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

时间:2022-03-04 02:53:45

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构建和谐社会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它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贯穿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体人民才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处于和谐状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能够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二、构建和谐社会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

正如社会主义本身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和谐程度。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到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育程度同样不可能达到高级程度。我们只能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构建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想,也是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作为终极目标的和谐社会,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事实上的平等,我们还无法达到。因此,其和谐是在发展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以发展作为追求和谐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公平是相对的。

社会公平,严格地讲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公平,而事实上的公平只能是相对的。比如,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形式可以多样化,人们的所得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强制推行平均主义政策,只会阻碍人的创造性。因此,分配公平,是指按照被绝大多数人认为公正的某种规则进行分配,只要不违反规则,就是公平的、正当的,但不等于事实上每个人收入完全一样。社会分配公平,在今天只能理解为,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在尊重绝大多数人权利的基础上,同时保护弱势群体,使人们能够以人的尊严生活。因此,我们便可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正就只能是相对的。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无差异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有矛盾有差异的社会。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社会也同样如此。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在一定时间内相互适应,便形成和谐的局面。但这种和谐不可能永远和谐,一旦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平衡,社会就出现新的变化。只要社会在发展,其结构的平衡就会不断接受挑战,当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的和谐程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在发展变化中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差异。

三、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建设,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内容上更加系统和完整,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更加有机地联系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经验,从而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提供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整个过程。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强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原则、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现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促进科学发展。要把它们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和谐社会,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整个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在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弊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共事业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都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解决的。资本主义国家出于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力图缓和经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如何不能克服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造成的单个或局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不能摆脱追逐超额利润的破坏性后果和根本局限。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也是为了避免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开辟新的途径,积累新的经验。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贯穿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拓展。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整个过程。

我们党是在正确判定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间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战略高度,提出和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这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高度统一,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高度统一,坚持治国方略与治党方略的高度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贯穿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整个过程,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上一篇: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从马克思《资本论》的视角研究当前经济金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