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促转型

时间:2022-03-02 03:16:29

减税促转型

政府酝酿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并不仅仅是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增长,而旨在通过优化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近期的领导人讲话中,税制改革、结构性减税被反复提及。作为调结构的重要财政政策,其内在逻辑在哪里?减税政策将在哪些领域实施推进?对经济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分析结构性减税的战略背景及其影响,结合相关文件精神与政策提法,本文对即将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

结构性减税的战略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国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在当前阶段,政府将“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结构性减税作为未来一段时间财政政策的重点有其深刻的背景与内涵。

从经济增长结构看,近10年来中国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格局,2000年至今GDP的平均增速为10.06%,预计2010年GDP增长率将重新超过10%。但在GDP快速增长的背后,三驾马车的拉动效应却有所失衡,投资和外需出口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2009年仅为52.5%,即使相比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其对GDP增长的贡献还呈现逐年下降的状态。

三驾马车的非平衡增长也带来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的失衡。从产业层面看,消费占比偏低对应着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一般来说,衡量一国的发达程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人民生活水平,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二是产业发展程度,通常用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从国际比较来看,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65%。而即使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也是明显偏低的,2009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2.6%。不仅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较印度(51.2%)、巴西(58.9%)也有较大差距。而服务业的发展是拉动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产业结构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障碍之一。

从行业层面看,由于最终消费难以有效支撑经济增长,一旦外需出现大幅下滑,投资将成为保增长的惟一选择。现阶段大量投资集中在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都危害着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而且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为避免经济的快速下滑,政府逆周期投资快速增长,拉动GDP比较大的钢铁、水泥等行业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多青睐,行业投资进一步积聚,已经在局部导致经济增长的失衡,由此滋生出实体经济的供给过剩和虚拟经济的价格泡沫与金融运行风险。

调结构、促平衡,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正如之前的分析,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处于稳步回升阶段,但需求、产业和行业的失衡制约着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平衡将成为未来政府的主要目标。从当前的政策表述看,政府正致力于推进内部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月3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等中央主要领导作出重要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强调,要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未来政策将主要着力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因此,政府酝酿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并不仅仅是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增长,而旨在通过优化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政策推进的步伐正逐步加快。

结构性减税将在哪些领域展开

结构性减税将在哪些领域展开?我们认为这类领域需具备两方面特征,一是属于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行业),关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二是该领域的现行税制结构阻碍了其平衡发展,税收是造成其内部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符合这两方面特点的领域(行业)将成为结构性减税的调整目标。通过对政策的梳理,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将主要体现在平衡收入分配、推进产业调整、鼓励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在比较这些领域的税收情况后,我们认为居民收入端、服务业和能源行业三个领域税制不平衡情况最值得关注,这也将成为结构性减税的重点。

从居民收入端看,高税赋制约消费率提升。居民最终消费率与税收占GDP比重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一负向关系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更为明显,税赋的快速增长成为消费疲软,需求结构失衡的直接诱因。

由于没有总量层面的可支配收入数据,我们用GDP减去财政支出和国有企业盈利作为替代,结果显示2000年至2009年,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81.8%下降至75.1%。这表明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税收在以一个更快的速度增长。因此,降低居民税赋,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税赋是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产业端看,复杂的税制和重复征税是造成服务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服务业征收的主要有营业税、增值税和所得税,其中营业税的征收基本面对整个第三产业。作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1994年分税制改革至今,营业税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09年达到6.3%,较2008年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达到近10年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危机期间的服务业实际税赋反而更加严重,桎梏了服务业,特别是中小服务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服务业增速的快速回落,2009年服务业增速为8.9%,较2008年回落1.5个百分点,相较GDP增速多回落了0.6个百分点。

在另一个层面,从营业税的实质来看,营业税属于流转性税收,针对企业周转额来征收。而良性运转的服务业强调的是“高效的资金运作”与“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高流转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标志。营业税的征收与服务业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相违背的,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型也是未来税制改革的方向。

除此之外,部分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重复征税情况。为降低服务业实际税赋,目前税制改革的一个方向是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以期用增值税来取代营业税。而在改制未彻底完成的情况下,部分行业实际上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例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都同时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高税赋降低了这些行业的投资积极性,投资占比从2003年的12%下降至2008年的9%,并且现有的服务业投资推动还较大程度上依托政府的支持,真正的服务业自主投资动力严重缺乏。总之高税赋成为制约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从行业层面看,税制结构不平衡造成两高一资行业的高利润格局,造成一定的资源错配。虽然政府一直不遗余力的出台“两高一资”产业的规制措施,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所处的高利润环境所致。借鉴杜邦分析法的框架,我们对煤炭、石油、水泥等行业的经营效益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煤炭、石油、水泥行业资产收益率(ROA)均高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其中2009年煤炭、石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10.3%、16.2%和10.4%,分别高出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5、8.4和2.6个百分点,高利润边际的存在是促使投资积聚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们注意到,结构上看较高的销售净利率是这些行业ROA处于高位的主要原因,2009年煤炭和石油行业销售净利率分别达到47.3%和106.4%,远高出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但同时这些行业资产周转率却较低,这表明虽然这些行业本身具有很大的营收规模,但在资金的利用上却是相对低效的。长期来看,适当降低相关行业的利润空间,促使其营销正常化是行业平衡发展的关键。

(本文来源于中信证券,有删节)

上一篇:出口还能火多久? 下一篇:加息延后,升值或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