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真学习”的“循环―差异”教学

时间:2022-03-01 04:08:36

走向“真学习”的“循环―差异”教学

【摘 要】“真学习”是教育的执着追求,他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循环差异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让“真学习”发生,通过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创设合适的课堂环境,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循环―差异”教学的生l源于坚定的课改理念,借助行政的大力支持以及资源的整合,着力区域内初中学校大规模实现基于课程标准,其教学方式从深层次上推动了教育的变革。

【关键词】“真学习”;核心素养;“循环―差异”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7-03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24)会长,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循环―差异”教学主要内涵

“循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或群体围绕课时学习目标,将本课时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个体先独立自学一遍,有所收获;然后,小组同学经过小组内讨论或全班展示,围绕全部学习内容中各自的疑难问题再学习一遍,有所提升;接着,教师依据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就自学与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没有明晰的问题作启发式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再学习一遍。“自学、互学、指导学”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习,都有所得,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递进学习。

“差异”指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学力、兴趣、动力等方面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进程、方式也不同。“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将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进度的选择权、控制权交由学生个体掌握和控制,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循环―差异”教学含义指:以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构成课堂的结构和流程,规范引导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形成的一套教学体系。

二、“循环―差异”教学如何实现“真学习”

何谓“真学习”,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表征:(1)参与学习。(2)完整学习。(3)个性化学习。(4)有效学习。草根化的“循环―差异”教学是如何落实教学要求,实现“真学习”的呢?他们在努力追求实现“真学习”的主要表征。

1.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循环―差异”教学构建了“三轮循环”学习的课堂学习框架,“个体自学”阶段,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起全面督促、帮助个体作用,这一阶段占课堂三分之一时间。“同伴互导”环节,学生在群体氛围中学习,也占了课堂三分之一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班级后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转化为目标、任务引领、同伴互导下的“不学不行,不想学也要坚持”的动力、压力作用下的全程参与学习,到了“教师解难”环节,处于“愤、启”状态,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全面优化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为学生的完整学习创造合适的课堂环境。

从学生学习方式选择来看,“循环―差异”教学选择了“自学互学指导学”的多元方式,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有了物质基础。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时内容整体化学习,而不是强行“切块分割”,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有思考的学习者”,实现了“理解学习”。正如崔允t先生解读的实现了“人际转换”与“自我转换”的二次信息转换的完整学习。

3.可选择的学习目标、方式、内容、进程,保障了学习个性化的实现。

“循环―差异”教学确定的学习目标分“A、B、C”三个不同层次,供学生自我选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指导的接受性学习都有选用,使得学生总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对自己不擅长的学习方式,有硬性接触、适应、提高。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都由学生自己掌握,所有这些都表现在课堂六个环节安排的统一结构之下,学生自我实施上。

4.扎实的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有效性。

“基于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编写学案(包括编写学案、学案备课等)设计教学目标三轮循环学习落实学习目标练习检测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度补充学习强化学习目标”。从这一教学链条可以看出: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得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准确而正确;使用精心设计的与课堂操作相同结构的学案作为学习载体,使学习过程扎实而有抓手;三轮循环学习使得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检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挑战,激发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学生“真学习”,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循环―差异”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育了一所实验学校;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体系;锻炼提升了一支教研员与教师队伍;引领与推动了一个区域的课程改革。目前,在淮安市各县区都至少有一所学校参与实验和探索,组建了“循环―差异”教学学校联盟,大规模组织教学实验。

三、“循环―差异”教学生发机制

1.执着的教育追求,坚定的课改理念。

孙朝平研究团队在回忆当初课堂改革动因时,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们没有太高的追求,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看到学校课堂上存在一些学生厌学、不学而无所事事,游离于教学之外,一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而感到难受,总觉得自己应该、也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些状况……”。这些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改革者内心的教育良心、教育责任心的积聚与涌动,是改革的强大动力源所在。

同时,研究团队广泛学习国家课程改革文件,大量借鉴各地课堂改革成功经验,相信国家改革的路子是正确的,坚信课堂改革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相信新时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着坚定的课程改革的信念和意愿。

2.不断优化的研究共同体建设。

“循环―差异”教学在开始时称为“六步导学”,由淮安区的教研人员依据多年教学实践,借鉴各地改革经验,学习课程改革文件和教育理论,总结本地课堂改革中的成功做法,形成了课堂“六步环节”和学案编写样例,同时组织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摸索验C。随着时间推移,省市教研人员观摩与指导课堂,让实践者受到了鼓舞和肯定。后来,为了更多地总结、提升,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规划办的专家进入了指导行列。再后来,为了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这一草根性改革经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团队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地概括与建构,深度介入,使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这期间,每一次观摩、指导、研讨,都是研究团队加油、进步的里程碑,随着研究共同体的优化、扩充,研究成果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3.行政(教研)大力支持。

课堂教学改革存在巨大阻力,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既有体系与做法的惯性阻力,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在开始生长时存在很多弱点和不完善之处,万物皆如此。在“循环―差异”教学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行政(包括上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能发展到今天,这一巨大推动力功不可没。在模式研究的初始阶段,不少校长、教师不能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一教学创新,非议、阻力很多也很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研究课堂教学、落实高效课堂要求”的红头文件,引导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探索课堂实践,以科学态度判断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化解了各种非议。“循环―差异”教学研究共同体之所以是开放的,吸纳各级各类教学行家、教研专家、科研专家、课程专家,其中上级教研部门的牵线搭桥居功至伟。他们总是在研究需要深入之时,强力助推,联系、邀请相关专家,指导会诊,不断提升“循环―差异”教学的研究水准。

4.着力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学习”,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实施相同的“循环―差异”教学大框架的同时,必须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特色,使学科教学显现其应有价值,尽可能设置现实性情境化学习素材,组织更多的有思考的学习活动。在“循环―差异”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力争该做的实验一个不少,尽量让每一位学生能亲自操作、经历实验探究和验证过程。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运用归纳法形成概念(而不是记忆概念),理论思维、实验意识、物理观念等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一节物理课上。在英语语法课教学中,围绕现实情境,让学生讨论、归纳生成语法规则,设计生活化场景,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看等过程,操练语言能力,形成语法规则运用能力,体验西方文化,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实在的培养。

5.整合资源,着力区域内初中学校大规模实现基于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真学习”。

在推动“循环―差异”教学过程中,研究团队不仅在做“实验学校”,还花大力气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区域内学校基于课程标准,追求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变革: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学案编写的高质量,淮安区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团队,集中编写课时学案,使得教师队伍资源薄弱的学校学案质量有了保障;每次阶段质量评估,均由全区学科优秀教师团队统一命题,测试数据统一分析。每个学生都会领到一份学科学习情况诊断的“个人订制”分析表,分别以全区、全校、全班为背景,给出每位学生学科学习“阶段学习CT断层扫描图像”,有效克服师资薄弱问题,使得课堂教与学改革有了“大数据”这一靠山,更为精准、高效。全区统一制定引导性“学科学期(模块)课程纲要”,供各学校使用,有力引导与规范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评价,确保基于课程标准的“真学习”在更多学校有实现的保证。

四、“循环―差异”教学发展建议

1.确保模式的开放性。

“循环―差异”教学要面向学生,研究自身体系内的更多变式,面向不同学科,体现学科特点,面向学科的不同课型。班级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如何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就“个体自学”环节,要体现学生发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需要研究的内容就很多,要有生命力,就要开放,不能僵化,要研究面向不同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如何操作,有更多的变式,有更多的实践样本。

2.使普遍与个例相互促进。

如何总结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成功做法,使其成为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而上升为公共知识,使更多人受益。教学研究中,往往有一些个体在实践中有率先突破,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就要及时发现,科学总结概括,上升为公共知识,为社会公众认识并学习借鉴,推动社会发展。相反,公共知识一般做法如何被个体所理解、接受,先进的经验如何被推广,公共知识如何被个体认识并运用,普遍与个案要能互相促进、转化。

3.深刻研究核心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引领教育发展。“循环―差异”教学要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大力气,花硬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市、省有影响,有较高学术素养的教师代表,他们能说明白“循环―差异”教学,能够完美操作“循环―差异”教学课堂,是各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要研究学生学科学习的核心内容,抓住核心“学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核心要求、核心“教养”,以两个核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师德师能同步提高。

促进“循环―差异”教学研究共同体建设。根据我的了解,每一次与专家的对话,孙朝平团队总是在“拒绝反思提升”的路径中不断成长,说明这个团队是开放的、独立的、思考的,基于此,研究共同体的建设是这一教学成果进步的源泉与重要动力。

祝愿孙朝平团队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研究、提升研究,使“循环―差异”教学能成为淮式教学的旗帜,成为“苏派教育”的代表之一,更好实现当初研究团队“教育的责任和良心”愿望。

上一篇:摭谈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浅析农村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