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即时性评价的相对优势

时间:2022-03-03 05:25:26

如何发挥即时性评价的相对优势

【摘 要】 新课程提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构建合理、科学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既能为实现英语课程目标提供重要保障,又能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促进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还能启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思考,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即时性 因材施评 发现得失 随境语

构建合理、科学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既能为实现英语课程目标提供重要保障,又能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促进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还能启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思考,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发展的促进者,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让其得到全面发展。

1. 即时性评价的优势

1.1 及时、客观,具有实效性

即时性评价伴随着教学活动过程而存在,与教学活动过程融为一体,而教学活动进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的真实再现,是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实施评价,一方面能体现评价的及时性、客观性,增加可信度,透明度,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能显示对学生在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真实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质量性评价的评价理念,是有很强的实效性。现代英语知识的学习已被融入了生活性、趣味性十足的情景对话中。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时,跟随他们的运用表演,利用当堂所学语法与新词,跟随活动情节,编设即使性评价语言,既能及时做到新知新用,又能更加入情入境地引领孩子们投入活动学习中。如,学习《This is me》一课时,就可以根据本课的语法知识“be good at”等重点短语及现在进行时等时态语法,根据现场情境,编设“You’re good at acting.”, “We enjoy your playing!”, “We are playing a fantastic game!”等“随境语”,让孩子们在吸取评价的同时理会知识。

1.2能够更好地“因材施评”

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发展”的课程评价,促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怎样得知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呢?重要的渠道就是能过教学互动来发现。即时性评价过程,恰好是对“主体”正面观察、发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即时性评价能够更好地体现“因材施评”。英语学习中常常发现一些学习不到位,如有的孩子读音不够准确。此时,在肯定其“语法掌握熟练”的同时,点出其不足,并及时请优秀孩子帮助纠正,前者的成功也是对后者的赞赏――“Now, you read very well!You’re great!Please thank your teacher for his help!You’re both great!”即时性评价带来的结果是共同提高。

客观优势固然存在,但评价效果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式。

2. 在教学中发挥即时性评价的优势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注意把握评价的契机

在课堂活动中进行知识引领的过程中,审时度势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语言和行为,能够及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以《This is me》的学习为例,一进入“Comic strip”环节,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进入自我课堂――让他们来扮演Eddie和Hobo,在他们简洁有趣的对话中,把握契机,及时给予关键、有效的即时性评价,既能够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及时转入本课英语知识点的学习中,有能够以点带面,让班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像走入英语剧场,让教师和学生们欣赏自己的表演。当然,赞赏必须要有“度”,不能泛化;指错也应有“法”,不能直化,否则,评价将对教学起负作用。

2.2 注意把握评价的方式

即时性评价方式很多,到底采用哪种评价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取决于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评价方式对路,既省时又高效。例如,在读到“The students are introducing themselves to each other.”一句时,表演者出现了一些小错误。此时,教师的最佳选择不是直接指出小主人的小错,而是应该把“错误”重新点化一遍或多遍,引起所有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让表演者进行自我评价、让欣赏者进行相互评价,无论是自我意识发现错误,还是同伴纠正点明错误,都能让全体学生对小错误产生强烈的“预防心”。对于任何课堂小错,教师都应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这样做不但能纠正学生思维上的偏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良好的思考、改正的机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使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3 注意评价的实效性

固然倡导激励性评价,但要从“度”上把握好,这点在即时性评价中非常重要,一节英语课,不能总是用 “You are very good in my class, I believe you will be better today.” , “Well done!”, “Great!”, “Wonderful!”, “Excellent!”, “You speak very well.”, “Very good!”, “You are very clever!”等语言赢得过多的掌声,造成课堂上的表面繁华,而实质上收效甚微。应围绕提高课堂效益来实现课堂评价。如,在“Welcome to the unit”学习阶段中,当孩子流利读完课文时,联系课文内容,及时给予评价“You’re wonderful!Li Ming,you’ll be my good friend. You’ll all be good friends,too.”能够将评价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无意之中就会将学习者带入现场语境之中,让他们感到这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进行一次新客会面活动。从而把生硬的课本学习变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游戏、语言交际。当然,各课有各课的知识要点,教师评价语言的运用需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知识点及时进行有效调整,才能真正将评价融入学习之中,在激励孩子们完善自我、努力奋进的同时,也对知识学习起到促进、强化作用。

2.4 注意批评的艺术性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错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没有批评,做错了就应该给予批评,出错了就应该及时给予点拨,使人体在心理上有一种强化,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但要注意语言的艺术,应善用技巧性的批评,可采用延时性评价或“无声”评价(肢体评价),例如:某学生的错误行为正在进行中,教师可以将目光停留在该生身上,学生会作出快速反应,中止其行为,这样就达到了警醒顿悟,催人奋进的目的。在英语学习中也一样,如在完成“C New classmates”任务时,有学生在填“She has (long black)hair. ”出错了,教师可以直接指指自己或身前学生的长发示意“long”等,相信孩子在改正自己错误的同时,也会加深对这一词的印象。语法错误也是如此,如有的孩子在填写“She is good at (swimming).”时出现错误,完全可以让刚刚表演过的角色起来重述自己的台词,同时教师也对出错点加以点化,那么,孩子们在没有听到“你错了”的情境下,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

2.5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班级里多才多艺的学生很多,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能写会画,有的热衷表演,有的擅长言辞,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应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每位学生的才能,引导每位学生去体验“学―学会―会学”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说,在日常教学的即时性评价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再回到《This is me》的课堂学习中,当擅长绘画的学生,举起自己的佳作做以介绍时,说出的语句中含有语法错误――“I’m good at draw.”发现错误后及时予以评价――“Your picture is very beautiful. But ...” “His sentence is wrong.” “Please tell him quickly!You’re good at finding.”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朗读、唱歌、游戏、表演等积极评价的同时,学生也为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到高兴,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大胆地实践。

3. 结语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升华教学效果,帮助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现得失,能够起到总结和生成发展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体验收获与成功是即时性评价的核心。发挥即时性评价的课堂导学导教功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它能够及时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现场获得成就感,增强自己继续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1] 万伟,秦德林,吴永军. 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 毕田增. 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严育洪. 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 王深根,毛建华. 新课程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下一篇:高中英语课程改革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