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与大连同城一体化探析

时间:2022-03-05 06:04:31

[摘要]同城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发挥区域最大效率的重要途径。丹东大连作为辽宁“五点一线”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具备了同城化的基本条件。文章通过对丹东和大连同城化的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丹大同城化目标和重点,进而促进丹东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同城化;丹东;大连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3-0039-03

一、同城化的有关理论

所谓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同城化是世界城市化理论的新发展。1957年法国经济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圈”理论:由一两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一定行政区域的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范围内一批中小城市,连接成为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带。在世界城市化发展中,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重要特征:一是大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远郊区呈扩散趋势。由高度集中向适度分散的变化,城市活动由核心区不断向蔓延,转变为组团式发展。二是城市发展,由单体发展、独立为先,向群体、多样化发展模式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群、城市圈已开始崛起与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三大城市圈为主体的全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布局,出现了一批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同城化,是作为城市群(带)、城市圈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出现的,实质是城与城之间的紧密合作,即同城共识城间共建同城联合城城融合实现同城。

二、丹大同城化的发展条件

大连和丹东是辽宁“五点一线”沿海城市带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丹大的同城化属于城市化中发达城市带动次一级发达城市的发展,因此考察丹东和大连同城化的发展条件可以从丹东和大连之间的互补关系来认识。

1.文化的同源性。丹东和大连有共同的文化背景。闯关东的后裔在这里生息繁衍。闯关东精神是什么精神?是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勇于创造、敢于开拓的胆量和勇气。三百年来,因为这种精神的支撑,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座令人瞠目的大都市。“闯”是为了生存,是为了能够好好活下去,当这种朴素的信念必须用生命和血泪堆砌时,便演变成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敢闯敢拼敢试,就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大连、丹东人将闯关东精神的开放性、包容性发挥到极致,他们市场意识强烈、思想开放、思维领先,创新意识强,勇敢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

2.交通的便捷性。丹东与大连山水相依,地域相连,两城市之间距离252公里,交通设施方便快捷,随着丹东―大连高速公路的开通,丹东至大连仅需要两个多小时。丹东到大连的城际铁路即将开工。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交通网络密集,丹东已经开通丹东至沈阳、丹东至大连的高速公路,即将修建丹东至通化、至鞍山海城的高速公路。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莫斯科―北京―平壤的国际联运列车途经丹东出入国境,即将开工建设的东北东部铁路,将使丹东成为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正在扩建的丹东港吞吐量力争到2015年达到亿吨。丹东民航机场与韩国首尔开通了临时包机航线,并正在争取永久口岸地位。丹东与大连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辐射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利益不断提高。

3.资源禀赋的相异性。资源禀赋原则就是按照短边规则,规避资源瓶颈或者重点开发短边资源。作为一个地区,有些资源短边几乎是不可逆的,有些资源再造成本比较高,有些资源重点开发需要时间。依据地理位置而不同,每个区域都有各自优势资源,大连和丹东在资源方面有较强的互补关系。(1)自然资源。对于大连来说,土地资源是不可逆的,水资源开发成本将会越来越高,由于资源分布和城市拓展的原因,大连限制城市周边、主要交通要道两侧、自然保护区、重点风景区、水源保护区的采矿业发展,因此大量的矿产资源需要外调。丹东的矿产资源有64种,储量和种类丰富,其中硼矿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随着大连市决定矿产资源开发实行整体战略北移,丹东可以为大连提供大量的矿产资源补给。(2)经济资源。近年来,大连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内外大量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丹东则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资源不丰富。(3)社会资源。大连拥有1900多公里的海岸线,从1986年至2007年,包括瓦房店、普兰店、庄河等在内的围海填地工程,20年时间造地195平方公里,占用了120多公里的海岸线,40%的海岸线资源已被占用。丹东大陆海岸线长120公里,处于开发起步阶段。

4.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大连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要建设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最大的石化基地、亚洲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东北亚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大力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旅游会展、现代商业;积极推进创意产业发展。丹东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能源工业、金属矿开采及冶炼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优势产业。黄海客车、曙光车桥、化纤等产品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农业已初步形成海水精品和鸭绿江珍品渔业带和优质稻米、板栗、草莓、蓝莓等特色农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草莓、板栗和贝类种养殖生产和出口基地。大连与丹东在产业要素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互补性很强,丹东可以形成与大连有差别但又不脱节的产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梯度。

三、丹大同城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1.行政区划的障碍。行政区划一直是区域融合的一道无形障碍,犹如坚冰一般难以消融。市场建设,政府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状况对同城化进程影响很大,是同城化的软件条件,是同城化在制度上的表现。与同城化相适应的市场建设、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依据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动做职能运行的设计与安排,而不是让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动的障碍,使一个行政区内本应开放的经济成为封闭的“诸侯经济”。现在大连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向北开发,而丹东的新城区向南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建,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无障碍流通。

2.管理体制的障碍。一定的政府管制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各种合作协议的签订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同城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又会造成政府失灵现象,阻碍产业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以多大的干预力度投入到同城化的进程中,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丹东、大连实现同城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域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每一项工作的实质性进展都离不开相应制度的安排,一个良好的统一的市场环境更要具备完善的法规和制度做保证,需要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调节。因此,在同城化进程中,相应的制度和协调机制能否跟得上同城化的进程也是需要政府予以重视的。

3.产业结构的障碍。大连和丹东在某些产业领域产业结构趋同,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体现的是经济规模而不是规模经济,如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趋同。按照产业结构的层次,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大连、丹东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如大连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与美国、韩国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丹东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利用率低,更需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率。如果在“同城化”后,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改善,就无法迅速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丹大两市要协调好产业布局,这样才能改变产业结构趋同,突出大连的主导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提高丹东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四、丹大同城化的目标及重点

同城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规划和发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质量,所以必须制定强而有效的规划目标。“丹大同城化”的建立就是要发挥整体优势,整合区域资源,突出聚集效应,优化产业布局,联动互促发展。从远期看同城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八同”思路,按照“市场运作、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盈、共同发展”的原则,最终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的目标。丹大同城化的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港口整合。辽宁沿海经济带东起鸭绿江西到山海关,总长度2290公里,是中国最后一条没有完成开发的海岸线,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在这条沿海经济带上有6座城市,其中主要城市就是港口城市大连,为保证将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几年,政府将为大连港注资100亿元人民币,扶持其发展。石油化工是大连港吞吐量的重要供给。但现实是,大连的港口水深优势虽能为油品的装卸提供保障,但随着青岛、营口、天津大型化深水油品码头的建立,大连港30万吨乃至50万吨的深水油品码头难以拥有绝对优势,油品码头货源量将严重不足,油品码头地位将受到威胁。大连港客滚运输有望保持高速增长,粮食仍是大连港具有相对优势的吞吐量供给。但在钢铁、铁矿砂、汽车等货种方面,大连港的竞争优势正在削弱。因为钢铁和铁矿砂量将逐年减少,特别是铁矿砂货量将被拥有绝对优势的天津港和营口港取代。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大连处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虽然港口自然条件好,但地域优势不如天津、青岛等地。丹东港毗邻朝鲜,中朝经济的往来有益于丹东港的发展。沈丹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有助于丹东港的发展。其吞吐量的主要来源是其周边的经济腹地。大连港要增加港口腹地范围,除营口港之外,大连港距丹东港160海里,可以通过港口整合,把辽宁省的港口做大做强。目前与丹东港的整合谈判已经开始。

2.产业分工。大连和丹东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大连产业竞争力强,主要发展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同时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丹东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能源工业、金属矿开采及冶炼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首先,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根据各城市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统筹规划使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大连和丹东产业升级,从总体上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按照梯度原理,大连将符合丹东资源优势的工业转移到丹东本地发展,建立完善的区域产业等级序列,形成以大连为中心,梯度发展、协调推进的格局。如:大连的造船业举世闻名,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举足轻重。丹东虽属欠发达地区,但在造船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充满无限商机的宝地。在造船业方面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大连的造船业基地主要从事造船业务,而丹东主要从事修船业务,不仅减少运作成本,又能合理利用港口资源。其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大连经济基础较好、信息集中、融资方便等优势,大力推进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后,实施“前店后场”的发展模式。大连工业化水平较高,正处于工业化与现代化并举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需要加速发展,但是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发展受到抑制。丹东可以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作为大连产品生产厂,进行一定规模的生产。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利用技术改造进行产业升级。

3.旅游合作。两市旅游业一体化的条件十分优越,依托大连旅游业优势,发挥丹东旅游资源特色,可迅速形成丹大旅游业一体化格局。为大连旅游业发展绘出最新的蓝图――把大连建设成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点和国际色彩的区域性旅游中心。丹东的前阳人原始村落遗址记载了黄海沿岸历史文化的变迁;大孤山古庙建筑群历史长达千年;虎山长城雄伟壮观;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闻名中外;中朝界河鸭绿江因抗美援朝而闻名于世,鸭绿江断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铭刻了特定的历史,丹东因此曾被誉为“英雄城市”。丹东是全国最大的满族聚居区之一,与朝鲜隔江相望,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和谐相融,极具浓烈的地域风情。丹东与大连的旅游资源是一个整体,有很强的互补性。为了适应小长假的到来,可以积极打造多条短途旅游线路。如生态旅游线、历史旅游线、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以及工业文明旅游线等。两市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年华,苏锡常.区域整合及其协调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

[2]黄英婉,王明友.沈阳、抚顺、铁岭“同城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3]吴唯佳.非正式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建议[J].规划师,1999,(4).

上一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台湾农地制度改革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