对其本质的自我意识。

1.4 “民兴于仁” (《泰伯》),“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在评价子产时曰:“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施仁惠与行礼义相结合,就是孔子行仁施惠的思想表现。

1.5 “仁”还包括“仁者先难而后获”,“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阳货》)等多种美德,尤以“忠恕”为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所谓“忠恕”,朱熹释之曰,“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即对于自己,应该在道德修养、才能培植等方面做到自己必须做到的事;对于他人,应该关心、体贴、尊重、理解和帮助,使他人具有好的品德和才干。当然,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局限性,其“仁”学思想中仍有许多消极、保守的东西。如因强调个人修养而缺乏竞争观念;因崇尚先王之业而有厚古薄今之嫌,因申明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故而缺乏开创精神。但孔子提倡的修身、利他、爱人、奉献、意志独立的理想人格,以及反身修己、仁者爱人等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就很有启迪。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将孔子的“仁”学思想融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使其很好地为现实服务,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2孔子“仁”学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2.1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一个工匠要干好自己的活,首先必须拥有搞好这一工作的基本条件。这一思想要求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者就应该首先充实自己。诚如《大学》中所言:“古之欲明明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者在格物。”言外之意,人力资源管理者只有自己身子正、站得住,才能使被管理者站得住;而且不仅要自己事事行得通,还必须使被管理者事事行得通。故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必须使自己既要有使人信服的品格和知识,又要有令人首肯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要坚持学习有关管理理论,并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管理者的基本功。其次,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管理者必须刻苦钻研、精心探讨,在实践中加强业务修养,成为这一学科的行家里手。第三,还要学会交际,成为社会活动家,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被管理者,涉足各种场合,以使自己增进对工作对象的了解,并引导和帮助被管理者培养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情趣。

2.2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是说,只要我想到仁,仁就来临了,实际上是说只要想得到仁,就做得到仁,关键是想不想得到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应该随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天职和使命――施“仁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之也。”(《尧曰》)因而更需要学习不辍,做一个真正的智者,“知(智)者不惑。”(《子罕》)不惑者,明辨是非,孜孜不倦以求实现肩负的使命,不为任何外物利益动摇之谓也。这个使命,就是搞好本职工作,献身自己的事业。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又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里仁》)这里所说的“志”和“道” 就是他的历史使命感的哲学表达。同时,管理者还必须把使命感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中,要有决心和老老实实的态度去确立“仁”的基本观念,实行仁道,才能取得“仁”的实际效果,否则便适得其反。诚如夫子所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花言巧语、装模作样的态度是做不到仁的。也说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实践论》)

2.3 “爱人”和“乐业”孔子热爱学生,其名声是标榜千秋的。孔子门下,有“箪食瓢饮、身居陋巷”的颜渊、“贫病难辨”的原宪,也有“衣敝温饱”的仲由,“躬耕瓜圃”的曾参、“父为‘’”的仲弓等等。然而,孔子对于这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总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他的“有教无类”吸引了天下有志之士“悉归门下”,出现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昌盛局面。

诚然,爱是双方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象一团燃烧的火,用火发出的光和热去温暖被管理者的心。何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双边活动,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因此在客观上,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 即知识信息交流回路,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一方面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施予影响的效能,表现为以情育性和以情动人两种。正确地运用情感这一功能于管理工作中,可提高被管理者情绪的兴奋性和对工作内容的接受性。另一方面,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我国成语“爱屋及乌”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反映。正确地运用这一功能于管理工作中,就能起到有利于培养被管理者对学习、工作的积极态度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论》中提出的“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一功能的表现。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两爱”――爱被管理者和本职工作。爱被管理者主要应从“关怀、尊重、信任”六个字着眼。首先要“关怀”,就是在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体谅之、帮助之,热心为其排忧解难;其次要“尊重”,这是对被管理者关心、爱护、信任的感情和行为的具体表现;自尊,是潜在的精神能源,进取的内在动力。如果管理者恰当地启发被管理者的自尊心、保护其自尊心、尊重其自尊心,就可以焕发他们的自豪感,从而鼓舞他们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此外要“信任”,这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肯定。给被管理者以信任,可以激发其表现自己才能的热情,去努力发掘自己沉睡的潜力。因此,只有当人力资源管理者热爱被管理者,并发展为双方互爱,才能为情感的正迁移创造必要的前提。同样,也只有当管理者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为被管理者所感受,才能为情感的正迁移提供工作所要求的对象。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有志于从事管理工作,把搞好管理工作当成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雍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为了实现宏道的目的,达到乐业的境界,要有极大的耐心,坚韧的毅力,要能牺牲个人的利益和享受,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为了实现和捍卫自己的理想不惜献出生命,达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仕,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的崇尚境界。

2.4 “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管理者必须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以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和行为去扩大和加深影响。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别人就会“不令而从”,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别人就会“不禁而止”,要求别人无私奉献,自己率先身体力行,别人就会“见贤思齐”。只有当我们做到了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身先士卒、以身示范,管理者的话才有“一言九鼎”的分量,管理者的行动才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威力。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使用人,提拔人的时候,要做到公正、公平,恰如孔子所言:“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如果在提拔干部时把那些思想、业绩平平,甚至有明显错误,办事又欠公正的人提拔起来,不仅被管理者会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而且还会因此而降低管理者自身在被管理者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子路》)

2.5 “仁者,人也。”孔子提出的“仁”,从“仁”字的字源学意义上讲,“仁”是二人两个字合拢的,是讲人与人的一种关系。他认为, 要维护这种关系结构的稳定和谐,就必须“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孔子认为,君臣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学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基础。人与人的一般关系,要爱憎分明,“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总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与人为善,多替对方考虑,将心比心,方能比较全面、公正地认识和了解一个人。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就得深入被管理者,真正了解被管理者, “不患人之不已知,而患已之不知人。”(《学而》)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准确的思维判断,把握住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对症下药。对被管理者,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从而既为被管理者负责,又为自己和组织的事业负责。

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应该有耐心,真正做到“诲人不倦”(《述而》),民主、平等、宽容地对待被管理者。管理者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思想上爱护他们,工作上帮助他们,使他们从内心为之感动,愿意接近你,信任你,此乃“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3结语

经济全球化,管理跨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倘若管理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述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又怎么去修别人的德与教育他人呢?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坚定立场,更新观念,修养品德,不断探索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并不失时机地把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进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古为今用,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仁”者。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雷桢孝.中国人才思想史[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叶童.“论语”与现代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上一篇:大体积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施工控制 下一篇:专业技术人才胜任能力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