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例重型颅脑损伤致脑积水治疗体会

时间:2022-03-04 03:15:18

82例重型颅脑损伤致脑积水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所致脑积水的机制、诊断、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的资料,分别采取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伤后1个月内死亡7例,随访6个月~5年46例,植物生存2例,需人照料9例,生活自理21例,从事一般工作14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11例,肺部感染8例,颅内感染7例,继发脑梗死6例,肾功能障碍5例,癫痫4例,尿崩症3例。结论:要高度重视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发生,及时采取脑室外引流、腰大池持续引流及脑室-腹腔分流术,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脑积水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039-02

脑积水为神经外科常见病症,常继发于重型颅脑损伤。我科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82例重型颅脑损伤致脑积水患者,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的7.3%(82/1 125),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2例患者中,男51例,女31例,男女比例为1.65∶1,年龄5~71岁,平均3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 h~2 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5例,殴打致伤16例,高处坠落伤8例,砸伤2例。

1.2 临床表现

伤后持续昏迷58例,伤后清醒渐至昏迷24例,入院时GCS昏迷记分3~5分(特重型)45例,6~8分(重型)36例。一侧瞳孔散大22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肢体过伸18例,肢体屈曲11例,肢体无活动23例;高热36例,消化道出血11例,高血糖(排除原有糖尿病者)42例,电解质紊乱29例。本组复合伤未记录在内。

1.3影像检查

本组均行CT检查,CT显示为脑挫裂伤基础上出现脑积水41例,单纯双侧脑室内高信号改变16例,以一侧脑室为主13例,全脑室积血11例。其中,合并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11例,颅底骨折16例。2周内急性出现积水者48例,2周后慢性出现积水者33例。MRI检查21例显示:双侧脑室对称或不对称性扩大,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不同程度扩大,脑室周围见间质水肿。

1.4 治疗方法

本组急性(2周之内)出现者48例,急诊行单侧脑室外引流者31例,行双侧脑室外引流者17例,引流时间:3~10 d,绝大部分7 d内拔除引流管,5例7 d时拔管前夹闭试验后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又放置2~3 d。拔除引流管后均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5~14 d,直至脑脊液清亮、封闭引流管无急性颅内压增高为止。慢性脑积水多继发于脑挫裂伤患者,由脑组织碎屑或血液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吸收障碍所致。此类脑积水经CT及MRI明确诊断后,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2 结果

伤后1个月内死亡7例,随访6个月~5年46例,植物生存2例,需人照料9例,生活自理21例,从事一般工作14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11例,肺部感染8例,颅内感染7例,继发脑梗死6例,肾功能障碍5例,癫痫4例,尿崩症3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分流管堵塞6例,其中,脑室端4例,腹腔端2例,经手术调整通畅;感染4例,1例抗炎治疗控制;3例拔出重新换侧置入,脱落腹腔2例,1例开腹取出,另1例无临床症状,未处理。

3 讨论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一般分为两类:

3.1急性脑积水

即伤后2周内出现的脑积水,多为梗阻性脑积水。治疗方法主要是术中应尽量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后脑室置管引流。本组对双侧脑室铸型明显的17例进行了双侧脑室外引流术,能充分引出血性脑脊液及血块,快速解除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脑室外引流注意事项:①应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脑内感染;②引流管应高于脑室平面15~20 cm,避免颅内压过低继发脑出血;③拔除引流管前做夹闭实验,尽量在1周之内拔出,个别夹闭实验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者可适当延长时间。拔管后均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腰大池引流体会: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每天行穿刺点换药,如有继发感染应立即拔除引流管。②脑脊液由血性变清亮时,应尽早拔除引流管。③因引流管管腔大,流速快,应调整引流瓶高度,避免发生持续低颅压。

对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引起的急性脑积水,仅行血肿清除即可缓解脑室受压,效果较好。而小脑挫伤和出血引起的急性脑积水则与第四脑室受压有关,本组6例,虽行血肿清除及脑室外引流,效果仍差,死亡2例。

3.2 慢性脑积水

多为交通性脑积水。对脑挫裂伤严重、蛛网膜下腔积血较多、可能形成脑积水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行腰大池持续引流,以排出血性脑脊液,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动态观察,如不能改善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且CT显示脑室继续扩大或MRI显示脑间质水肿明显者,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本组有33例。

3.3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①分流管堵塞6例,其中,脑室端4例,腹腔端2例,发生时间为术后2周~13个月,平均6个月,经再次手术调整通畅。②感染4例,1例抗炎治疗控制,3例拔出重新换另一侧置入。感染是脑积水V-P分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27%,治疗效果差[1]。③脱落腹腔2例,1例开腹取出,另1例无临床症状,未处理。其余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改善,经CT复查脑室大小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

评估术后疗效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2],近年来,MRI检查成为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有人认为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有助于了解复发及临床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术后脑室系统的缩小及临床症状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故笔者认为,短期内仅靠脑室系统大小来衡量手术的成功与否并非黄金标准。笔者主张术后每半年复查一次MRI,了解脑室系统的变化情况。另外,临床症状的明显缓解、CSF动力学检查也是衡量的指标之一。

临床医生要提高对颅脑损伤后脑积水发生率及危害性的认识,及时采取脑室外引流、腰大池持续引流及脑室-腹腔分流术,尽早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孟辉,冯华,王荣宪,等.第三脑室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与分流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411-413.

[2]蒋宇刚,张明铭.难治性脑积水分流管堵塞伴感染的神经内镜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523.

(收稿日期:2008-01-11)

上一篇:卫生部公布:违法医疗广告明显减少等4则 下一篇: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坏死性角膜基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