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磨蚀现象中的语言临界阈值假设

时间:2022-02-28 08:49:52

浅析二语磨蚀现象中的语言临界阈值假设

【摘 要】 本文在阐述磨蚀定义、临界阈值假设的发展与量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外语测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临界阈值假设在二语习得教学和测试方面的意义,并提出了防止磨蚀开设后续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 语言磨蚀;临界阈值假设;二语习得;教学意义

一、磨蚀的定义

磨蚀与语言学,甚至语言学以外的学科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说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现象。因此,对于磨蚀现象的定义也因为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 从语言学角度,Schimid (2002) 认为磨蚀是“个人逐渐失去一种语言的过程”,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 磨蚀是“能力的丢失”(Oxford, 1982)。而最近被普遍接受的是由Kathleen Bardovi-Harlig和David Stringer(2010)提出的定义:“……与主流语言接触而导致的语言丢失,在病理或非病理的情况下的个人或整个团体的语言丢失。”

语言磨蚀可根据语言和环境两个变量细分为四种(Van Els 1986):在一语(L1)环境中一语的丢失;在二语的环境中一语的丢失;在一语的环境中二语的丢失;在二语的环境中二语的丢失;本文主要研究第三种类型。

二、临界阈值假设

1、发展

临界阈值假设最初源于Bahrick (1984) 的“永久性贮存(permastore)”理论。在他的试验中,Bahrick 测试了700位实验对象在五十年中的西班牙语水平。结果表明尽管被试者在五十年中很少再接触西班牙语,他们仍能记住并运用一部分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相比这部分知识较持久的保存了。因此,这一部分知识被称作“永久性贮存知识”。随后, Neisser (1984) 将这一理论发展成为“临界值(threshold value)”。他指出反应到达某一临界值后就不会被忘记。他还提出一些被称作“普遍知识图式(General Knowledge Schema)”的基础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会被保留到最后,并能够协助重建早期学到的知识。

2、最初能力水平

在Neisser的假设中,他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最初语言能力在语言磨蚀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最初能力中有明显的“阈值”,这决定了学习者抵御磨蚀的能力。只有当学习者的能力水平高于这一阈值,才能有效防止语言磨蚀。

现在,人们已普遍接受这一理论。Kennedy(1932)首次提出第二语言能力的原始能力和磨蚀水平的关系。其研究结果也被Godsall-Myers(1981)的实验证实,在他的试验中高级二语学习者被显出更高的抗磨蚀能力。Bernhard和Kamil(1995)测试了母语的阅读能力和二语阅读能力的关系,发现掌握一定二语语法知识是运用母语阅读技巧阅读的先决条件。因此,一语中的知识可以协助二语的学习,但只有在学习者的二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

3、什么是阈值

临界阈值假设可被简单定义为“学的最好的,最晚忘记的”(Bardovi-Harlig & Stringer2010)。但什么才是学得最好的?换言之,如何定义“阈值”这此假设的重点。

Kennedy(1932)认为学习者能够全体正确运用的特定语言结构可被称作学的最好的。Lowe(1982)指出阈值是在S2/R3和S3/R3范围之间的区域。(“S”指说的能力, “R”指读的能力)。这一范围的定义被用于美国官员外语能力测试中。Clark(1984)声明这一阈值相当于美国外事机构(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量图中的级别3。Nagasawa (1999) 最终通过比较外语学习者的最终外语能力和学习过程确定了临界阈值。规定2+或在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中的高级水平为临界阈值。预习者的外语能力只有在达到此临界阈值以上,才能有效防止磨蚀。

三、教学意义

很多年来,教学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如何教学。当然这是在提高语言能力方面无可厚非的。但知识的遗忘却使教学在长远角度上看变得效果甚少。临界阈值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特别是测定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课程设计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今中国外语测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临界阈值理论,语言学习者语言磨蚀的程度与是否超过此阈值有很大关系。因此,提供可以量化的评价学习者外语能力的标准对于预测和防止语言模式有很大帮助。对于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生(ESL Learner)来说,相应的临界阈值应为大学英语六级(CET-6),专业英语四级(TEM-4)和公共英语测试三或四级(PET)(Li & Tian 2009)。但是,正如Li(2008)所提到的,很少有实证研究验证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临界阈值。上文提到的中国英语水平测试只是临界阈值的一个参照,但并没有数据证实。对于其他语言测试,如日语,德语,法语等,面临的问题更大。因为目前大多数语言只有一种测试,这既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各种需求也不能有效界定中国外语学习者的阈值。因此,设计普遍适用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阈值对于学习者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的英语测试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测试过分关注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对听说能力,特别是说的能力却并不在意。研究表明,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如读和写在防止磨蚀现象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Weltens,1989; Yoshitomi,1992; Reetz-Kurashige,1999; Tomiyama, 1999),同时产出性机能也是最易被磨蚀的的技能(Bahrick,1984a,1984b; Hedgcock,1991; Lowe,1982; Scherer,1957; Snow et al.,1988; Tomiyama,1999a ,1999b)。所以,笔者建议口语会话部分的比例和难度应提高。另外,由于一些被测试者仅仅希望在测试中取得高分数,他们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这样无疑无法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能力,同时加大了磨蚀的可能性。因此,笔者建议多增加测试的灵活性和主观评价,如考官面试,对话问答形式等测试方式,以帮助被测试者关注语言能力的提高。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没有明确的临界阈值会对教学产生一定难度。由教育部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非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尽管文件中将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等级,但这是否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临界阈值就不得而知(Hu, 2007)。换言之,现在仍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校准。这导致教育者在教育学习者时很难给出具体的指导。

四、开设后续课程的必要性

在Bahrick(1984)的研究中,他提出复述(rehearsal)能帮助记忆那些不在永久性贮存范围的知识。他预测在外语词汇中,有几千个词汇会成为永久性贮存知识,其他的只能通过复述来帮助记忆。在早期研究中,他建议每月复述是记忆单词的最佳方式,而持续不管的复述能将词汇转变为永久性储存。给予这一研究,很多研究者指出了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后续课程的重要性。(Zhou, 201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测试后开设后续课程的重要性有以下两点。第一,考虑到一些被测试者是由于死记硬背通过考试的,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可能并没有达标,也没有高于临界阈值。开设后续课程将会提供一个没有考试压力,是学习者专心提高语言能力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最终通过临界阈值。第二,单一一次考试所测试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针对与教授语言应用或文化和语言学知识的后续课程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整体能力。例如,口语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我表达能力,介绍形态学基本理论能够使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词汇的组成。这样便可以进一步确保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高于临界阈值,同时从长远角度提高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Bahrick,Harry 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4a,68(2)105-118.

[2] Bahrick,H.p.Semantic memory content in Permastore:Fifity years of memory for Spanish learned in schoo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984b,113(1)1-29.

[3] Bardovi-Harlig,Kathleen & David Stinger.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10,32,1-45.

[4] Bernhardt,E.& Kamil,M.Interpre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L1 and L2 reading:consolidating the linguistic threshold and the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15-34.

[5] Godsall-Myers, Jean E.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 skills in German classroom bilinguals: A case study[A].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C],1982, 43/01: 157-A.

[6] 李思宇.在汉语语境下的英语否定结构磨蚀顺序的一项实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7] 李艳红,田巍.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关键值阈与我国外语能力目标水平的比较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8] 周玉凤.从“语言磨蚀”理论谈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必要性[J].龙岩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简介】

刘凯文(1988-)女,陕西人,文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测试学.

上一篇:农村盗窃案件分类特点及现场勘查对策 下一篇:回族婚姻习惯法比较研究