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海:待到烂漫时 满城尽带黄金甲

时间:2022-03-05 12:39:21

张秀海:待到烂漫时 满城尽带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为傲霜脱俗的象征,因其不畏秋寒绽放,历来深受国人的喜爱。时至今日,在生物技术的作用下,“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梦想虽然可以实现,但在张秀海这样专业从事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人员看来,改变了花期、抗性的,要想从根本上达到传统的品质还需时日。

奥运小菊盛夏绽放

2008年的奥运会,让北京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盛会少不了鲜花的映衬,作为北京的市花,同时也是最能表达中国特色的花卉之一的,自然不可或缺。然而,向来是“不畏风霜向晚秋”,让原本在秋高气爽之际开花的在高温、高湿的夏日里绽放,却是一个技术难题。

张秀海告诉记者,让在夏天开放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短日照栽培技术使普通花期提前;二是通过杂交育种,培养夏季自然开花的品种。由于短日照栽培技术成本较高,所以张秀海和团队成员一直在进行杂交育种,希望能培育出一些在夏季自然开放的品种。

培育奥运,首先要选择一些夏菊种质资源。据张秀海介绍,夏天开的很少,原来的夏菊品种只有在农历 5月和 9月开花的“五九菊”。因此,这些奥运都是以“五九菊”为原始母本,父本则为北京小菊优良品种及太平洋亚菊。为了收集合适的种质资源,从 2004年开始,张秀海经常和课题组的成员们顶着盛夏烈日,跑遍北京、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寻找优良品系。回来以后,还要趁着天热赶紧种上,以保证及时观察,并进行下一步杂交育种。

经过 3年多的培育观察,他们终于培育出专供奥运的夏菊系列新品种――“奥运白雪”、“奥运黄云”、“奥运紫霞”,它们能够适应北京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而且自然分枝能力强,着花繁密,株型饱满,开花时间较长,可以从 6月持续到 11月,非常适合在北京奥运场馆及城市绿化中应用。最让人骄傲的是,这 3个奥运品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唯一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培育出来的只能是小菊,与传统的大而饱满的花型,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是盛夏开放,株型不够饱满。究其原因,张秀海表示,这是因为我国至今还没有夏天自然开放的大型,由于大型基本上都是杂合异源多倍体品种,通过传统的培育手段很难得到自然花期在夏季的大菊品种。

据张秀海介绍,近几年来,他们一直都在探索用转基因生物技术手段,以及化学诱变、辐射诱变等方式,培育新型品种,使花期提前。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本在深秋开放的大型绽放在不同时节,一年四季都能共享“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美景。

将技术转化为应用

在古代,的主色明黄色一向被视为炎黄子孙和贵族的标志,受到宫廷内外的一致喜爱。然而到了现代,同样是因为颜色的原因,却成为丧礼用花的代表,被冠以“不吉利”的帽子,很难在家庭消费中推行。怎样才能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北京良好的养菊、赏菊和育菊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拓展的应用范围呢?张秀海立志要将研究进行到底。

其实在从事育种前,张秀海做的更多的是基础研究。 200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秀海来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生物中心)。在最开始的几年,随着生物中心定位的不断调整,张秀海的研究方向变得比较多,生物技术、转基因等基础研究都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然而在英国 John Innes Centre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发现国内的遗传育种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也为了适应生物中心“将技术转化为应用”的发展需要,张秀海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资源的搜集和生物技术育种。在他看来,等花卉本身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广,所以研究就变得顺理成章。 2005年,在生物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张秀海组建了花卉研究室。

转型伊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熟悉等花卉的习性,张秀海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与花农们交流种植心得,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栽培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他开始积极申请项目支持,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 2006年,张秀海成功地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张秀海坦言,新星计划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动平台,在新星项目的支持下,他渐渐地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在承担新星项目的几年间,作为课题主持人或者子课题主持人,张秀海先后主持课题 4项:其中,北京市农委资助项目 2项(北京茶菊、奥运小菊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生产示范-奥运小菊特色品种产业化生产示范,四倍体刺槐新无性系推广及其生态饲料林培育示范), 863项目子课题 1项(百合抗逆、安全、高效转基因育种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 1项(分枝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切花菊育种中的应用)。在 2009年第 7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审、认定了新品种6个,张秀海同时也获得第 7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先进个人荣誉奖章。在采访中张秀海一再表示,科研院所不能关起门来搞科研,只有面向产业、面向市场才能有出路。张秀海和同事们也用骄人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除了致力于育种外,他们还在食用、茶用及绿化用的育种和市场推广领域走在了前沿。他们已搜集传统品种 1100个、切花菊品种 20余个、茶菊品种 10个,野生资源 10余份,并对所搜集的资源开始进行系统分类和鉴定。此外,还通过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等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手段,培育出一大批新品种,许多优质品种已在江苏、云南、四川等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更希望待在实验室

经过多年的花卉研究,张秀海发现北京花卉育种还存在许多难题:北京地区野生花卉资源的挖掘、整理、评价和利用研究还很不够。和月季虽然作为北京的姊妹市花,但在北京地区还没有系统地进行、月季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北京地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大多花卉企业采用从国外引种的方法来占领国内市场,并不注重新品种的培育;北京地区花卉育种技术体系薄弱,资金投入少。中国在花卉育种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民间选育搜集完成。这些难题无疑都会成为张秀海他们未来研究的重点。

随着科研业务水平的提升,张秀海的工作性质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2007年,他被农科院任命为生物中心副书记、副主任, 2010年被任命为中心书记。他的科研组织和事务管理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不过相比行政工作而言,张秀海更喜欢的是科研工作。“真希望把手机关在抽屉里,静静地待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虽然这样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张秀海表示,他一定会努力争取。

上一篇:逆市而动 自主车企王牌揭密 下一篇:应对危机呼唤综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