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5-28 06:12:53

丹东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设施农业已成为丹东市具有较大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已由过去的满足冬季市场供应改为全年四季生产供应市场的农业重要产业,同时,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被纳入当地农业工作的重点。

一、设施农业生产现状

丹东地区特色产业在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势头,也促成设施标准小区建设步伐加快,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设施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一些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异军突起,县、区也由此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基础上,开始实现“一县一业”、“一区一业”规模化生产,出现东港的草莓、振安区的蓝莓、凤城的山野菜、宽甸的食用菌等一大批特色品牌。目前,丹东市设施农业生产面积已超过4.1万亩,年产值突破6.7亿元,为全市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设施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引导

部分县区发展速度过快,一些地区设施类型、栽植种类、栽培季节雷同,区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

3.技术推广不到位

普遍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补贴,忽视技术推广服务等软件投入,品种、技术和人才贮备不够。

4.设施装备水平不高

三、发展对策

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以设施小区建设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强化新技术推广;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力推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加强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储藏、加工和包装业。

1.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迅速扩展生产规模

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特点,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进行生产。市政府明确对各区域进行规划,今后几年,丹东市将重点支持沿海出口创汇型的设施农业,林区特色型设施农业,鸭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化发展的设施农业。

2.具体规划要切合实际

在具体建设的实施上要坚持规模发展,在规划上坚持“六个围绕”,即围绕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建棚;围绕公路沿线特别是高速公路建棚;围绕交易市场建棚;围绕老区建棚;围绕领导班子过硬的乡、村建棚;围绕荒山、荒沟、荒坡建棚。

3.强化技术服务指导,确保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设施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是集约化、高科技的新型产业,要求有较高工作效益的技术服务体系,要求有较高技术素质的农民。因此,必须下力量建设与设施农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吸收专业人才充实改造乡镇农技队伍。大量招聘园艺、蔬菜生产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适量选聘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来,争取达到每个新建设施农业小区至少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服务。

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对大棚生产户的培训应搞好针对突发病虫害防治知识技能的应急培训,一个蔬菜品种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培养出新一代懂科学、善于接受和运用各种新技术的新型农民。各地应从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出发作出培训规划,力争使每一个新建小区都有一两个经过培训的技术示范户。

4.依靠科技发展设施农业,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推广应用力度

树立依靠科技获取设施农业高效益的意识。大力推行温室、畜舍、厕所、沼气池“四位一体”建设模式,把设施农业纳入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轨道;大力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微灌节水、长季节栽培等新技术;应用立体栽培技术,合理安排茬口,实现全空间、全季节生产,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加强新优品种引进、试种、繁育和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卷帘机、落秧器、滑车、滴灌等其它棚内作业机械。认真搞好棚内耕地地力保护和培养,预防各种土壤病害,实现可持续生产。

5.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高效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产品的质量,没有较高的产品质量,农业不可能产生较高的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丹东市还处在起步阶段,差距还很大,要高度重视。

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一是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和能人的带动作用,广辟市场,广纳订单,通过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推进农产品流通;二是要加快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大力培植发展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合作组织,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积极促进和带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全方位抢占国内大中城市市场,真正构筑起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努力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三是要放宽经营政策,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实行税费优惠政策,改善经营环境,制定奖励政策扶持帮助搞好流通。四是在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自己优势品牌后,尽早开拓国际市场,让我们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

上一篇:浅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