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资风险生成的动因及对策

时间:2022-02-28 12:13:12

高校融资风险生成的动因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为争夺生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为在竞争中摆脱被动地位,进行了一系列合校、异地重建、原地新建或改建等措施,基本建设规模迅速扩张。一方面高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各高校学生人数与教工人数急剧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国家对高校投资不足,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涌入高校,高校融资风险骤然增加,还本付息的沉重压力,使很多高校出现财务困难严重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从分析高校债务融资的动因出发,阐述债务融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对化解高校债务风险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债务风险;适度负债;政策风险

2007年全国政协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2500亿。高额债务必然带来高额利息,在很多高校每年学杂费收入无法支付当年利息时,高校维持日常运行,只能用借新债还旧债办法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导致了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恶性循环的严重的融资风险。高校融资风险指高校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因举债而导致的还本付息困难的风险。深入研究高校融资风险的生成动因和传导机理,对于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有序扩张,规避与防范高校融资风险,减少财务损失,保障高校正常资金运作,已成为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

一、高校举债融资的动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政府在高校扩张中投资严重不足。很多高校陷入在财务危机的境地,在其他融资方式如接受捐赠等所筹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比较单一的银行信贷资金作为弥补资金紧张的融资渠道,造成高校债务比例急剧上升,偿还债务本息的违约风险增加,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日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其主要的举债动因如下:

1.国家支持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诱发高校大规模举债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是国家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9~ 2004年期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20%。伴随高校扩招,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工作,而学校基本建设投资需要巨额资金,这种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而学校投资见效缓慢,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在国家允许学校收取学费而又减少拨款的情况下,银行中短期贷款就成为高校基本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随着银行贷款在整个高校基建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急剧增加,高校每年支付的利息费用逐年增多,而利息属于刚性支出还本付息负担沉重,达到了高校承载负荷的极限,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银行寻找优质客户的需要与高校扩张急需资金的客观要求,刺激了高效贷款热情

银行认为高校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单位,每年有国家固定的财政拨款和稳定学杂费收入,很小,学校的违约风险很小,即使高校债务过重,最后也不会高校因财务困难而消亡,因此许多银行在2007年国家支出收紧对高校贷款的政策出台以前,会主动寻找招生比较好的高校贷款,而此时高校在快速扩张中正存在资金缺口,大大刺激了高校地贷款热情。而高校使用贷款资金是存在比较高的财务成本,按照相关规定应由高校自行承担,导致高校资金紧张,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无法进行。

3.融资结构不合理加重了高校筹资风险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融资总额中不同来源资金各自占有的比重,而狭义的融资结构则指债务资金占融资总额的比率。高校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可以筹集到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两种性质的资金。不同方式的资金来源应合理搭配,以保证高校资金的正常周转。然而多数高校过于偏好债务融资,债务资金特别是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额的比重过大,这在加大高校债务利息负担、减少高校经济利益的同时,降低了高校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削弱了高校短期偿债保障,使高校资金供给出现困难,加上高校缺乏对贷款规模与还款计划的制定,融资结构失衡带来还款期的过度集中,加大了高校融资风险程度。

4.忽视融资风险的预警与防范,使高校难以有效规避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的预警与防范就是通过数年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采用一定的定量方法,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职能基础上,设置相关反映偿债能力和收益能力的指标,对高校经营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但大多高校由于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融资风险的预警与防范系统,已经开展融资风险预警的学校,由于现行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其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上,定性分析不足,无法准确反映高校财务安全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规避与弱化高校融资风险的对策

1.建立多元资金的融资渠道,降低高校债务比重,弱化高校融资风险

对于债务规模过大,偿债风险过高的高校,政府应该允许合资、联营或债转股等形式,减少此类高校的债务比重,改善融资结构,是高校目前摆脱财务危机的有效措施。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树立风险意识,在政策上,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特别应提高学校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要把风险防范理念贯穿到整个决策工作全过程中,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分散和规避融资风险的举措,有效地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2.树立规模适度的办学理念,控制融资规模,降低高校融资风险

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但不论什么学校都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很可能影响办学质量,同时增加高校的固定成本,在高校经济效益好时,维持这种固定成本开支并不困难,但学校的生源略有下降,就很难维持固定成本的开支,将增大高校的经营风险,也会加重高校的融资风险。高校在筹集资金、举债经营时,首先应树立规模适度的办学理念,控制融资规模,降低高校融资风险,并根据高校实际收入水平,从自身发展潜力、借款的承受力、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制定贷款财务计划。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确定适当的负债比率,负债额度以不超过高校的事业收入为宜。其次根据负债规模制定出还款计划。通过对负债规模、用途及偿还额度与偿还时间的合理规划,尽可能地降低融资风险。

3.合理安排融资结构分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占总融资总额的比重过高的问题,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后续的融资中,充分考虑高校融资结构优化的问题,采用科学的定量方法确定高校举债的最高限额,当融资总额达到最高限制时,及时归还债务,当融资总额低于最高限制时,可以考虑增加债务融资,即将债务规模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高校负债比率及负债金额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要与高校自身的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偿债保障基础相适应,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比例,以便合理分摊各期间的债务负担,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提高学校的信用水平,实现风险与高校收益的最优组合。

4.构建融资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规避高校融资风险

高校融资预警与防范系统可以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评估来确定风险类型、风险等级、风险损失,确定各类风险预警指标与临界值,并对照确定其所属等级;同时做好融资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的组织设计工作,包括建立风险评价与预测模型、报警判断方式与模式、设计预警业务流程等。将融资风险控制在可知、可控和可防的范围内,将可能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高校扩张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风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适度举债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支撑力量。过度负债必然导致巨大的偿债风险,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高校如果有效采取多元化融资策略,高度重视融资结构的变化,使债务增长比例不超过政府拨款增长比例,对于高校的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的衡量指标[J].统计与决策,2005,(12).

[2]刘兆云,薛平,修慧明.高校财务实行目标管理及其可行性研究[J].现代管理,2006,(5).

[3]王征.基于财务视角的高校银行贷款风险测度及化解[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

[4]程李梅.高校动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事业财会,2007,(5).

[5]崔艳萍.浅谈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研究2007,(10).

作者简介:金贤淑(1966―),女,吉林敦化人,延边职工大学教师,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审计监督。

上一篇:外资银行进入后中资银行的杜邦模型分析 下一篇:企业经营与管理概念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