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料英译原则与技巧

时间:2022-03-02 10:41:19

旅游资料英译原则与技巧

【摘要】本文根据旅游资料的功能及英译标准,结合当前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旅游资料英译应做到文字自然流畅、表达清晰易懂、文体简洁直观、有感染力;并在把握基本原则上探讨了旅游资料的翻译技巧,即采取多种翻译方法的有机结合,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旅游资料 翻译 原则 技巧

一、旅游资料的功能及英译标准

谈论旅游资料的翻译必须把旅游资料的功能与翻译有机结合。旅游资料有不同的种类,但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游客。其主要功能在于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诱导功能。旅游资料首先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通过对风景名胜的介绍、宣传,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增加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为了增强吸引力,旅游资料必须能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使之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具备了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也就具备了诱导功能。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要通过传达原文的信息,全面反映原文的功能,才能达到原文的交际目的。

旅游资料的翻译不能等同于单纯的中译英文字翻译,旅游资料翻译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效果。奈达在他的“对等反应”理论中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还应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所产生的反应作对比。译文应该具有与原文同等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要想让译文在译文读者心目中引起的反应效果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效果相似,译者必须把重点放在译文的译文读者上,充分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从读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当措施,在不影响原文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对译文读者可能不易理解的信息作适当的调整和变通,才能使读者理解并接受信息,达到旅游资料翻译的最终目的。

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赋予了各个民族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制约着各自使用语言的独特方式。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所固有的文化背景、心理因素和欣赏习惯。旅游资料的翻译更是这样。旅游资料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涉及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只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忽视汉英在文化深层次上的差异,是无法实现旅游资料的功能的。

二、当前旅游资料英译存在的问题

综观当前旅游资料汉译英翻译现状,可以发现旅游资料英译的欠缺较多,常见的旅游资料英译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译文语言欠考虑,汉化英语严重;二是译文过分忠于原文的字句,不分对象,不顾及中外读者的差别,逐字照翻对,对于外国游客不熟悉的汉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必要的处理,令外国游客难以理解;三是译文多以汉语的思维方式行事,不符合外国游客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四是译文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难以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

三、旅游资料翻译的原则

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译文必须合乎英语的语法表达,也就是说要用流畅,英语本族语能接受的惯用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信息,让读者正确了解原意。片面强调形式对等,字面对等,只会使译文生硬难懂,甚至违反原意,引起外国游客的反感。

译文要清晰易懂,是为了使译文能适应国外一般读者的接受能力。旅游资料翻译的对象是国外游客,译文首先要让国外普通旅游者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一般外国游客对中国了解甚少,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发展程度迥异,在思想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不小困难。如果不分对象,不顾及中外读者的差别,只是照直翻译,只会使国外读者糊里糊涂,不知所云。尤其是像历史朝代、人物、地名和典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十分熟悉,但对于缺乏背景知识的国外读者来说,却很陌生,难以理解。因此,在翻译这些词语时应尽可能地予以简洁的说明、解释,使译到清晰易懂,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译文的表达应该简洁直观,才符合国外读者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汉语和英语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汉语语言华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英语重写实、重理性,语言表达强调自然简洁、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特点。具体到旅游景点描绘也是如此。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尤其是以景点描绘为主的资料翻译,表达一定要简洁自然,客观具体,才符合国外读者的欣赏习惯。否则,会使人感到译文过分虚夸,言过其实,不易使国外读者接受。

译文必须具有感染力才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译文应该有生动活泼的可读性强的语言,使之充分发挥英语的魅力,以感染读者。译文语气要显得亲切友好,本着尊重游客,一切为游客所想的态度,这样会更容易为游客所接受。相反,如果忽视游客的存在,缺乏亲切感,则不易引起游客的兴趣。

四、旅游资料英译的主要方法

旅游资料翻译不是表象文字上的吻合,而是信息和语言内涵上的契合。旅游资料的翻译只有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采取多种翻译方法有机结合,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旅游资料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必要的变通和处理,对译文进行调整。

1、增补。增补,也可称为增词或加注,就是在翻译有关人名、历史事件、地理名称、风俗、典故、诗词等词语时予以简要的说明、解释或补充。例如,“解放前”、“解放后”这两个较常用的词汇,一般的外国人并不熟知,如果将它们逐字译成“beforeliberation”和“afterliberation”也不能使外国游客清楚地了解具体的时间,如果译成“before/afterthefoundingofthepeople’RepublicofChina(in1949)”,语义就显得清楚明确。又如:

原文:路左有一巨石,石上原有坡手书“云外流春”四个大字。

译文:ToitsleftisanotherrockfornerlyengravedwithfourbigChinesecharactersYunWaiLiuChun(BeyondCloudsflowsspring) writtenbySuDongpo(1039-1101)themostversatilepoetoftheNorthernSongDynasty(960-1127).

译文没有简单地将人名、诗词译成汉语拼音,而是用解释性的增译加以说明,使游客更好地理解内容。对于历史年代也增加了具体时间,使之更清晰易懂。

2、类比。类比,即用人们所熟悉的事例说明或解释未知的或较难理解的道理。运用类比,不需要长篇大论就可以把难以表达的概念或道理表达清楚。类比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外国游客理解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译文,更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产生亲切感,激发游客的兴趣,使译文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原文: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

译文:jigong,RobinHoodinChina ,robbed therichandhelpedthepoor.

译文将济以比作外国游客非常熟悉的罗宾汉,不用更多的笔墨就可以让外国游客了解济公是什么样的人和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产生很好的效果。

类比可以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外国游客将他们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人物和事件等与他们熟悉的人物、事件等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3、删减或调整。汉语在描写景物时,主观色彩极浓,词藻华丽,文笔夸张。如果将汉语原文逐字译出,与英语简洁明快,直观理性的欣赏习惯不相符合。刻意追求原文之美,会使外国游客感到语言罗嗦,华而不实,根本无法领略其中美感。在翻译这类资料时,需要译者仔细推敲原文,透过其华丽的外表,抓住实质具体的内容,译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反映。例如:

原文:这里3,000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垒卵,摇摇欲坠;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译文:3000 cragsriseinvariousshape-pillars,columns ,walls, shakyeggstacksandpottedlandscapes…conjuringupfantasticandunforgettableimages .

译文删掉了原文堆砌的词藻,根据原文内容译出了具体的实物,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原文: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笼,鲜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脱脱一幅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各种奇峰异岭,令人感受各异,遐想万千。

译文:Itisanothergorgethroughwhicharapidstreamflows 。Trees, flowersandgrass ,apictureofnaturevitality,thriveonbothbanks。Theweirdpeaksarousedisparatethoughts。

汉语为了增加原文的色彩,用了“葱笼”、“繁茂”、“萋萋”三词,若按英语思维,这三个词表达同一个意思“生长茂盛”,用一个“vitality”再结合“树、花、草”等实物,语言上用炼达,直观简洁,符合外国游客的审美习惯。

4、再创造性翻译。翻译是一门再创造的艺术。提高译文的感染力的关键是译文的再创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译者首先吃透原文,然后抛开它,通过再创造,把原意用地道的英文和国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杭州因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于世的风景旅游城市。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道:“东南形势,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廉翠幕,参参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郑霜雪,天切无崖。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译文:Hello ,friend ,thewestlake ,likeabeautifulorientalgirl ,isgladtomeetyou ,happytoseejourneyflyingoverthemountainsandtheseas. As everybodyinChinaknows:“Inheaventhereisparadise;onearththereareSuzhouandHangzhou .”TheWestLake isaholidayparadisein theeyesoftheChinesepeople,theprideof theorientalcivilization.

原文引用了中文描写文中常见的古代诗词,这种做法在中文中常能起到好的效果,而在英文中则是不必要的,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译者在吃透中文后,从英文的表达角度出发进行了再创造,把原文内容有机地糅合在译文中。虽然译文在字面上与原文有很大的出入,但整段译文语言生动,既不拘泥于原文,又达到与原文相同甚至超出原文的效果,有很强的感染力。

总之,旅游资料的翻译需要译者对译文要有深入的理解,在把握住旅游资料的功能和翻译原则的基础之上,处理好文中的文化因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刘慧梅、杨寿康: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 姚宝荣、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98(5).

上一篇: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论实践锻炼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