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法触及的第三个层面

时间:2022-03-01 07:08:08

教育无法触及的第三个层面

走在教育工作前线上,辛苦了这么久,难得选择忙中偷闲,依然无意识地翻阅起刘铁芳的《走在教育的边缘》。几个小时间,完全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这对于整天忙碌的我,简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个人认为这本书还是很精彩的,其观点很多与我心有戚戚焉,当然,我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上。从实践中,再回归到理论,又是一番新天地。

我是否走在了教育的边缘?一边看书,一边把书中的一些观点加以思考,这是我最爱干的事。其中,关于“教育的层次性与教育境界的提升”,谈到教育活动的三个层面,简单描述如下:

第一个层面:关注人的现实活动,这是人事的层面,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的东西,即知识、技能、能力、规范。无论我们在这些方面下多大的功夫,都是属于做事的层面,“都是把人作为工具人的关注”。“这个层面的教育只是给作为实体的人提供显示生活的基础与可能。”

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教育基本上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不少人认为所谓基础教育就是把学生学习成绩提高,通过训练最终把他们送进大学,并很堂而皇之地认为升学率是硬道理,因为它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这是一个功利的社会,使功利的教育大行其道。我现在所作的很多事情不也是以升学为一个远期目标吗?但我总觉得又有些不同,在我过去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采用很多不同的办法,这个才是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提高升学率一定要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吗?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即使研究得再深再透,恐怕也不能改变这种宿命。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教育的第二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关注人心。“人心就是人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就是人的心灵生活。”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达到这个层面,无论在技术、操作手段上多么精细、精彩,也永远只能是肤浅的。遗憾的是,我们教育教学花费的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是在第一层面上的,无论是公开课、评优、教科研,都是集中精力研究新颖的教学手段、别出心裁的教法,由于可以取得显而易见的面上的效果,被人们所热衷。真正关注心灵的教育,由于其不易评判而且过程漫长,被冷落。而在现实中践行关注人心的教育,更多地落到了一些班主任中的有识之士身上,其实这种境界的达到,是整个教师队伍共同的任务。“教育活动只有上升到心灵生活的层面才是真正关注到了人。”

我的所作所为似乎是在这个层面上。对于学生,我不仅仅传授他们知识、锻炼他们能力,更多地关注了他们的心灵生活,我所始终坚持的情感教育应该是在符合这种理念的。想到这里,心里有点沾沾自喜――这第二个层面,意图在培养理想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但当我读到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时,再次陷入了思考。

第三个层面:关注人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中的生存姿态。刘铁芳认为,人不只过一般意义上的心灵生活,如果教育仅仅是把人理想化,就会脱离人的现实背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只有达到了这个层面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摘录书中的一段:

“这个层面实际上就是引导个体如何面对三重世界,即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社会世界……引导个体在面对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现实社会世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命姿态、生活姿态。这里包含了三重意思:引导个体面对客观世界追求知识和真理,有一种求知的热情;面对社会世界追求正义与和谐;面对心灵世界追求德性与幸福。求知是基础,不断求知才能使人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凭什么生活在社会之中呢?凭着对正义的追求,追求正义指向社会世界的和谐。人同时面对心灵世界追求德性和幸福,追求心灵世界的完满。……我们只有在社会世界中拥有和谐,在现实世界中拥有真理,我们才有可能在心灵世界中真正获得德性与幸福的完满。”

把人放到现实中去,这是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人都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了社会而生活在真空中。这第三个层面同样有生存法则的指导,有些地方甚至和第一个层面有相似之处,但确有本质的不同。

“教育的三个层面,三种指向,一个是工具人,一个是理想人,一个是社会人,或者叫文化人的完成。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焕发人的美好生存,更准确地说是焕发现实中人的美好生存。我们的教育能达到这样一个层面……就是成功的,就是高质量的。”

之所以第三个层面在目前的教育中很难达到,是因为它必须是建立在对前两个层面的完成之上,建立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之上。事实上,能在教书的基础上再关注到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师已经难能可贵,这样的教师已经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情感,让学生铭记在心,终生难忘。第三个层面很玄乎吗?我对此的理解大致是,通过长期的教育熏陶,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获得一种精神,一种正义而美好的理念,带着这种阳光的品质美好地生活在这个纷乱复杂的社会上,既不会受到利诱放弃了正直和原则,又不会悲观厌世、消极沉沦,能很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并保持自己的高尚。

达到这种教育境界,真的很难,甚至不可思议。一种理想化的信念。但正因为难,才要努力去追求、去践行。整理了一下我带高一(6)这帮孩子的思路和历程,正是暗合了这种理念。我也是在将这样的思路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整个高中时代。路,才走了一小半,还得继续走下去。三个层面是有落差,但也有相容的部分,细细地品味一下吧,再拿出行动,沿着一条清晰的线路坚持走下去。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种境界,要用无数具体的行动诠释。

海水涨潮了,渐渐淹没了我刚刚站立的沙滩。清晨的海风吹醒了我的思想,望着辽阔无边的大海,心胸顿时也宽阔了起来,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显得有点稳健而扎实。

有了方向感的脚步,是不是应该就是这样的?

上一篇:浅议如何培养并提高中学生体育兴趣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