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帮菜、上海菜和海派菜(二)

时间:2022-09-28 11:31:32

1990年11月,笔者与丈夫姜先生合作编著的《上海家常菜》一书第一次出版,发行2万册,随后每年印刷,到1996年共发行8万册;1997年出版修订本,总共发行超过22万册。2003年,《上海家常菜》一书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该书还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据知,从上海出国去海外的人员,若是在当地开设中餐菜馆,都想买上一本。当时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里,男主角手里拿着本书在学烧中国菜,那书就是《上海家常菜》。

写下上面这段并非为了标榜,仅仅想诠释笔者理念。静心思索、全面考虑,上海地方菜可以说已经具有浓厚地气,达到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菜水准,且烹饪技艺基本自成流派和完整系统,但论及已有一定的量和质,并具有数道被全国各地公认的代表菜,似乎尚还欠缺。笔者总结上海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烹煮法和调味汁的增补

30多年前,上海出现了“三黄鸡”热潮,曾风行一时,云南路上“小绍兴”门口排成长龙,从早到晚人头攒动,从而促成了云南路小吃街。后来又衍生出“振鼎鸡”、“张鼎鸡”等。听说当时小青年谈恋爱,女方非吃些鸡不可。

所谓流行菜,实际上是将原来白斩鸡的煮法加上广东菜中的“冷蘸法”,使鸡皮发脆,肉头更嫩;而调味汁是将简单的复合味增添了蒜泥、姜末、葱丁、醋、糖、麻油、味精等调味料,复合成更多层次、更强口感的调味汁。

利用新奇原料

吸取日式“刺身”特色

从河虾、海虾、大龙虾发展到基围虾,煮法也从油爆、白灼到“避风塘”。后来引入了进口水产品,先有澳洲大龙虾、赤贝、象鼻蚌、三文鱼,后有银鳕鱼和南极甜虾等。烹煮方法上采用日式“刺身”吃法,生批生吃;调料上增加了以前不常用的“芥末”来祛腥,以食材新、口味怪吸引吃客。

改用辅料,菜肴体现新、奇、特

上海厨师擅长改良更新,将原来菜肴、汤菜中的辅料加以增、减、改,制成别有风味的新菜式。例如“咸菜豆瓣”、“火腿丁炒豆瓣”等菜肴,将咸菜、火腿改用咸蛋黄;“蒜泥米苋”中增加了皮蛋丁;鱼片汤添上皮蛋、芫荽,别有风味、另具一功。

家常菜精制后引领时尚

经常上酒楼饭馆,有些风味菜难免吃腻,于是想起妈妈的家常菜。可又不想在家里招待客人,就提议饭馆将“油炸臭豆腐”等家常菜改得精细后端上台面。臭豆腐分切成四小块再炸,并取名为有名的京剧老生戏《打金砖》,上世纪90年代初走上了台面,引起港澳台、归国华侨青睐,接着霉干菜焖肉、霉干菜炖河鳗纷纷出笼,家常菜摇身一变成为当红的上海时尚菜。

外地风味菜改良成上海客口味

1980年代末期,外地风味菜纷至沓来,沪上餐饮业因势利导,以积极态度吸纳特色,并根据江南一带人对川菜的麻、辣味有所“惧怕”,进行改良,使之轻麻少辣,于是“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鱼香肉丝”等川菜风靡一时,甚至扩展到家庭;重庆火锅进入上海,上海厨师根据江南口味基调,减轻了麻和辣,从原来清水火锅改成红白相拼的鸳鸯火锅,进而拓展到各种鲜汁汤;涮的食材也加以延伸,肉类从羊肉片增至所有荤肉,甚至鱼片、基围虾等;内脏原来只用牛肝、牛心,后来扩展到鸡鸭血、鸡肝、鸡心等所有内脏。此外,还将北京菜“一鸭三吃”改良为“一鸡四吃”、“一鱼三吃”等菜式。

然而,我国各地人民的喜好和口味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因而各地区菜肴形成了各自的基调:东淡西浓,南甜北咸。民谚云:安徽甜,河北咸,福建浙江咸又甜;宁夏河南陕甘宁,又辣又甜更加咸;山西醋,山东盐,东北三省咸带酸;黔赣两湖辣子蒜,又麻又辣数四川;广东鲜,广西淡,少数民族不一般。

当一个地区以其特有的食材,传承传统烹饪技艺或结合现代有所提高、发展制作而成的菜肴,符合该地区人民的基调,并有一定的代表作,被各地区人民公认,流传较广,这些菜肴便可以确立为该地区地方菜。

地方菜的发展逐渐形成地方菜派系,因而地方菜不等于地方菜派系,两者区别是前者品种不多数量少,尤其在质的水准方面。形成一个派系必须要求其菜肴品种从少到多,从分散到集中,数量方面扩展较多;而在质的发展提高方面,烹调技艺需从粗到精,从零碎到形成一个原料和物产成系统性的风味,有本地区独特基调的帮派菜系。因而,称地方菜派系乃是原料的选择、加工都有特殊的一套,烹饪技艺亦已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完整的系统,风味富有这个地方浓厚而独到的特色,不但有相当数量而且有数道成名并被一致公认的代表菜,足以反映这个地区菜肴的基调。

上海菜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繁荣,凭借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得以博采众长,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原来上海本帮菜传统技艺的滋养下,有了进一步拓展,迅速成长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上海菜菜式和上海小吃。若论及是否可以确立为“上海海派菜”派系,似数量尚还不足,操作技艺还未形成系统性和独特性。更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数道突出的已被各地区公认的代表作,因而上海菜还是称“上海地方菜”为妙!

笔者丈夫姜先生认为,菜肴流派如同戏剧流派。梅兰芳高徒无数,但唯有张君秋先生不仅传承了梅派,又发展、改良,创出了别具一格、婉约动听的“张派”,代表作有《状元媒》等,广受欢迎,流传甚广,张君秋先生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大师级旦角。此外,还有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的“程派”。至于名演员言慧珠女士,虽师出“梅派”、精通“梅派”,名扬四海,红透大江南北,但未加发展,未形成能代表她个人的唱腔,当然也没有其独特的代表作和流派,因而声誉无法与张君秋、程砚秋先生相提并论。这番话听得大家纷纷点头,翘起大拇指连呼:“妙者高论!妙者高论!”

上一篇:通腑解肠汤治疗胃肠吻合术后肠胃功能紊乱的研... 下一篇:简议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