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海上钢琴师》反思现代钢琴教学

时间:2022-03-04 03:31:31

从影片《海上钢琴师》反思现代钢琴教学

[摘要]本文从影片《海上钢琴师》中反思现代钢琴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提出学生音乐审美意识、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注重音色的把握和手指的练习等教学方法,希冀能为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钢琴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现代钢琴教育;启发教育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美国Fine Line 公司发行,曾获1989年康城电影节的特别评审大奖,好莱坞外国传媒全球奖及190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该片讲述了一位生于海、长于海、亡于海的音乐奇才精彩非凡而又极富争议的一生。影片中主人公1900指尖流淌出的曼妙旋律,至今依然清晰的耳畔萦绕,令人挥之不去。当前,已有很多影评家、美学家对该片撰文评价,确实,无论从美学的角度,抑或思想内涵来看,《海上钢琴师》都是颇见实力的佳作,启发我们对人生、对音乐、对世界的思考。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海上钢琴师》中反思现代钢琴教学。首先,音乐的创作源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正如傅聪先生所说:“音乐与人都是生命。”主人公1900常年生活在大海中,或许是他长期在舷窗旁的守望,海浪的声音培养了他对音乐的感觉,培养了他独特的审美视角。1900的演奏源自他的内心,因此,他的音乐感染力极强,内心的情感与旋律的美缠绵相融,他用音乐洗尽尘世铅华,涤去孤独与悲伤。所以,音乐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换句话说,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意识。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产品,借助于声音的物质载体,其目的性以审美价值引导精神性的审美信息为核心方式存在着。正如《列子》中所说:“声之,声有闻矣,而生者为尝发。”由于钢琴的特殊性,手指的功夫即技能技巧练习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在练习时枯燥、单一,渐渐地将练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手指运动,从而失去了对音乐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失去了音乐最终目的――培养人审美的能力。这就需要教会学生从自己内心的深处去感悟音乐、深刻诠释作品内涵及用自己的情感去弹奏、去表现音乐的最终目的,音乐的审美意识在追求中自然地形成了。此外,学生在弹奏音乐作品时,往往也忽略对音乐审美意识的追求。在音乐的审美创造活动中, 一部音乐作品大都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识行为。其一,作品内含作曲家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基点与素材,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谱写成乐谱。其二,演奏者依据乐谱中所蕴涵的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与实际,通过一定的技术技巧处理,将音乐作品具体地表现出来。其三,音乐作品的欣赏者通过演奏者精湛的演奏与丰富的感情所提供的音乐意境,以自身存在的感受和联想去接受与欣赏作品。三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由此,作为中介的演奏者在音乐演奏中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种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欣赏者的思维与意识,拓展审美的空间。

第二,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笔者在这里引入启发教育的概念。启发式教学不单纯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它是对一种教育思想在教学、讲授过程中的贯彻。这种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给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一系列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主动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影片中1900并未受过任何正规的钢琴教育,然而他却可以真正成为钢琴艺术家,这正是因为1900对音乐不断的吸收、探索、创新,他在生活中不断启发自己,例如,在船上乐队演出时,他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不按乐谱,随性而奏,依然得到大家的掌声和认同。其实,这也是1900对音乐自我理解的一种表现,是思维拓展的一种表现,可以说是自我的一种启发式教育,这种启发来源于1900对音乐的思考。

作为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而非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笔者认为:教学上采用诸如“再想想,这个地方应该怎样弹才更好听?”比“你应该这样弹”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前一种语言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他们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即使弹同一首曲目,也能弹出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后一种教学,则会使学生的演奏“千人一面”,失去个性。学习钢琴不单纯是学习钢琴弹奏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把音乐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使听者产生美的感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对作品的理解、对曲谱的把握,直接对曲目的演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上应在上述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第三,对音色的把握和手指的灵巧性、技巧性的练习。影片中1900的钢琴乐曲音色饱满透明、旋律流畅均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其对音色的重视和技巧的把握,影片中贯穿了1900徜徉在琴键上的各个镜头,这正是钢琴家不断勤奋练习的真实体现。教育家亨利・涅高兹曾言:“声音的掌握是钢琴家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最首要的一个,因为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就能把音乐大大提高。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无论你弹音阶、琶音、练习曲还是乐曲,其声音质量是需要特别下功夫的。”由此可见,声音对于钢琴演奏来说格外重要。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陷于就事论事地去应付钢琴弹奏所面临的各种视谱、节奏、速度等问题之中, 而无暇去考虑声音的质量,这恰恰是误区之所在。其实,音色的饱满度、透明度是评定钢琴技艺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色的把握,达到声音的明亮与通透,力量通过指尖“送”到键盘里去,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再则,要加强学生手指灵巧性、技巧性的练习,将手指动作的灵敏度与速度、力量的转移快速弹奏的需要统一起来, 使声音清晰、流畅、均匀、富有弹性,体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听觉效果, 充分展现出钢琴最为生动的旋律与美感。

[参考文献]

[1] 陈光.《刍议钢琴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成才之路》.2007年20期.

[2] 张建江.《启发式教育之我见》,《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2期.

[3] 江莉文.《钢琴教学浅谈》,《艺术教育》.2007年8期.

[作者简介]胡苹(1969―)女,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及研究。

上一篇:中西方悬疑剧之差异比较 下一篇:刍议英汉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