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客厅:阿拉全是上海人

时间:2022-03-02 06:04:06

海派文化客厅:阿拉全是上海人

春节期间,上海电视传媒重磅出击,以17台节目综艺节目的组合拳,首度占据全国收视榜前三甲,而其中一台以访谈为主的――“阿拉全是上海人”节目(《可凡倾听》)更以智慧的创意、人文的底蕴、以及精彩的构念,获得业界的口碑和观众的欢迎。该节目在播出当日的CCTV央视首页上成为黄金时段推荐的唯一节目,在重播两周后依然受宠于本地互动电视的点播,让人刮目相看。

解读上海与海派文化似乎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而在故事中沉淀历史,在回忆中链接情感,在平凡中构筑传奇,却更显示对都市文化命脉的把握与人文价值判断的功力;近年来,诠释“上海人”也往往陷入身份与视角的尴尬,而作为电视传媒最优秀团队之一的《可凡倾听》,在“阿拉全是上海人”中为全国观众重新打造了突破地域与文化局限的“上海人”――

海派寻根――

周采芹与潘迪华

一位是京剧大师、海派文化宗师周信芳先生的女儿,一位是王家卫的电影世界御用的“上海女人”;她们在半个多世纪前离开上海,此番重归家乡落座节目之前素未谋面,却因一首歌而结缘――《Ding Dong song》(《叮当歌》,根据《第二春》改编)。

这首歌是继从中国传到欧美去的第一首歌《玫瑰玫瑰我爱你》之后,在欧美的主流世界引起轰动的第二首歌。50年前,作为首位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周采芹的华裔学生,在伦敦舞台上主演《苏丝黄的世界》,唱红了这一首歌。而在香港翻唱此曲出名的正是首位与英国EMI唱片签约的香港歌手潘迪华。现场,曹可凡力邀两位近80高龄的上海女人首度携手共唱此曲,“明明是冷冷清清的长夜,为什么还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听不出是远还是近,分不出是梦还是真。原来是一串铃,打乱了我的心……”,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东西文化互映的时空,此声此情,成为一段感人的传奇佳话。

如今的周采芹是英国皇家戏剧学院院士,2001年成为美国艾美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抒写了一个中国人海外闯荡的辉煌。在她的记忆里,永远留存着父亲周信芳在她离开上海时的情景,“他还说了最后一句话,他就说,‘你不要忘记你是个中国人’,所以我出国给中国人争气。”

海派风情――

陈冲、邬君梅、毛阿敏

陈冲出演过《红玫瑰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上海故事,邬君梅主演了《红美丽》也是上海的故事,而毛阿敏的《思念》更让闻者对故乡和友情魂牵梦萦。这三位60后的上海女人都曾经漂洋过海,在《可凡倾听》中聚首,传递出属于她们的海派风情。

当曹可凡问及她们记忆当中童年时代的上海,印象最深的一桩事情,邬君梅对烫壶子爱恨交加:我小时候,家里没有暖气的……被子里面爸爸妈妈帮我弄一只烫壶子,但是我对这个烫壶子真的是又爱又恨,有时候就把烫壶子往后面踢踢,踢到我睡过去以后,也忘记了,所以我腿上面有好几只烫壶子烫痛的疤……

陈冲描述道,刚刚出国的那段时候所有梦见的东西都是上海,在黄梅季节的时候,终于出了一点太阳,我们都到院子里面去抢树,把绳子绑起来,要把被子晒出去,那个时候如果晒了一天那个被子,有一点阳光的味道,拿回家来捂在那里幸福无比,但现在是洛杉矶很干,北京也很干,都是那种干燥的地方,想到黄梅季节那种滋润,其实真的是对上海的一种回忆……

上海弄堂的“弹格路”是让毛阿敏最思念的――“小的弹格路,一种石头的,现在都敲掉了,变成水泥路了,我很留恋那个路的,那个时候刚刚开始有高跟鞋,我妈妈好不容易省吃俭用给我买一双高跟鞋子,这弹格路上走两次,我高跟鞋子旁边皮都坏掉了,很恨这个弹格路的,但是现在就很想这个弹格路……”。赤豆棒冰和盐津枣是她最钟情的“上海味道”。拿到“4分钱一根的棒冰,隔壁小朋友大家要比,我这个赤豆你看,一根里面有一半,还有一个赤豆一根里面只1/3,哎哟拿到一半的人开心啊……还有小时候吃盐津枣,我看到盐津枣在商店里面,简直是眉飞色舞,忘乎所以,激动啊,买很多盐津枣回去……”

相似的记忆,不同的回味,作为同龄人和好朋友,曹可凡和她们一起在感性中触碰70年代的上海细节,在真情中分享和城市的集体成长记忆。在她们最灿烂的年华里,陈冲因主演奥斯卡获奖影片《末代皇帝》,使中国演员第一次站上奥斯卡的颁奖台;邬君梅,曾被《人物》杂志评选为“50位世界最美丽人”之一,参演了《末代皇帝》、《建国大业》等大片;作为中国流行歌坛“大姐大”的毛阿敏,多次在大型综艺晚会上担任压轴演唱嘉宾。她们都是上海的优秀女儿。

海派影像――

白先勇、潘虹、杨澜

当观众看到台湾作家白先勇和潘虹出现在演播厅里的时候,就会想到一部电影《最后的贵族》,这部由谢晋导演的电影原著正是白先勇先生的小说《谪仙记》。白先勇谈到自己笔下刻画大多为上海女人的原因,“我在上海住了三年,从8岁到11岁,对我的创作的生涯非常重要,我后来发觉我在写我的小说的时候,写台北的第一篇《永远的尹雪艳》是上海的。我写的《纽约客》第一篇《谪仙记》那女主角也是上海人。我的小说都是从上海开始的。”潘虹觉得演这部电影“让我真正意义上读懂了上海人,读懂了我们上海这个城市,我们懂得了为什么上海人喜欢漂泊,喜欢浪迹天涯,喜欢远嫁,其实这部戏我觉得是挺悲壮的,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作为一个上海人,如果不是远距离抽离自己的话,无法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和这个城市――原来这个城市是那样的。”

杨澜是上海的女儿,也是上海的媳妇,在她童年回声里,无论是每天凌晨3、4点钟就会听见窗外“咣当当”菜场卸菜的声音,还是在天蒙蒙亮就听见外面 “咕噜噜”刷马桶的声音,都成为她对市井生活最亲切的成长记忆。至今,“我主持的《杨澜访谈录》也是在东方卫视播出的,所以我觉得跟这座城市的这种国际视野是非常配合的”。

“阿拉全是上海人”在几个小时的节目里,无论是从美国赶来的卢燕对上世纪40年代当中国电影第一代“音译风”小姐往事的追忆;还是在《明月千里寄相思》歌声中孙女吴爱艺对上海一代歌后吴莺音奶奶的泪水;又或者是“生在天津,祖籍北京,其实我总认为我是上海人,阿拉全是上海人”的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对《夜上海》的激情演绎;李蔷华、关栋天母子对中国一代昆剧大师俞振飞的深情眷恋;以及来自台湾的新上海人马景涛、夏台凤的上海浓情;甚至是80后新生代艺人马伊、孙俪、蒲巴甲的上海感恩……聚集了和上海渊源难舍的嘉宾四五十人,使《可凡倾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跨越时空的海派文化客厅,它通过人物访谈、资讯回放、现场演唱、再现儿时游戏等方式还原了上海的文化根脉,见证了上海的风华绝代;更是以深层的人文关怀展示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亲和气度与姿态,传递了世博会和谐沟通的理念。“阿拉全是上海人”为提升海派文化价值做出了电视人的一份贡献。(由《可凡倾听》节目组提供资料)

上一篇:何骏:“心手相畅”竞时流 下一篇:双年展创新模式:巡回排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