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2-03-03 04:20:45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项创新理论,近年来已经成为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之一。理论研究表明,通过破坏性创新创建的新业务成功概率比通过维持性创新要高10倍以上。因此,我国企业在构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破坏性创新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破坏性创新的概念

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者克雷顿?克里斯滕森通过对磁盘驱动器工业的研究,以创新的环境为基础,将创新分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破坏性创新是指改变了原有技术发展路径的创新,它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性能更强大的产品,而是创造出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足够好,但又具有不为主流市场用户看重性能的新产品。破坏性创新产品一般价格便宜、结构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用,这对于处于边缘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破坏性创新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一般而言,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破坏性创新具有相对性

破坏是相对于现有的主流技术、主流客户和关联企业而言的,一旦破坏性创新形成明确的性能改进轨道,也就演变为维持性创新,其后又会出现下一轮新的破坏性创新。对一家公司具有破坏性的创新可能对另一家公司具有维持性的影响。如互联网销售对戴尔的电话直销模式而言是维持性创新,而对康柏、惠普和IBM的销售渠道来说则是破坏性的。

2.破坏是一个过程

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总是超过用户需求提升的速度,因此,随着破坏性创新产品的逐步完善,它的新属性慢慢达到主流用户的要求,并且吸引更多的主流市场用户,由此对关联企业产生一次“破坏”。相对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它虽然使用费用高,信号质量差,但具有便于携带的特征。当移动电话进入市场时,主流市场用户仍然偏爱固定电话,因为固定电话可靠而便宜。随着蜂窝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不断更新换代,使用成本降低,价格不断下降,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主流市场用户。需要注意的是,破坏性创新的定义与是否发生产品替代没有关系,破坏性创新产品并不一定替代现有产品。在移动电话导入市场后的十几年间,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经营商在需求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内经营,互相之间几乎没有影响,两个产品之间存在着“蓝海”。

3.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

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对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存在误解,特别容易将它与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混淆。“许多人已经将‘维持性创新’这一术语与他们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渐进性创新’的框架视为同一事物,将‘破坏性创新’这一术语与‘激进、突破、超越传统或者与众不同’等同起来”。其实,破坏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1)分类的标准不同。突破性创新是与渐进性创新相对的概念,其关注的是技术变革的强度。建立在一整套新的科学和工程原理之上,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非线性、大幅度、不连续的跃迁是突破性创新最突出的特征。Richard Leifer(2000)认为突破性创新是能带来或潜在导致如下一个或几个方面后果的创新类型:一系列全新的性能特征;已知性能特征提高5倍或5倍以上;产品成本大幅度削减(成本削减30%或30%以上)。破坏性创新是与维持性创新相对的概念,更多地聚焦于市场领域,基于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产业层的冲突激烈程度。

(2)技术表现不同。突破性创新往往代表了最前沿的技术进步,而破坏性创新并不一定伴随技术突破,它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尺度,能引起新企业成长和市场领先企业衰败。当新技术应用产生了现有用户尚未重视的不同性能特征时,该技术就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破坏作用的。

(3)市场表现不同。突破性创新解决了现有市场的需求,为现有市场用户提供了具有更高顾客价值的产品。相反,破坏性创新为非主流用户或新兴市场用户设计产品,提供新的细分市场价值。破坏性创新产品最初在性能上比主流市场上现有产品差,并不受主流用户的欢迎。

(4)承担的风险不同。破坏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都有风险。突破性创新承受的主要是技术风险,因为发展前沿技术需要巨大的持续不断地投入。然而,它是对现有技术产品性能的改进,面对成熟的市场,解决主流用户当前的需求,因此市场风险相对较小。与此相反,破坏性创新在技术上相对简单,可能是现有技术的组合,这类技术往往使新市场的出现成为可能。公司在必须对破坏性技术做出投入决策的时刻,还看不见具体的市场。因此,破坏性创新承受的主要是市场风险。

因此,破坏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是不同分类体系下的两个概念,破坏性创新包含了部分渐进性创新和部分突破性创新。破坏性创新可以通过采用突破性技术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整合来实现。

三、中国企业与破坏性创新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破坏性创新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拥有一个跨越低端到高端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同时针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中的非消费者实施破坏性创新,是破坏性创新产生和发展的理想最初市场。在宏观上,无论能否对主流市场产生破坏,破坏性创新都是创造新市场的有效工具,因此,它可以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在微观上,破坏性创新改变了市场竞争的规则,为处于技术落后状态的我国企业打开了一个赶超领先者的“机会窗口”,使它们和发达国家企业有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尽快地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克雷顿・克里斯滕森 吴潜龙译:创新者的窘境[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2]康长杰 陈 劲 排斥性创新:一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方法[J]. 管理工程学报, 2006(2)

上一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深化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影响我国星级酒店业经营绩效的十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